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理 
课题: 1.3.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科目: 地理
年级: 高一
课型: 新授课
一、课标解读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模块的重要理论基础,更为地球公转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对于进一步探索地球奥秘,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而高中学段是在其基
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宇宙的探索更加系统全面,也更加抽象,因此,需要教师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演示,使学生逐步培养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问题分析计算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问题中探索,在探索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锻炼能力,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三、  教材分析
地球在宇宙中有规律的运动,地球上的生命时刻感受着地球自转运动带来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时差问题等等。本节重点介绍了地球自转产生的三个主要的影响,结合多媒体展示,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便于更好的理解本节重点、难点知识。
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区时、地方时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地方时差产生的原因。
2、掌握晨昏线的判别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3、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能力目标
1、能判读不同的光照图。
2、能计算不同地区的地方时和区时。
3、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学习,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晨昏线的判别
2、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3、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读、应用
2、时差计算
教学教具】  多媒体教具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学    时】  一学时
教学过程
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  球  自  转  的  地  理  意  义
知识回顾:
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角速度
引入新课:
  一、昼夜交替和时差
问题导入: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1、昼夜现象 昼夜交替
讲解: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 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
晨昏圈特点:
晨昏圈是一个大圆,将地球平分成 昼半球 和 夜半球 两部分。
晨昏线(圈)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 垂直。
晨昏线以15°/小时的速度 自东向西 移动。
地球自转 昼夜交替
周期:一个太阳日
晨昏线的判别方法: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黑夜”进入“白天”的过渡线,是晨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白天”进入“黑夜”的过渡线,是昏线。
判断图中CD/AC/AB是晨线还是昏线,略作练习。
跟踪训练
学生回答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观察黑板动,粉笔不动时,直线的形成方向。回答问题。
观察Flash图片,回答问题
根据所学方法判断
温故知新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用简单的模型模拟,更直观易懂。
动画演示,更好理解记忆。
及时练习,及时巩固。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  球  自  转  的  地  理  意  义
合作探究:
①若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则      (有\无)昼夜现象,      (有\无)昼夜交替现象;
②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则      (有\无)昼夜现象,      (有\无)昼夜交替现象
2、时差
解释时区、地方时的划分,特征,简单讲解东早西晚的时间差异。进行典例解析。
①已知时区,求其度数范围
②已知度数,判断所在时区
③已知地方时,求区时。
④求时差
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0:00
人为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分析日期加减规律:
180°经线往东日期要减一天,180°经线往西要加一天。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什么是地转偏向力?
    地球表面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规律如何?
    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没有偏转。
跟踪练习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问题
听讲分析,学习解题方法
根据规律,了解不同的日期分界图。
了解地转偏向力
认识其规律,学会用左右手辅助判断物体偏移方向。
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跟随例题,积累解题方法。
明白无论图如何变化,对方向,按照规律,一定可以正确判断日期。
学会灵活运用规律
及时巩固
地  球  自  转 的  地  理  意  义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自转产生的三个重要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而且这三个意义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回顾知识,加强记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抽象难懂,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如何把抽象问题具体表现,把复杂问题做以简单易懂的演示,把枯燥的方法、计算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去,让课堂生动不枯燥,具有很大挑战性。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各种问题,展示图片和动画,引导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答案,既激发了兴趣,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独立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可谓一举数得。
在没有仪器演示的前提下,利用身边的简单教具,一盒粉笔,一块活动的黑板,一个讲桌,几个Flash动画,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因此,课堂不要依赖于条件,要学会用简单的事物阐释复杂的空间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①在解释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时,解释的并不具体,学生直接给出了答案。如果用前面的地球自转动画略作展示,效果会更好些。
②晨昏线的画法是一个易考点,在本节中并未详细解释,而直接进行判读晨线与昏线,有所缺漏。
③在进行典例讲解时,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情境,避免例题过于公式化。
虽然有些许不足,但问题导学使本节课探究性更强,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乐于探索,学会判别和计算方法,提高了发现问题、独立探究问题、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来看,课堂效率较高,问题导学效果明显。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情分析
  地理 
学生在初中时已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而高中学段是在其基
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宇宙的探索更加系统全面,也更加抽象,因此,需要教师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演示,使学生逐步培养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问题分析计算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问题中探索,在探索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锻炼能力,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材分析
  地理 
地球在宇宙中有规律的运动,地球上的生命时刻感受着地球自转运动带来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时差问题等等。本节重点介绍了地球自转产生的三个主要的影响,结合多媒体展示,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便于更好的理解本节重点、难点知识。
测评练习
【跟踪训练】
1.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
①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②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生存的天体
③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④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公转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关于时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全球共分成24个时区                B.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东经120 
C.东经50属于东时区                  D.西经520属于西三区
3.当北京时间是9月10日6点,美国旧金山(西八区)的区时是(    )
A.10日22点    B.9日22点      C.9日14点    D.10日14点
【自主检测】
1.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分界线
C.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  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公转共同产生的
2. 读下面四幅图,在A、B、C、D四点中,处于黄昏的是                        (  )
A.甲—A        B.乙—B        C.丙—C      D.丁—D
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是                    (  )
4.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于北京时间2010年4月30日晚8:10在世博文化中心正式开幕,家住纽约(西五区)的玛丽也想看开幕式直播,她应在当地时间何时观看        (  )
A. 4月30日7:10                      B.5月1日晚9:10
C. 4月30日9:10                      D.5月1日晚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