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故事集5篇最新经典汇集
每⼀篇的短篇故事都有它的魅⼒,⽆论是⾓⾊魅⼒还是语⾔魅⼒,都给我们塑造了⼀个新的东西。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短篇故事集5篇最新经典汇集,供⼤家参考。
短篇故事集5篇最新经典汇集1
舍近“求”远不恐“荒”
唐朝时,京都长安⼈⼝众多,粮⾷供应严重不⾜。所以,每年朝廷都要从长江、淮河⼀带将粮⾷经⽔路运往京城。但因沿途出现的问题颇多,所以运粮之事成了⼀块难啃的硬⾻头。
⼀天,皇帝召集朝中⼤⾂就粮⾷运输⼀事召开了专门会议。会上,有⼈向皇帝反映:“万岁,粮⾷经⽔路运往京都成本太⾼,每⽃⽶的运费需要七百钱,⽽京城每⽃⽶的市场价才只有四⼗钱。我们浪费了⼈⼒不说,还消耗很⼤的财⼒,舍近求远不划算啊!”“是呀,⽃钱⽃⽶啊!”⼤⾂们窃窃私语。还没等皇帝发话,执掌财政⼤权的李骈便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陛下,如此运输确实费⽤太⼤。依微⾂之见,朝廷⼲脆别再从江淮运粮了。我们改⽤交钱的⽅法,将每⽃⽶折算为七百⽂钱,然后国家直接拨款去京城的市场上采购粮⾷,再存⼊官家粮库。这样⼀来,我们也⽆需出动军队护送,更不必雇佣劳⼒,运粮之事⾃然就转化为商⼈的事了。岂不两全其美?”在场的⼈⼀听,纷纷点头表⽰赞同:“还真有道理。如果这事能办成的话,不但节省了开⽀,我们也省⼼多喽!”
这时,主抓政务⼯作的王铎听完李骈的提议,⼼想:这不是只顾眼前的苟且吗?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啊!以后肯定会有哄抬物價的现象发⽣,我必须阻⽌他!他正琢磨着怎么发⾔呢,只听皇帝问道:“王爱卿你认为呢?”“陛下,⾂以为舍近‘求’远不恐‘荒’。⾸先,李⼤⼈那样的算法是不正确的。倘若国家需要的粮⾷都得从京城的市场上去购买,势必会造成京城的粮⾷供应不⾜,然后价格猛涨。假如⼀旦发⽣‘粮荒’,市民肯定恐慌,这种连锁反应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啊!再者,从江淮⼀带运⽶进京城,貌似政府有些损失,可请各位试想⼀下,这样⼀来不就解决了沿路的贫民的就业问题吗?他们可以依靠⽔路运输养家糊⼝,社会不就更了吗?那么这种连锁反应的结果就是民安则国安啊!”然⽽,王铎的建议⽴刻遭到了众⼈的反对:“我们放着近的不取,为何偏偏要绕道⾛弯路呢?万岁,说到底还是李⼤⼈的⽅案可⾏啊!”皇帝觉得:王铎的主意是江边卖⽔多此⼀举,⽽李骈的⽅案完全是为江⼭社稷着想。于是,他当即准奏:“就按李爱卿的⽅案办吧!”
然⽽,李骈的⽅案推⾏后不久,果如王铎所料,京城粮⾷吃紧,价格急剧上涨。⼀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趁机屯粮,并蓄意抬⾼粮价。甚⾄连朝廷从京城的市场上都难以买到粮⾷。市民们怨声载道,他们涌上街头,朝⽶店⼀通乱砸乱抢,京城的治安⼀度失控。
此时,也有不少官员弹劾李骈:“⼀⽉的薪⽔还换不来⼀⽃⽶,难以养家。李⼤⼈的馊主意可把我们害苦了,他必须给我们⼀个说法!”
这样的恶性循环,是李骈始料不及的。他肠⼦都悔青了:“我不该不听王铎的话呀!”不到⼗天的⼯夫,李骈便在强⼤的社会舆论和重压下引咎辞职了。王铎则因为明事理,不仅考虑到了国家利益,⽽且还顾及到了民⽣问题,从⽽得到皇帝的赏识与重⽤,被任命为唐朝宰相,封晋国公。
在⼤唐遭遇运粮的难题时,王铎能审时度势,从远处着想,顾全⼤局,实属难能可贵。尤其是他的舍近“求”远不恐“荒”,更是表现出了他⾮凡的政治预见性。难怪唐懿宗称赞他是“伟望宏才,宏襟远虑”。看来,还真是名副其实啊!
短篇故事集5篇最新经典汇集2
韩愈:豁达率真,造语精⼯
韩愈是唐代古⽂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忽视内容的骈体⽂。其⽂章⽓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为“唐宋⼋⼤家”之⾸,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章巨公”“百代⽂宗”之名。他提出的“⽂道合⼀”“氣盛⾔宜”“务去陈⾔”“⽂从字顺”等散⽂写作理念,对后⼈极具启发作⽤,其《师说》影响深远。
公元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当时关中地区⼤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睹严重灾情,韩愈痛⼼不已。⽽当时负责京城⾏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
报称关中粮⾷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懑之余上《论天旱⼈饥状》疏,遭李实等谗害,于同年⼗⼆⽉贬为连州阳⼭县令。
此后⼏起⼏落,屡遭贬斥。803年韩愈便写下《进学解》以⾃喻,宰相李吉甫读过后很是同情,认为他史学才识超,于是同年三⽉改韩愈为⽐部郎中、史馆修撰。虽然韩愈才识丰厚,忠⼼可鉴,但因他⼀向豁达率真,⼼直⼝快,难免有粗疏之处,还是⼀⽽再、再⽽三地起落于重⽤与被贬的轮回⾥。
韩愈尊儒却不墨守。在《读墨⼦》⼀⽂中说“孔⼦必⽤墨⼦,墨⼦必⽤孔⼦,不相⽤不⾜为孔墨”。这样的⾔论显然同他尊崇孔孟之道有所牴牾。对于这样的⾔论,有⼈指为“刺谬”。
韩愈敢于突破流俗。《讳辩》⼀⽂,是他“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冒天下之⼤不韪,专为李贺不得应举⽽发表的意见。李贺之⽗名晋肃,“晋”与“进”同⾳,为了避讳,李贺便不得举进⼠。对于这样的世俗之见,韩愈是不以为然的。更有《师说》⼀⽂,不顾流俗,不怕笑侮,得出“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的结论,揭⽰“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的道理,可谓勇⽓⿍沸,胆识过⼈。
韩愈吐辞造语精⼯。在《进学解》⼀⽂中,就有“业精于勤”“刮垢磨光”“贪多务得”“含英咀华”“佶屈聱⽛”“同⼯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等,业已传为流⾏的成语;还有“提要钩⽞”“焚膏继晷”“闳中肆外”“啼饥号寒”等成语,也是从此⽂语句中凝缩⽽来。
韩愈也写诗,其诗作,长篇居多,⽓势雄⼤,意象怪奇。他的诗思⼀旦喷涌,便宛如江河破堤,⼀泻千⾥。欧阳修曾评价说:“退之(韩愈字)笔⼒,⽆施不可,⽽尝以诗为⽂章末事,……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情,状物态,⼀寓于诗,⽽曲尽其妙。”
⽩居易说韩愈“不交势利,⾃致名望”。这名望,于韩愈⽽⾔,来⾃⽂字的成分⼤抵会更多⼀些。韩愈的⽂章之所以被传诵不绝,成为后⼈师法之典范,其造语精⼯,⽆⼈企及,恐怕是极为重要的⼀个原因。可以说,韩愈被后⼈尊为“百代⽂宗”是名副其实的。
短篇故事集5篇最新经典汇集3
牝常以静胜牡”的智慧参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是《道德经》中尤为鲜明的观点。以“牝”“牡”的对⽐,阴阳交替的规律,雌雄恪守的位置,说明了“守柔贵雌”的道理。通过“牝鸡司晨”,所造成颠覆性的结局,给⼈类以深刻的启迪。
⾃古有“丘陵为牡,溪⾕为?牝”的形象⽐喻。《說⽂解字》讲,“牝”意为?雌性的鸟或兽,与“牡”相对,凡指⼀切母畜。亦指锁孔,溪⾕。
《道德经》强调:“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牝”有柔弱的属性,“牡”具备坚硬的特质,通过“⼈之⽣
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之⽣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之徒。是以兵强则灭,⽊强则折。强⼤处下,柔弱处上”的例⼦,进⼀步揭⽰“守柔贵雌”的秘笈。不耻下问的故事
古时,⽂韬武略应⽤此理,便有了“⼤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经典佳句,且成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基⽯。
所谓的“下流”,即是⽔往低处流,⽔流到低处,⽅能汇聚⽽成江河湖海。⽽“⼤国处于下位,天下交会于此”,⼤国这天下⽂明的中⼼,天下事⽤,莫不交并于此汇集于此。
“江海所以能为百⾕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王。”进⼀步解释了:江海之所以能让百川峡⾕所归附,是因为它能屈于百⾕之下,并游⾛其间,故引其归附。因此,如果想要万民归附,必须要为苍⽣着想,敢于为民讲话;若想统领万民,必须将⾃⼰的事情排在百姓的事情之后,有“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的济世情怀和责任担当。⼤凡能被称之为圣贤的⼈位居⾼处,⼈们才不会觉得⽣活的负担沉重;⽽贤德之⼈坦然站在百姓⾯前,百姓亦不会觉得畏惧⽽疏远他。
古往今来,聪明的君王,参悟其智慧,掌握其道理,懂得把⾃⼰放置低位,“以静为下”的⽅式,以谦虚的姿态,⽤谦让处下的⽅法对待弱势体。遵循经典导向,“故⼤国以下⼩国,则取⼩国;⼩国以下⼤国,则取⼤国。故或下以取,或下⽽取。⼤国不过欲兼畜⼈,⼩国不过欲⼊事⼈。夫两者各得其所欲,⼤者宜为下。”也就是,能够以谦虚处下的态度对待⼩国,则使⼩国前来归顺;⼩国⽤谦让处下的⽅法对
待⼤国,则可以被⼤国所收容,受⼤国之庇佑。其实,这些都是依据于⽔往低处流,处下越低,聚集越多的道理。
当然,⼤国的⽬的,不过是想多收买育养些百姓,以显国⼒强盛;⼩国的愿望,不过是想被⼤国收容照顾,以求安存。双⽅之间相互谦让处下,能让双⽅各得其所愿。特别是,⾝为⼤国之君,常怀谦让守静,以谦德卑下⽽交往⼩国,必然是以不劳⽽⾃益,不⾔⽽⾃胜。
以“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能够让政治宽厚清明,使⼈民淳朴忠诚。⽽有道的圣⼈和圣君从来都是⽅正⽽不⽣硬,有棱⾓⽽不伤害⼈,直率⽽不放肆,光亮⽽不刺眼。当⾝居⾼位时谦和,不以⾼冷⾃居,不以⼤欺⼩,愿懋昭⼤德;⾝居低位时,顺⽽不卑,顺以⽰弱,以显真⼼,这样的谦虚、柔和能使对⽅消除警惕,真⼼可获对⽅信任。
以“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是“上善若⽔”的处世态度,是“海纳百川”的包容胸襟,是“厚德载物”的⾏动⽓势,是润物泽天的远⼤志向和抱负,是⾄⾼⽆上的品德和品⾏……
以“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是治国纲要,是外交⼿段,是处理⼈际关系、邻⾥关系、家庭⽭盾的最有效的⽅法。如果⼀个⼈能够将⾃⼰放于“以静为下?”的位置,保持低调,待⼈真诚、友爱和⽆私,善于恪守信⽤;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动善于把握时机,办事有条不紊,游刃有余,机智果断,定能⽆所不胜。由此,以“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将为⼈们铺就⼀条通向成功的光
明⼤道……
短篇故事集5篇最新经典汇集4
捡漏
捡漏,是⼀句古玩界的⾏话,就是以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且卖家往往是不知情的。捡漏,形象地体现在⼀
个“捡”字上,古玩界普遍认为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为。故⽽,北⽅的⽅⾔,⽤⼀个“捡”来寓意它的难得,是极诙谐⽽写实的表达,也是汉⽂化中调侃⽂化的形象化体现。
马未都就是古玩界⼀个著名的“捡漏王”,他⼿中许多的珍贵⽂物,都是早期靠捡漏获得的,当年他⽤仨⽠俩枣的⼩钱换来的古玩,如今都涨价成百上千倍,有的甚⾄成为国宝级⽂物。让⼈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和学问,因为捡漏还不能光靠撞⼤运,得真懂才⾏。我有个同事,也想学马未都捡漏,⼀有空就往古玩市场跑,每次都不空⼿。可他都捡了⼗来年了,⼀屋⼦的瓶瓶罐罐,没⼀件是值钱的真品,想想也挺可悲的。
捡漏,捡到古玩固然物有所值,不⽆意义,⼀不⼩⼼就发了横财,成了⼤款。如果能捡来⼈才,特别是那经天纬地的⼈才,那意义会更⼤,价值会更⾼,说不定就会改变历史。譬如周⽂王捡到了姜⼦⽛,秦
王捡到了百⾥奚,萧何捡到了韩信,刘备捡到了诸葛亮,张亮基捡到了左宗棠……
捡漏,得有过⼈眼光,丰富经验,善于慧眼识珠,看出⼈才的潜质。否则,即使是价值连城的宝贝放到你⾯前,你也会视同寻常物件,弃之如敝屣,就像昔⽇和⽒璧的献宝⼈,本是⼀⽚⾄诚,却被两任不识货的楚王先后砍断两条腿。现在不少电视台都有鉴宝节⽬,通过专家的鉴定与判断,发现了不少流落民间的宝贝。⼈才也是⼀样,居庙堂之⾼的固然很多,处江湖之远的也不在少数,伯乐们就应该以敏锐的眼光,爱才的意识,不断挖掘发现那些埋在⼟⾥的奇珍异宝,努⼒把那些优秀⼈才选拔出来,让他们发光发热,各显其能。
捡漏,得有不拘⼀格的宽阔襟怀,容⼈海涵的博⼤⽓度。⼀般来说,被漏掉的宝物肯定不会那么醒⽬耀眼,让⼈⼀见就眼睛发亮,更可能是灰头⼟脸,其貌不扬,“出⾝”不好。如果⼼存偏见、歧视,就不可能捡到宝物。对⼈才捡漏也是如此,倘若求全責备,苛求其门第、出⾝、学历、性别、年龄等,就可能错失⼈才,悔之莫及。苛求年龄,就会漏掉姜⼦⽛、廉颇、黄忠、佘太君;苛求出⾝门第,就会漏掉曹刿、卫青、霍去病、关⽻;苛求“前科”,就会漏掉管仲、吴起、韩信、陈平;苛求学历,就会漏掉冯友兰、梁漱溟、钱穆、华罗庚……
古玩捡漏,要时不时去古玩市场转转,逛逛琉璃⼚、潘家园,到那些旧⽇的⼤户世家寻寻觅觅,翻箱倒柜。⼈才捡漏,也要经常深⼊民间,深⼊基层,认真倾听民意民声,眼睛向下,礼贤下⼠,不耻下问,才能发现有⽤⼈才。
当然,⼈才捡到后,最重要的是还要⼈尽其才,以诚相待,委以重任,给其提供施展才能的条件,让其⼤显⾝⼿,⼀飞冲天。是吴起,就让他号令四⽅,开疆掠⼟;是卫青,就请他挂帅出征,勒⽯燕然;是韩信,就给他筑坛拜将,将兵多多益善;是孔明,就让他⼤权在握,运筹帷幄;?是关⽻,就让他灭此朝⾷,温酒斩华雄。
古玩捡漏,⼀半靠经验,⼀半靠运⽓;⼈才捡漏,眼光固然重要,诚⼼才是关键。
短篇故事集5篇最新经典汇集5
时光是⼀块从天⽽降的陨⽯
时间为什么过得越来越快了?”岁末年初,朋友圈⾥这样感慨的不在少数。
記得曾有⼈就此写过短论,但是语焉不详,兼以⾔之不⽂,最终不知所云,似乎浪费了⼀个好题⽬,逗引⼈起了同题作⽂的冲动。朱⾃清、俞平伯同撰《桨声灯影⾥的秦淮河》,杜甫、⾼适、岑参、储光羲竞赋《登慈恩寺塔》,留下⽂坛佳话,我们何妨⼀试?
时间越过越快,可能源于我们有了时间意识。
没有⾦钱观念的⼩孩⼉,以为⼀万块钱有很多;没有时间意识的少年郎,也曾觉得⼀年颇为漫长。
⾦钱观念不是知道元、⾓、分,时间意识也不是认得时、分、秒,时间意识不是看⽇历翻过,⾐装换过,不是眼见春花开、秋叶落,也不是⽿听夏蝉疯噪、冬鸟哀啼,它溢出物候学的范畴,有远超年⽉⽇的内容。
时间意识的形成⼀般也落后于⾦钱观念,所以我们往往先觉得“缺钱”,⽽后很多年才慢慢觉察“没时间”。年少时,坐着绿⽪⽕车,听它在仿佛⽆际的⼴袤旷野上哐当哐当,也不⼼焦,灰⽩染上发梢,喷⽓式飞机稍微晚到⼀会⼉就能让⼈⼼急⽕燎。
时间⽐⾦钱远为繁复,或许⽐空间还要特殊,它很难把控和保护。私有财产像哨兵⼀样神圣不可侵犯,私⼈空间像国王的神秘古堡那样⾮请莫⼊,但是时间却能被别⼈轻巧温柔地偷⾛,奇怪的是,别⼈可以夺去我们的时间,可很难移植到他的⾝上,有时他也要付出同样的代价,常常是⼀场损⼈⼀万、⾃损也是⼀万的游戏,例如两⼈的⼀次寒暄。
我们很快就能学会赚取⾦钱的技术,但却不易掌握赢得时间的本领。时间,它太狡猾,虽然可以⽌住沙漏之中沙粒的流泻,可以不去听钟表的嘀嗒,但却⽆法留住时间,存储它不能够,守着它也⽩搭,想继承也没辙,时间不是存款,它数额不明、利息不明、何时到期也不明,但明⽩⽆误的是:时间是做任何事情时都必须消耗的东西。
⼀个⼈的总时间很难计算,只能⼤致推算,因此也很难像⾦钱⼀样精确分配,我们可以将⼀天的作息安
排到某分某秒,但是却注定⽆法这样安顿⼀⽣。
时间越过越快,可能源于我们想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作是⾃⼰喜欢的,娱乐是⾃⼰爱好的,聚会是⾃⼰热衷的,健⾝是⾃⼰乐意的,阅读是⾃⼰沉迷的,于是恨不得晚上可
以不睡,不再像⼩时候,学校是⽗母挑选的,玩耍是受限的,健⾝⽅式是⼴播体操,阅读书⽬是⽼师指定。意志⾃由,让想做的千奇百怪,财务⾃主,令能做的五花⼋门,⾏动⾃在,使去做的不再⼀成不变。夜游已经⽆需秉烛,夜读也不⽤囊萤、趁⽉,⽆论是志在万⾥还是⼼在万卷,⿊夜已经不能按下忙碌的暂停键,时间哪⾥够⽤呢?
⼈们说,岁⽉像⼀⽀⽻箭,直射⽽去,不再回头。
2000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芝诺⼼念及此,做了有趣的思考,构想出“飞⽮不动”悖论。“哲学教授只有加上悖论,才能成为思想家”,我们不是思想家,思虑不妨现实点。
飞⽮由于受到空⽓的阻⼒,是会越来越慢的;⽣命却如同⼀块从天⽽降的陨⽯,它已经被地球的引⼒牢牢吸住,它只能下落,但它速度越来越快,冲破⽓层,擦出灿烂耀眼的⽕光,它势不可挡,发出撕天裂地的吼声,它终将归于尘⼟,安于沉寂,但它曾经夺⽬、滚烫、炽热地划过天际,照亮夜空,呐喊着宣告
过它的⾏踪。
或许有⼈要说,时光的到来或离去从来不会这样⼤张旗⿎。《左传》有⾔:“凡师有钟⿎⽈伐,⽆⽈侵,轻⽈袭。”时光对⼈⽣只是侵袭,它惯于偷袭。
让我们警惕时光⽆声的碎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