教学内容
七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
课标分析
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去观察,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框的内容——聚落的形态,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
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为我们研究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故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难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区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中传统民居的影响。
3、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和方法:
1、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
关系。
2、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生分析初中地理教学反思乡村、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辩证观。通过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理解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新鲜事物和地理知识充满好奇心,能热情参与课堂活动,敢于大胆表现自己,但容易过度“激动”,影响学生的听课和思考,不利于学生学会思考,潜心学习;同时学生虽然能踊跃发言,但却不太懂得倾听与思考,影响很多同学的课堂学习效果。
进步初中,经过入校后的学习习惯培训,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学习习惯,初步学会根据图片、资料提取必要的地理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解决一些地理问题。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能根据图片资料简单描述地理事物的特点,但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某些景观不熟悉,对某些现象不理解,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欠缺。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在导学案的牵引下进行浅层次的学习,能够与他人交流疑难,具有合作交流与探究的意识。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聚落的图文资料,启发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分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关于聚落的图文资料。
2、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世界某一地区的民居,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收集图片、查阅资料),探究该地区的民居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从宇宙空间拍摄的地球夜景吗?
生:没有。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地球夜景视频》
师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时而星星点点,时而聚成団状的有亮光的地方是什么?
生:那是人类居住的地方。
师:对,那就是我们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灯光的疏密程度反映了聚落的疏密程度。为什么有的地方聚落密集,有的地方聚落稀疏,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聚落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第三章第四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认定目标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哪位同学给同学们读一下?
教学过程
一、自然环境影响聚落
首先让我们先来体验一把穿越。
创设情境一:穿越时空,寻理想家园
师提问: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带领人们寻一个理想的居住地,右图中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生一:我选择B出。因为,B出临海、临湖,交通便利,地形平坦,有利于发展农业,还有利于建房子。
生二:AC处地形崎岖,不利与耕作,交通不便,而且也没有水源,不能生存。
承转:同学们选的都不错。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人们是怎样选择的吧。
创设情境二:观察发现: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图
师提问: 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一:都有河流流过,都位于平原地区,都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生二:位于中低纬度,气候温暖;都临海,降水较多。交通便利。
师提问:什么样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
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
创设情境三:中国的石油之都—大庆:
师提问:大庆成为我国重要城市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生:丰富的石油资源
师生共同总结聚落形成的条件:交通便利、水源丰富 、土壤肥沃 、地形平坦 、资源丰富 、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容易形成聚落。
合作探究:为什么世界上有的地方聚落稠密,有的地方稀疏?
生一: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东部成为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区,聚落比较密集。因为这些地方地形多为平原盆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位于中低纬度地区,临海,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
生二:这些地区农业、工业发发达,开发历史悠久。
生三:世界上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有的比较干旱,有的过于湿热,有的过于寒冷,不适合人类居住,因而聚落稀少。
创设情境四:观察发现:带状分布的聚落和团状分布的聚落
师提问:影响因素分别是什么?
生:地形、水源;水源
过渡:自然环境不仅影响聚落分布的位置,也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态。聚落中的传统民居既是适应环境的产物,同时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也能反应当地的环境特征。
创设情境五:追根求源:你能解释下面两种民居建筑特形成的原因吗?
生一:墙厚、窗小、建壁炉和火炕、装双层玻璃都是为了保暖。屋顶高耸,是便于积雪滑落。
生二:墙体薄、门窗大是为了通风散热,屋顶陡是为了排水。
承转:接下来我们分组去探访时机的传统民居,探究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个环节将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选三个小组上台展示,按照小组的表现进行加分奖励。现在各小组根据课前准备进行交流合作。
合作探究:传统民向我们述说着怎样的聚落环境
交流合作完毕,小组竞争获取展示机会。
展示小组一:我们组选的是东南亚的传统民居,下面由我给大家解读。这种民居叫高脚屋。由图中可以看出,屋顶陡,可知当地降水多;民居墙体薄、门窗大可知当地炎热,民居的底层空着,上层住人,是为了防潮。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地是湿热多雨的环境,高脚屋有利于通风散热防潮排水。
展示小组二:我们组选的是北非传统民居。从建筑材料上看,多采用泥土和石材,屋顶平,可知当地降水稀少;通过网上查询得知,北非炎热多风沙,墙体厚、窗户小有利于防晒、隔热、防风沙。
展示小组三:我们组选的是因纽特人的冰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因纽特人生活在北
冰洋沿岸,那里气候严寒,风也很大。因纽特人生活在冰天雪地中,为了抵御寒冷,他们就地取材,建造了冰屋。
师问: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好?另外两个小组也不错。
生:小组一。
师:我们给他们掌声以鼓励。
猜一猜:
师提问:江南民居和东北的乡村民居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环境?
生:江南民居属于炎热多雨的环境。东北乡村民居属于寒冷多雪的环境。
想一想:
南极泰山站采用底部镂空的结构是为了什么原因?
过渡: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位置和分布形态,聚落建筑风
格也能反映环境。那么,聚落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聚落的类型。请同学们依据学案自主学习。
师板书:
环境 聚落
二、聚落的形态
自学完毕。
师:这两幅图片哪个是乡村,那个是城市?你能说出他们的差异吗?
生:七嘴八舌话差异。
师:展示答案进行强化。乡村和城市存在景观差异是由于生产方式不同造成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