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记叙文阅读
中考知识梳理
1. 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包括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记叙文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采用综合表达方法,包括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
2. 记叙文的分类
(一),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一、简单记叙文,其特点是事件较简单,线索和记叙文法较单一。②,复杂记叙文,事件比较复杂,内容分支较多,采用综合表达方法,如《背影》。
    (2),从写作对象上看,可分为:一、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藤野先生》。  ②,叙事类记叙文,以表达事件为主,着重交代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③,写景类记叙文,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如《春》。④,状物记叙文,以描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紫藤萝瀑布》。
3. 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如《背影》一文:时间——推算为六年前,即1919年;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回家为祖母奔丧、到南京与父亲分手、父亲到车站送别;结果——怀念父亲。
4. 记叙文的顺序
写人记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就是记叙文的顺序。常见的有四种类型:
(一),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表达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插叙有两种:一是因为某种需要,暂时把表达线索中断一下,插进相关的另一件事情的表达; 二是插进对相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表达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表达。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表达更加充分,补充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4),补叙:在一件事表达完毕后作必要的补充交代,又称“补笔”,给读者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
5. 记叙文的人称
(一),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表达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表达。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表达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6. 记叙文的线索
中考记叙文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表达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作为表达线索,能够有多种:(一),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4),以某人为线索;(5),以见闻为线索;(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7),以感情为线索。
7.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表达、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一),表达: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把基本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有个概括地理解,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2),描写: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地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①,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五种。
②,环境描写:A.自然景物描写,包括时序节令、自然气候、山川湖海、动物、植物等描写。B.社会环境描写,包括两类:一是某种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二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陈设、格局、气氛、调等所作的描写。
③,场面描写:对有中心人物活动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对,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这个场景所作的描写。
(3),说明: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4),抒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着重于感情的抒发。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5),议论:在记叙文中,议论不是主要表达方式,它仅仅在表达、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或者借以抒发胸臆。
8.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一),衬托手法: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比照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2),伏笔照应手法: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实行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3),悬念技法:是在文章的某一局部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心理的一种手法。
(4),象征手法: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5),比照手法: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6),托物言志:是指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7),欲扬先抑:“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从而突出、深化主题。
(8),渲染: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浓墨重彩,营造气氛,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9),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9. 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般地说,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