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教学设计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首都巴西利亚和主要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
2、根据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3、根据地形与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
4、了解巴西工业和农业的基本特点。
5、了解巴西城市建设和人种构成特点。
教学重点
①巴西自然地理环境
突出方法:运用地图进行探究学习读图、看图、议图,让学生多次“接触”地图,感知地图,学习和掌握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②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
突出方法:媒体展示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图片,并结合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引起关注。
教学难点
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与保护
突破方法:角扮演,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图示法、情境教学法
学生准备
预习巴西一课相关内容,搜集相关资料。通过“位置和地形”的练习,进行自我测试,熟悉巴西的位置和地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今天是我们国家之旅的第六站——巴西。同学们先仔细观看巴西的纪录片,等会儿说说你看到了巴西的巴西的哪些方面。
过渡:这么酷的国家,能从地图上把它出来吗?
讲授新课
一、初识巴西
位置: 巴西是____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属于___半球(南、北半球)和___半球(东、西半球)。大部分属于五带中的____带,东临_____洋。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完成。
教师活动:指导、点评。
我们的旅行计划是:巴西四日游。可是这么遥远的距离怎么去呢?
二、走进巴西
到达巴西,我们受到了当地导游杰西卡的热情接待。导语、、、、
第一天行程安排:上午参加里约热内卢狂欢节,下午去巴西利亚观看球赛和街头采风。
播放狂欢节和巴西球赛的视频。
过渡:第一天的行程结束了,有两个问题困惑着我,你们能帮我解答吗?
迷惑(一):
在巴西的大街小巷,不停招揽顾客的出租车大都是燃烧酒精的酒精汽车。为什么?
迷惑(二):
在狂欢的人流中,有白人,有黑人, 有混血种人,还有印第安人。为什么?
第二天行程安排:从巴西利亚乘车去圣保罗,考察其经济(主要是农业和工业)发展情况。
导语、、、、
展示:农业、矿产、能源以及工业资料。
过渡:参观完工农业,我又有了新发现:
迷惑(三):
巴西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并听说首都是由里约热内卢迁到巴西利亚的,为什么?
师生活动:合作交流,提出见解,教师评价鼓励。
第三天行程安排:乘船沿亚马孙河顺流而下,考察亚马孙河的水文特征。
导语:、、、、、
先来听一听亚马孙河自己的介绍吧!
问题:为什么亚马孙河的水量特别丰富?(从气候和地形分析)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老师指导。
师生互动:学生回答、补充,师引导肯定。
第四天行程安排:进入丛林,感受热带雨林景观。深入热带雨林,考察热带雨林的环境问题。
展示:热带雨林景观图片,教师介绍。
三、忧患巴西
展示:地球之肺生病了
问:为什么?
展示:热带雨林破坏的图片和砍伐雨林的恶果。
开发还是不开发?
师总结:不发展经济不行,破坏环境也不行,怎样才能既不破坏环境,又可以发展经济呢?你给巴西出个金点子。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师总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亚马孙不仅属于巴西,它也属于全世界、全人类,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从自己做起保护好它。保护亚马孙雨林已刻不容缓!
《巴西》教学反思
                 
 
  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就是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给学生多留一些思维空间,沿着学生思路走,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地理联系。例如:在讲到巴西的气候特征时,引导学生关注热带雨林的现状,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思。
从上完课的效果来看,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1、课堂引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本节课知识容量过大,学生接受效果不是太理想,主要是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作用和城市的规划很难理解。
4、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不到位,例如:巴西铁矿的地位、对自然环境的总结。
5、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不熟悉,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1.还是不敢大胆放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只是浅尝辄止,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可让学生去探究、讨论。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各环节的活动要做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平时要加强习惯、学习方法的训练和指导。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这些优点继续发扬光大,对于这节课尚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我将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巴西》课标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巴西》是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走进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教材首先突出这个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其次,充分注意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结合,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
造条件。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等可持续发展观点具有重要意义。
《巴西》这节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亚马孙平原与亚马孙河”、“发展迅速的经济”和“人口与城市”。
“亚马孙平原与亚马孙河”,这部分内容对应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区域地理部分《认识国家》中的下列标准:“在地图上指出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在地图上指出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这部分内容细化为“能对照地图说出该国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知道该国的领土构成及首都”。
“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这部分内容细化为“该国具有那些重要的自然资源?”“该国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具体做法”“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在这条标准的教学中,应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发展迅速的经济”,这部分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这部分内容细化为“提高运用地图和资料的能力”、“知道影响该国经济的主要自然条件特点(地形、气候、河流、资源)”、“通过实例理解该国自然条件特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等。
“人口与城市”对应的课程标准是“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这条标准要求根据地图能说出某国种族和人口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特点,要求根据图片、数字、文字资料归纳出种族和人口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类型特点和数量特征
教材中活动的安排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通过角模拟讨论有关地理问题。例如扮演政府官员、热带丛林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讨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本节课的设计,基于《地理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突出了巴西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与保护问题。通过角扮演的形式,转变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巴西》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巴西》是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走进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是拉丁美洲的缩影,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氛围都是极具特,同时也是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的一个范例。教材对巴西的编排在两个方面仍延续了前面介绍几个国家的编写体例:首先,在对国家的介绍上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这个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其次,充分注意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结合,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条件。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等可持续发展观点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