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六下第一单元大单元任务新教法
一、单元学习任务界定
根据新课标,看这一单元内容,如果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看,这一单元可以划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文);因为这一单元有古诗四首、有散文,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一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到底以什么样的学习任务来实施教学?我倾向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二、单元学习主题:多姿多彩的八方习俗
三、单元主题真实学习情境:
在新年节日的喜庆氛围中,共聊过大年的习俗,品玩老舍笔下老北京的春节,发现从古到今、从南到北,正月里闹新春时共同的祝福;跟着作家,回到作家的童年跟其一起等待着腊八粥的馋样儿,跟着古代诗人,品鉴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文化,在藏戏中感受故事的力量……这些流传至今的习俗,是民族文化的延续。通过办一场节日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到八方习俗的多姿多彩。2022春联
四、单元教学要求
1.会写“醋、饺、摊”等37个生字和“热情”“风筝”等3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长歌行》。
3.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民俗文化,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
4.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5.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五、教学方法:通过大单元“先写后教”变序教学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教学
把这个单元的所有材料当成一个整体,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后学什么的教学顺序就可以排出来了。传统的学法是学完《北京的春节》,再学《腊八粥》,接着学《古诗三首》、《藏戏》,所以课文一一学完接着开始习作,最后学习语文园地,所有内容学完可能会简单复习一下,来个单元小测试。这一单元完结,再以这样的顺序学后面所有的单元。
这样的学习,课文学不透,习作也一般,总之是看不到任何的通透。同样的内容,其实只要打破这个传统的单元学习顺序,奇迹一定会发生。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先习作,写“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读懂这一单元习作教材,不要指导,让他们自己阅读,让他们自己根据要求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写完之后,以自己已经有的修改思维,进行第一次修改,自己满意后第一次誊写。
接下来,就通过学习四篇课文,看看能否让自己的习作变成作品。
【老师一定要知道没有你的教,学生出现了哪些问题。】
第二-五课时 《北京的春节》、斯妤《除夕》片断给予学生的写作智慧
1.这是老舍的文章,挺长的,四页纸。读一遍,也许能了解个大概。要想更清楚这一作品,需要多读几遍。
2.这篇文章是首都北京过去好多年的风俗,这些习俗今天有的还有,有的可能没有。比如鞭炮,北京城等很多城市的这些年,设了好多禁区不允许放鞭炮。这一风俗变了!当然,2023年春节,放鞭炮习俗比前几年好多了,不知道这种习俗会不会继续全民拥有?
3.要清楚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个不难!北京的春节的确很独特,从腊七腊八开始,至正月十九才算结束,一个多月呢!
(1)从腊七腊八开始——最冷——腊八粥(写得独特,作者不说是粥,说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腊八蒜(这个挺独特的)——有年货、货摊了(春联、年画、蜜供、水仙花、松枝、薏 仁米、年糕——孩子们的三件事——大人们紧张,必须准备过年的一切。
(2)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王(为什么做这件事?作家写得很特别)——麦芽糖、江米糖
(3)腊月二十四-除夕前——贴春联、大扫除、肉鸡鱼青菜年糕等准备好。
(4)除夕——做年菜、穿新衣——灯火通宵、鞭炮声不断——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大街上挤满了人
(5)初一初六前——铺户上着板子,全城休息——午前出动——男人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在家中接待客人——寺院游览、赶庙会(此处写得特别详细)
(6)初六——铺户开张,放鞭炮——逛庙会、听戏等。
(7)元宵节——元宵——处处悬灯结彩(此处写得非常特别)——孩子玩花炮
(8)正月十九——学生该上学——天气转暖——大家忙活——一年的春节结束。
这样一理,哪个地方详细写,哪个地方略写,同学们肯定一清二楚。
4.斯妤《除夕》一文的阅读
教材以阅读链接的方式提供了六段文字,我觉得还是读读原文:
除夕
斯妤
头一天照例是熬夜,然后照例是睡懒觉睡到阳光灿烂,市声嘈杂。眼睛睁开后下意识地望了
望窗外,复又下意识闭上。再次睁开眼时想到的是儿子。躺在身边的儿子却早已醒来,自己睁着眼睛望着天花板。不像在玩也不像发呆当然更不是在思索。他就是那么躺着静静地眼珠黑黑地看着天花板。
我朝他一笑。他也回报我嫣然一笑。我说今天怎么这么乖,醒了也不叫妈妈,不吵妈妈,今天真是特别的乖。儿子应付似的笑笑,然后说妈妈今天是星期天吧,今天咱们不上幼儿园对不对?
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记忆中这个日子在老外婆手里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
今天是腊月廿九。是围炉的日子,迎新送旧的日子。
在闽南老家,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要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枣”,做整盆的五香肠,还要换上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台布。然后,要开始热气腾腾地忙围炉的年饭……
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外婆开始祷告,舅舅们开始祝酒,小孩子们开始整
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
妈妈和老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起乡剧来。
于是,除夕噼哩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哩啪啦大笑着离去。
憔悴瘦弱精疲力竭的老外婆这时才安静下来,她软软地靠在太师椅上,似甜蜜又似苦涩地微笑着,看我和妹妹用两双筷子表演小提琴协奏。
这表演很逼真。表情的专注手臂的灵活都是空前的。唯一遗憾的是这只是一出哑剧,任我们孝心浓郁技巧娴熟,两双筷子拉不出优美的琴声来慰问忙碌了一生操劳了一生的老外婆。
接下来,接下来养育了14个子女其中病死两个远游两个蹲监狱一个的憔悴的外婆、衰老的外婆就要发出长长的喟叹了。这喟叹即使在童年的我听来也是那样山一般沉重那样沉郁久远那样生满斑斑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