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指津
顺序
1.顺叙2.倒叙3.插叙4.补叙
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线索
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事件为线、4.以情感为线、5.以某物为线、6.以题目为线、7.明暗两线。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人称
1.第一人称2.第三人称3.第二人称   
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表达方式-描写-人物描写
分类: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表达方式-描写-环境描写
分类:
1.自然环境描写  2.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①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⑥突出、深化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揭示社会现实。
表达方式-议论
概念: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分类:1.先叙后议 2.先议后叙 3.夹叙夹议
    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表达方式-抒情
分类:1.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2.间接抒情(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表达方式-说明  概念: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关键句:主旨句、议论句、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过渡句。
作用:
1.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①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②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③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中考记叙文
    2.从内容上:①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②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
    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分类: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划分段落、层次 (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语言-词语选用
  方法:1.从程度、范围、感情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言-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方法: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3.到之后,将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语言-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 X X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语言-赏析修辞语言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使 ( 能 ) “……”(套修辞作用)
语言-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词语)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分类: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 XX ”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作用: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 ( 侧面烘托 ) 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
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 ( 首尾呼应 )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给文段拟标题:
方法: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方法:
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中考真题】
(一)[2020盐城中考]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9分)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
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坏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侯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而黃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
丽。红形形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