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这是过去的教学大纲所没有的。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既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这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大力提倡的。
在培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今天,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仍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同志在“八荣八耻”中明确提出,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教学应义不容辞的担负起这一重任。
爱国的文章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    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山川风物的描绘中
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文很多,这些名篇,往往是写山则情满于山,写海则情溢于海。在教学这些情文并茂的诗文时,教师要借助于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描绘和赞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如教学《沁园春?雪》一文,可以抓住作
者对“长城”、“大河”、“山”、“高原”、“千里”等崇高伟大形象的描写,借助于“舞”、“驰”等动词的传神描绘,以及修辞格的巧妙运用,把一幅气势恢宏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祖国河山图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美丽如画,自然发出“”的赞美之情。
教学这类写景诗文,教师应特别注意突出不同景物的特。天山漫游,“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充满神奇彩;洞庭之行,“衔山吞江,天水相接”,无不视通万里。放眼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心胸为之开阔;眺望江南,“日出江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美景尽收眼底。讲课时,力求把各具特的景物联缀起来,,构成一幅幅员辽阔、壮丽绚烂的万里山河图。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美感,又能让学生自然生发出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思想内容的分析中
文章是交流思想的载体。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最后一课》等。其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中交融着深沉的
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在教学本文时,教师可以把意象和句式的运用同思想内容的分析结合到一起,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雪白的起跑线”……作为抒情主体,诗人让自己与诗中的意象相融合,让人感到他是与祖国一同经受苦难屈辱,一同挣脱羁绊,一同走向希望的。运用“我是……”的句式,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变身为文中的“我”,亲身体验“我”的爱国之情,进而激起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激情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