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IO &TV JOURNAL
2020.09
视听解读
一、动画人物的形象解构和重塑
(一)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提出来的,
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
“解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方法”,而是使思想讽刺性的具体化,
使某种思想脱离其固定的脉络,从传统逻辑和僵化的美学理
论的约束中解脱出来,为其自由地实现
“再创造”提供可能性。在作品中理解为,它是对原来的传统作品进行再
度创造,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之上,
创作者加入自己的理解,用全新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创造出新的作品。
(二)孙悟空动画人物形象的解构和重塑
回顾齐天大圣经典动画形象,
不论是在《大闹天宫》(1961)还是在《西游记》(1998)等传统动画形象中,
孙悟空的形象一直都是顶天立地、
无所不能,并且仁义忠诚的大英雄形象。根据解构理论,
《大圣归来》把动画形象重新解构塑造,《大圣归来》
中的孙悟空不再拥有原来的性格特点和外在形象,带有了现代个性的动画人物形
象,强化了“人性”,弱化了“猴性”
外形上棱角分明的长方形脸,身高比例接近真人比例,
性格上是嫉恶如仇、桀骜不驯、自我叛逆却永不认输的中国英雄人物形象。《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既包含了传统的大圣内核,
又打破常规,不但有无所畏惧、坚持不懈的勇敢精神,
更带有普通大众也有的故作姿态、欲望挣扎。在影片的宣传中,
“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
佛耐我何?”这句话诠释了孙悟空追求个性独立的人物形象,
也是对传统形象中“叛逆精神原型”
的再创造。对于孙悟空的人物形象解构,
把他重新塑造为一位手无魔力的昔日战神,他有冷漠、
自私、狂躁的个性,他也有不自信和犹豫不决的时候,赋予了孙悟空更多当代“人性”的情感。但是毕竟他是孙悟空,他骨子里有着侠义情怀,是可以斩妖除魔的顶天英雄。这样的人物形象重构使他完成了自
我的救赎,更是感染了观众。
(三)动画中其他人物形象的解构和重塑《大圣归来》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江流儿。在影片中将唐僧的形象也进行了解构和再创造。传统的唐僧的形象是温润儒雅、善良懦弱的虔诚佛教徒。同样运用解构主义打破再创造的方法,把《大圣归来》中唐玄奘的
形象进行幼童化,
电影中的年纪是7岁。儿童形象的重新再现,形象活泼可爱,有属于孩童的天真烂漫的一面。
影片更是考虑到了对动画电影观众体中的绝大多数
儿童受众的喜好口味。江流儿的人物形象既保留了善
良,又加上了我国主流核心价值观中诚信、
善良的优秀个人品质。
《大圣归来》中的土地神人物形象,
对原本《大闹天宫》中经典憨厚地鼠的土地爷解构再创造,
使得土地神变成了一个转动着圆圆的大眼睛和长胡子盖住了一半脸,以及肥硕身材缓慢行动却时刻充满好奇心的土地精灵般的人物形象。这与人们原始概念中的土地爷的形象有很大的区别但也能让观众乐于接受。
《大圣归来》中龙的形象出自
《山海经》,动画形象是属于中国观念中的龙的外在形象。形象创造既融合古
代传统文化元素也加入现代时尚的效果,
重塑后的海报中,龙的神情、龙鳞、形态等与我国古代的盘龙造型十分相近。
《大圣归来》中大反派妖怪混沌的设计是取自
《山海经》里对“混沌”的描述,没有面目、
六条腿、很肥胖的身体,传统的西游记中的妖怪都过于具象,
太像人类的行为举止。经过解构重塑后再创造的混沌形象夸张奇丑
无比,这也代表了“混沌”是一种无形的恐惧,
象征着孙悟空内心潜伏的心魔。
二、动画形象中的中国美学风格
(一)电影美学风格
电影美学在影视艺术中主要指的是运用各不相同
的表现手法对创作者的思想理念进行传达,
这些美学大多独立于影视的剧情以及台词之外,
而大多又在其剧情表现当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性作用。一部极为优秀的电影作品是最值得人们不断对其中美学艺术进行探究的重要内容。对于电影美学而言,可以说是电影艺术表现当中极为特殊的哲学体系,能够对电影艺术之美进行展现。《大圣归来》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中国电影的美学风格,在美学表现上,继承了中国动画以民族为本的表现内容与形式。
(二)动画人物形象的中国美学风格
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是身穿黄汉服、
红披风以及龙纹盔甲等一系列服饰,体现出
“中国红”与“龙图腾”这些标志性的中国元素,具有很高的民族传统识别度。妖
王混沌的人物形象设计以白面书生的形象出现,
其脸部设计参考了戏曲中奸角曹操的脸谱式。脸部以白脸为
中国动画电影形象探析
——
—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阴牛嘉莹
摘要:动画电影中形象的塑造是一部动画电影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形象的塑造在动画电影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意义和作用。2015年中国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取得了成功,主要是在形象塑造上从整体上改变了动画形象原有的外形、性格和特征。本文对《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部中国动画电影的形象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出目前中
国动画电影在形象塑造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关键词:动画电影;形象;解构;
电影美学;英雄84
视听2020.09
|
视听解读
主,强调混沌是奸诈之人的身份,
淡眉毛三角眼的设计表现出混沌具书生之气的同时还具奸藏于内的特。这与混沌看似文质彬彬实为奸诈暴戾的形象非常契合。
三、动画电影的英雄形象
(一)孙悟空英雄形象的叙事模式在好莱坞英雄编剧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威廉·伊迪克在《编剧心理学》中
解释道:“如果主角在电影结束时,不能在某方面变得更好、更健康或更强壮,他这个角就未得到发展。”孙悟空在电影中的发展行径就是通过动画形象的性格和行为进行转化。电影里的大圣从出场开始的定位是普通、平淡、没有高超法力的孙猴子。他拥有市井的复杂性格,在心理发展轨迹中设置冲突和悬念,进而人物特征发生转变。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理论来探析,电影第一个阶段,大圣锁链铐住,象征本我的被束缚。江流儿象征着大圣的超我、道德良心与自我理想。在大圣和江流儿之间的矛盾冲突是自我与超我的不断重复与选择。由此可见,这里的孙悟空英雄形象的塑造既有中国
传统元素又结合了西方文化,
这种叙事模式呈现出了英雄故事中拯救和被拯救的完美结合。
(二)动画电影的民族英雄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大圣归来》在对《西游记》 归来
文本进行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传承了原著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对故事情节进行了新的创新演绎,对孙悟空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形象进行了再次丰富和重塑,与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心理诉求产生了共鸣,成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资源的现代意义的转化。中国文艺评
论协会会长仲呈祥说:
“‘归来的大圣’是个符号,归来的是中国精神、
中国风格、中国优秀传统。”
《大圣归来》既是对我们民族一个古典神话故事的继承、改编和创新,更是一个具有当下性的新的英雄形象舍生取义和自我救赎的故事。这个故事有我们民族的文学原型和美学风格,也有对当下世界先进电影语言的借鉴。
四、动画电影的问题反思和未来发展
(一)中国动画电影的问题反思
中国动画电影中“翻新化”和
“模仿化”现象比较多,而且中国动画电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和表现风格
上还有很多不足。美国动画喜剧电影
《功夫熊猫》是一部口碑极高的动画电影,在海外的电影市场取得了高票房
和高口碑。在中国上映之后,
也深受中国观众的好评。这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以中国国宝熊猫为人物主角的动画电影获得成功,也让我国动画产业制作者思考。这部
电影的主题核心要素都是取自于中国文化,
美国电影大片选用中国元素,成功地让这部电影走向全世界,
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之前进入电影院是“小手拉大手”,现在是“大手拉小手”。从受众的接受程度来看,已经从低龄化的儿童动画电影发展为全龄化的动画电影,所以中国动画电影受众体不应局
限于某类、某个年龄阶段,
应呈现多元化。虽然中国动画电影在近几年发展势态很好,
但是对于出现的问题也必须重视起来,
要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极其新颖的立意和创新,
要学习优秀的国外动画电影的成功之处,在发展中国动画产业的同时建立和
维护中国动画的品牌形象。(二)中国动画电影未来发展方向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都是现象级的中国动画电影。从2015年的“潮起”到眼下的“崛起”,中国的动画电影已经逐渐形成中国式动漫。中国动画电影未来的发展要讲中国故事,树东方特,融入中国文化元素。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深入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内涵和精髓,
在研究文化后选择出适合的历史文化和故事,
展现中国特的电影艺术作品,让精良的中国故事成功走出国门。
《大圣归来》取得的成绩,是讲述中国故事的一种胜利,在成功原因中可以看到,它具备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从人物形象设计到场景的选用、背景音乐的使用,种种细节设计都充满中华民族的文化气息,
更具有价值性和民族性。在接下来的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
中,创作者在原创的基础上,
要深挖中国民族文化,打造出独具中国特点的动画电影,
并且也要与时俱进。这样的创作在被中国观众接纳认可的同时,也能走向国外,弘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
五、结语
《大圣归来》动画电影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动画形象的解构与重塑,它解构的是人物和情节,
重塑的是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优秀
的中国动画电影想要走出国门,
需要将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元素融为一体,加入新时代的动画电影特点,
共同打造深入人心的中国动画电影形象。目前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将艺术化、审美化和娱乐化有机统一。在全球化
语境中,力争树立具有中国特的动画形象品牌,
让中国的动画形象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院
1.冯俊.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潘源.传统电影美学的现实延伸———数字化电影再思考[J].艺术评论,2008(02):43-47+37.
3.赵岚,李梦芸.蕴含在中国动画电影中的民族元素———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J].青年记者,2017(29):89-90.
4.[美]威廉·伊迪克.编剧心理学[M].井迎兆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9.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