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借鉴电影《大圣归来》奇幻场景中的彩运用
归来
李 婕
【摘 要】根据中国经典名著《西游记》改编拓展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自2015年暑期上映以来不
仅获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还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本文结合动画电影的彩学理论,对电影《大圣归来》
奇幻场景中的彩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其场景设计与彩运用的内在关系,并以此探讨彩背后的
精神寓意。
【关键词】电影《大圣归来》 奇幻场景 彩运用
动画电影是电影的一种类型,是以动画制作的电影。长期以来,国产动画电影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皆不尽如人意,而由田晓鹏导演执导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却打破了这一窘迫的现状,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电影《大圣归来》的整个故事脱胎于中国经典神话作品《西游记》,但在整体立意、故事情节以及人物设置等方面皆作了不小的改编,主要讲述的是被压于五行大山下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与唐三藏“元神转世”的长安城孤儿江流儿,在与妖王决斗的冒险之旅中相互陪伴、相互鼓励的故事,“齐天大圣”孙悟空也在这一过程中回了初心,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一、电影《大圣归来》的场景氛围与彩运用
电影中的彩作为一种表意元素,本身就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对影片场景氛围的烘托、影片情感的表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中五彩斑斓的彩运用更是烘托影片场景氛围,增强电影视觉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大圣归来》这部影片中,其奇幻场景中清新明朗的彩基调、醇厚绚丽的韵交融皆对场景氛围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
(一)清新明朗的彩基调
电影《大圣归来》作为一部由经典神话名著《西游记》改编的动画电影,拥有诸多的奇幻场景,如孙悟空解除封印飞出五行山的场景、孙悟空与妖王决斗的场景等。但这些场景皆围绕着一个主线展开,电影《大圣归来》的故事主线是江流儿破解五行大山的封印,并与“齐天大圣”孙悟空相伴历险、与妖王决斗,最终孙悟空不仅回了失去的法力,亦回了初心与失去的自我,完成了自我的救赎。虽有点聒噪但真诚善良的小和尚江流儿不仅是破解五行山封印的钥匙,亦是大圣回自我、完成自我救赎的关键。因此,各不相同的奇幻场景中实际上却蕴含着相同的情感氛围基调,即充满着憧憬与希望,整个故事情节的展开也同样是延续着这一清新温情的发展脉络。
因此,这些奇幻场景中的彩运用皆保持着清新明朗的基调,既清新而又富有朝气与希望。首先,从相上看,整部影片的大多数场景都是以清新自然的蓝绿为主调,并适当搭配了粉紫调。清新自然
的蓝绿调与富有朝气与希望的粉紫调搭配在一起,与整部影片中充满憧憬与希望的场景氛围相一致。另外,整部影片中的彩搭配,在彩度上主要分布在20度到50度之间,属于中低彩度;在黑度上则主要分布在05度到40度之间,亦属于中低黑度。这种柔和的彩度与轻快的黑度相结合,渲染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二)醇厚绚丽的韵交融
电影《大圣归来》是一部探索以“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自我蜕变为主线,探索正义与信仰,英雄主义以及自我
精神蜕变的神话动画电影。影片通过浅绿、橙黄、深蓝以及鲜红等不同韵的交融,打造了一幕幕醇厚绚丽的奇幻场景与画面,不仅产生了颇具震撼力的视觉体验,亦烘托了特定场景的特定情感与氛围。
二、电影《大圣归来》的场景转换与彩运用
(一)轻盈自如的线流转
影片《大圣归来》主要讲述的是“美猴王”孙悟空在江流儿的影响之下不断发展变化,最终寻得“自我”,成功“归来”的故事。孙悟空不仅是影片中最重要的形象,还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形象,可以说影片中许
多的场景转换都是伴随着孙悟空形象的转变而展开。为了表现不同场景中孙悟空形象的变化,影片在彩运用上,特别注重线之间的流畅交织。这种轻盈自如的线流转,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孙悟空在不同场景中的不同形象,并以此表现了孙悟空性格的前后变化。
(二)深浅不一的调切换
电影《大圣归来》故事主线非常明确,就是“美猴王”孙悟空在江流儿的影响下重新回自我,并超越自我的故事。但其故事情节的具体展开却颇为曲折起伏,场景亦因此不断转换交错。影片从中段开始就通过深浅不一的调切换来表现场景的转换,以及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其灰蓝、靛青、黄褐、紫橙等调的纷繁切换,强化渲染了一系列的场景变化与转换,使得观众如身临其境般感同身受。
三、结语
电影《大圣归来》作为一部拥有众多奇幻场景的动画电影,在影片立意、场景设计、人物形象塑造等多个方面为国产动画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而其奇幻场景中的彩运用更是值得相关电影人认真思考与借鉴,影片《大圣归来》清新明朗的彩基调、醇厚绚丽的韵交融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积极昂扬的环境氛围;其轻盈自如的线流转,深浅不一的调切换则使得场景的切换更为流畅自然,为观众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视觉体验。
参考文献:
[1]裴俊.动画彩设计研究——浅谈彩在影视动画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0,20(09):11~13.
[2]丁理华.挥洒纵横的斑斓光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彩运用艺术[J].影视传媒,2015,30(13):107~108.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李婕(1981-),女,河北唐山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 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