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中国成语历史典故故事
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化之熙。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简短的中国成语历史典故故事,供⼤家参考。
历史典故故事1
髀⾁复⽣
【出处】(晋代)·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释义】髀:⼤腿。因为长久不骑马,⼤腿上的⾁⼜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活,虚度光陰,⽆所作为。
【历史典故】
刘备在与曹操作战中失败后,丧失了地盘,只得投奔汉皇族刘表。刘表对刘备的为⼈处世很满意,所以就给刘备⼀千⼈马,叫他驻守在新野(现在河南省南陽市)⼀带。刘备在新野⼜开始养精蓄锐。
曹操⼀⼼想统⼀北⽅,不久,挥师北上,进攻袁绍。刘备连忙劝刘表去袭击曹操的⽼巢——许都。但刘表
图安逸,没有接受刘备的建议。后来,曹操消灭了袁绍,⼜回师许都,刘表很后悔。对此,刘表从内⼼很佩服刘备。
⼏天后,刘表请刘备喝酒聊天。席间,刘表对刘备说:“上次没有听您的话,失去了⼀个好机会,真可惜!”刘备安慰他
说:“如今天下分裂,天天有战事。上次失去机会,怎么知道今后不能再碰到呢!机会是没有尽头的。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后悔了。”两⼈交谈得很投机,⼜商量了以后的打算。过了⼀会⼉,刘备起⾝上厕所,他摸了摸⾃⼰的⼤腿,发现⼤腿上的⾁⼜长起来了,不禁掉下泪来。回到座上的时候,脸上还留着泪痕。刘表见了很奇怪,问他道:“怎么,您是不舒服还是有什么⼼事?”
刘备不好意思地说:“没什么。我以前⼀直南征北战,长期不离马鞍,⼤腿上的⾁精壮结实,到这⾥来后,⼀晃就是五年,闲居安逸,⽤不着骑马,髀上的⾁复长,⼜肥⼜松。⼀想起时光过得这么快,⼈都快⽼了,复兴汉室的功业⼀点也没有建成,因此⼼⾥⾮常难受。”
后⼈,便从这段故事中概括出“髀⾁复⽣”这⼀典故,⽤它来表⽰久居安逸的环境中,虚度光陰,⽆所作为。
【成长⼼语】
⼀⼨光陰就像⼀⼨长的黄⾦那样珍贵,但是即使你有⼀⼨黄⾦也⽆法买回⾃⼰流逝的⼀⼨光陰,这句俗语正说明了时间珍贵。世界上最珍贵的就是时间,因为它⼀去永不回头。刘备正是感到时光飞逝、虚度光陰才伤⼼落泪,我们青少年⼀定要记住“时不我待”这句古训。珍惜时间就是珍惜⽣命,⽣命对于每个⼈都很重要,我们每个⼈都应好好地珍惜时间,创造⾃⼰的⽣命价值。珍惜时间是要从⼀分⼀秒做起,不是只在⼝头上说说,⽽是要付诸实际⾏动。
历史典故故事2
贾岛推敲
【出处】《刘公嘉话》。
【释义】推敲是指作家在⽂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形容做事要反复琢磨、斟酌,⼒求精益求精。
【历史典故】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派诗⼈。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句诗或是诗中的⼀个词,不惜耗费⼼⾎,花费⼯夫。贾岛曾⽤⼏年时间做了⼀⾸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兴,也是⼼疼⾃⼰。当然他并不是每做⼀⾸都这么费劲⼉,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了。
⼀天,贾岛骑着⽑驴⾛在京城长安的⼤街上,随⼝吟成⼀⾸诗,其中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下门。”吟完之后,⼜想将“敲”字改⽤“推”字,犹豫不决,于是,⼀边思考,⼀边⽤⼿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动作。
当时韩愈做代理京城地⽅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到韩愈的仪仗⾯前,还在不停地做着⼿势,结果冲撞了韩愈的马队,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前。贾岛如实地将⾃⼰刚才骑在驴上所得的诗句告之,还把因为斟酌“推”、“敲”⼆字⽽来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睡、沉静得没有⼀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显得夜深⼈静。”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下门”。并且两⼈并排回家,⼀同议论做诗的⽅法,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成长⼼语】
⼀个“敲”字让贾岛如此投⼊,这种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俗话说:三百六⼗⾏,⾏⾏出状元。各⾏各业都有提⾼⾃⼰、发挥才能的机会,关键在于⾃⼰是否认真,是否专⼼致志做好了⾃⼰的事情,是否在做事的过程中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以踏踏实实、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的学习,增长⾃⼰的学识,从⽽获得挑战未来的能⼒和机会。
不耻下问的故事
历史典故故事3
不耻下问
【出处】(春秋)孔⼦《论语·公冶长》。
【释义】不耻:不以为可耻。不以向地位⽐⾃⼰低、学识⽐⾃⼰差的⼈请教为耻,形容虚⼼求教。
【历史典故】
孔⼦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物,他门下弟⼦众多,相传其弟⼦有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被称为“七⼗⼆贤⼈”。他与他的弟⼦经常就⼀些事情或⾔⾏展开讨论,通过这些讨论,孔⼦及时地对他的弟⼦进⾏教育和点拨。
卫国⼤夫孔圉聪明好学,⽽且还⾮常谦虚。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赐给他“⽂公”的谥号,后⼈就尊称他为孔⽂⼦。
孔⼦的学⽣⼦贡也是卫国⼈,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的评价。有⼀次,他问孔⼦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但是⽐他更杰出的⼈还有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公’的谥号?”孔⼦听了微笑着说:“孔圉⾮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灵活,⽽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
他都会谦虚地请教,⼀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因此赐给他‘⽂公’的谥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这样的解释,⼦贡终于明⽩了,并决定要向孔圉学习。
【成长⼼语】
学问,乃是“学”与“问”的结合。要从⼀个⼀⽆所知的懵懂⼩⼉变为⼀个明晓事理的⼈,学习是⼀个必经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问”也是必不可少的。孔⼦曾经以“每事问”为世⼈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也成为“不耻下问”的⼀个典范。如果你想要成为⼀个成绩优异的学⽣,你就应该多向⽼师和同学请教,甚⾄有些时候还要听听那些成绩不如⾃⼰的⼈的看法,因为他们擅长的科⽬可能刚好是你的弱势学科。⽆论你想做什么,你都有必要及时地向别⼈请教,毕竟学海⽆涯,别再把向别⼈提问当做是⼀种羞耻了,发现⾃⼰的不⾜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定是充满智慧的,绝对与耻辱⽆关。
历史典故故事4
开卷有益
【出处】(晋代)陶潜《与⼦俨等疏》。
【释义】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收获。打开书本阅读,总有益处。勉励⼈们勤奋好学,多读书。
【历史典故】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都是武将出⾝,他们深知“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所以极为重视读书。他们以⾝作则,经常翻阅各种书籍,尤其喜欢读史书,从中了解历朝历代的兴衰更替。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李防等⼈编写⼀部规模宏⼤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五门,全书共⼀千卷,是⼀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对于这样⼀部巨著,宋太宗规定⾃⼰每天⾄少要看两三卷,⼀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花精⼒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事,还要去读这样⼀部⼤书,太⾟苦了,就劝告他少看些,也不⼀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累。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累。”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识⼗分渊博,处理国家⼤事也得⼼应⼿。当时的⼤⾂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效仿,所以当时读书的风⽓很盛。
【成长⼼语】
书是⼈类智慧的结晶,书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书是社会⽣活的反映。读书,可以彻悟⼈⽣意义;读书,可以洞晓世事沧桑;读书,可以⼴济天下民众;读书,可以深⼊科技殿堂。古⼈说:“⼈可⼀⽇不⾷⾁,不可⼀⽇不读书。”培根说:“史鉴使⼈明智,诗歌使⼈巧慧,数学使⼈精细,博物使⼈深沉,伦理之学使⼈庄重,修辞与逻辑使⼈善辩。”⽆论是什么类型的书,总能给⼈以帮助,或者是知识,或者是能⼒,或者是⽣存的哲学……把看电视、吃零⾷的时间留出来⼀点,去书店买⼀本让⾃⼰⼼动的书,在⼀个陽光明媚的下午,细细体味书中的情感,这必将使你获益匪浅。
历史典故故事5
三⼈⾏,必有我师
【出处】《论语·述⽽》。
【释义】三:虚数,泛指⼏个⼈。⼏个⼈⼀起⾛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向别⼈学习。
【历史典故】
孔⼦⾮常重视学习的作⽤。他⾃称不是天才,⽽是通过勤奋学习才成为有学识的⼈的。所以,他终⽣都在努⼒学习。只恐⾃⼰学得不够,赶不上别⼈,因此废寝忘⾷,乐此不疲,做到了活到⽼,学到⽼。孔
⼦进了鲁国开国祖先周公的宗庙,事事都向⼈请教,于是有⼈讥笑他不懂得“礼”。他说,不懂就问,这正是“礼”所要求⼈做到的。孔⼦提倡不耻下问地学习知识,也重视学习别⼈品德上的长处。他说,见到贤⼈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说:只要有两三个⼈在⼀块⼉⾏⾛,其中就必定有可以做我⽼师的⼈。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来学习;也从他们的缺点中得到借鉴,来改正⾃⼰⾝上同样的⽑病。后遂以此语指只要善于向别⼈学习,那么到处都可以到值得师法和学习的⼈。
【成长⼼语】
⼈们常犯的⼀个通病,就是往往看⾃⼰的优点和他⼈的缺点多,看⾃⼰的缺点和他⼈的优点少;或者只看⾃⼰的优点和他⼈的缺点,看不到⾃⼰的缺点和他⼈的优点;爱拿⾃⼰的长处与他⼈的短处⽐。其实,⾝边的每⼀位朋友甚⾄路⼈,他们其实都可以成为我们⼈⽣中的⽼师,因为每个⼈⾝上都有各⾃不同的长处,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处事、思维的⾓度,甚⾄⼀个细微的动作或表情,学到⼈⽣中细微的知识,这些是书本中学不到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