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
2)了解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气温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1、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
              2、能够依据气温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
四、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教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PPT,冬季我国南北方的不同风景,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让学生回答,由此总结气温对生活的影响大,进而引入本课“气候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气温”。
这样设计可以抓住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进入学习。
(二)合作探究,讲授新课
1、观看大气的受热过程,合作完成活动题
2、了解等温线相关知识,观看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哪里气温高,哪里气温低?
①最炎热的大陆——非洲
②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
③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
3、20℃、10℃、0℃等温线,观察这三条等温线的数值分别在南北半球的排列有什么分
布规律?小组讨论。     
规律: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4、指导学生观察“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1)出北回归线与20℃等温线并观察,在北回归线上陆地与海洋的气温有什么不同?
  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
2)出我国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观察一下在同纬度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
3)设置习题,让学生认识到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的事实
以上问题均分小组讨论,然后每一组派一个代表起来回答问题,动手动脑出答案。这样设计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团体协作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学会归纳和总结,并且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
(三)巩固提高
此环节仍采取小组讨论方式,设置如下问题:看世界气温分布图还能得到什么规律?
例:出20℃等温线,看看和哪两条纬线接近?北回归线、南回归线。
学生通过问题引导和讨论得知:
等温线是东西走向,表示温度因纬度而不同,以纬度因素为主
这样设计,在对世界气温分布有大体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增强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四)小结作业
设置问题,本节课收获了什么?学生自行总结概括,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作业:以本节课学习的分析气温的方法,分析世界降水量图。
七、板书       
第四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
气温定义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定义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①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②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
③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
     
《气温和降水》课标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一、课标要求
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二、课标解读
    正确理解课标要求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这里“阅读”和“归纳”,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气温分布特点”是成果展现,不是具体的知识要求。所以,将世界气温分布特点作为具体结论要求学生记住是理解有误。在学生运用气温分布图进行归纳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为什么”的疑问。因此,在发现分布规律的同时,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成因解释,也就成了自然。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变化规律、海陆变化规律和随地势高低而产生的变化规律,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对气温分布的影响也
就成为研究重点。在探究成因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收获分布规律。理解成因还可以为后面顺利达成“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的前提是了解等温线图的绘制,这也需要教师做必要的铺垫。当然,有前面学习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做基础,学生理解等温线图的产生并不难。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是一项技能要求。将气温数据用统计图表的形式呈现会更直观,更易于“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包括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其中,日变化在进行天气预报时常用(如网络中的天气预报),年变化在研究区域气候特点的时候常用,绘制气温曲线图时,可用这两种气温曲线图作为案例。绘制曲线图,学生在小学数学课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不是难点。但是,学生经历绘制的过程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很有帮助,所以,不能因为不难而将绘制过程忽视。
《气温和降水》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与降水》 ,本章重点介绍了气候,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世界的气温”部分,教材首先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
三个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气温垂直递减率,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需要学生记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加深记忆。教学时要向学生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指同一地点而言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这个练习,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
《气温和降水》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读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前学习了天气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能较好理解气温与降水的相关问题。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气温和降水也能理解。对于等温线的问题及规律,学生体验较少,需教师引导理解。需要教师通过形象直观的例题及1月份和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进行学习。
《气温和降水》评测练习
   
1.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为( )
A.从高纬 度向低纬度降低 B.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降低
C.从亚洲中部向两极降低  D.从海洋向陆地降低
2.下列叙述,表述气候的是( )
A.这里天空蓝极了,偶尔有云飘过来 
B.这场大风真厉害,把马路两边的座椅都掀翻了
C.一场寒流过后,气温降到了零下二十多摄氏度
D.这里四季分明,夏季热,常下雨,冬季冷,很干燥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指(    )
A.天气    B.气候      C.温度      D.季节
4、一年当中,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
A.1月、7月    B.7月、1月    C.6月、12月    D.8月、2月
5、有关气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          B、一月份,北半球大陆气温比海洋气温高 
C、夏季,大陆气温比海洋气温高      D、沿海湿润地区年温差大
6、 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是 (  )
A.气压和风力      B.气温和降水  C.温度和降水      D.气温和温差
7.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A.12点        B.14点        C.13点        D.11点
8.近年来,全球气温有明显变暖的趋势,原因是
A.太阳辐射增强           B.海洋影响增大
C.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      D.各地降水量减少
9.一年中南半球陆地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
A.七月    B.一月    C.八月    D.二月
10.降水受纬度因素影响最明显的地区是
A.赤道和中纬地区        B.赤道和两极地区
C.两极和大陆内部地区        D.中纬度的大陆东、西岸地区
11.青藏高原纬度不高,但气候寒冷。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洋流分布
12.世界气温分布由低纬向两极递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纬度      B.海陆    C.地形    D.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