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说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文章样式,它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反映现实生活,展现生活的美。在小说教学中,我常借助小说自身的元素,引导学生感受小说的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认知社会与生活的能力。
那么,小说美在何处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人物形象的美,情节构思的美,作品意境的美,深刻的主题之美,还有小说语言的优美。小说教学中,也正是要抓住这几方面来展现小说的魅力,培养学生认知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启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创造。
关键词:小说,小说教学,小说的美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人物、情节、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纵观中学语文教材,每册都收录有为数不少的优秀小说篇章,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感受小说的美(这里针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中入选小说而谈),对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道德情操,乃至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至关重要,也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受文以载道思想影响过激而形成的主题思想教学模式。
学生受到小说美的熏陶,往往能够明辨是非善恶、振奋精神、培养思想、热爱生活,进而创造美好生活。优秀小说作品中鲜明的人物形象、铺陈敷衍的情节、描绘渲染的环境无一不是作者对生活审美的表现,蕴含着丰富而崇高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感受小说中的美,可以以正确的审美观干预学生的生活,使其在学习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小说本身存在一定的个性,有特殊之处,因此,小说的美也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不同于音乐之美、体育之美。那么,小说美在何处呢?
一、深刻剖析,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美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第一任务的,这些人物是小说家对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艺术化的再现。他们可以是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他的一些事迹;也可以不专用一个人做骨干,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 任何一部(篇)优秀的小说,都有着源自生活且又令人难忘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特征,有着普遍而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震撼人心的魅力美。当我们引导学生走近这些人物,如见其人的外貌描写,如闻其声的语言描写,如展现其精神的行动描写,如触及其灵魂的心理
描写,无不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
紧扣人物,借助其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突出人物性格,捕捉人物情感,感受正面形象之美。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入骨的仇恨让人敬畏。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神态与动作的刻画,塑造了这样一个高大的爱国主义者典型形象。小说借助于一个孩子的眼睛,从小弗朗士的视角来刻画韩麦尔。在小弗朗士的眼里,韩麦尔一直是严厉的,所以他对老师的主要印象是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或老师拿着大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因此迟到后走进教室时,还注意到踱来踱去的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今天,韩麦尔先生却很温和地对待迟到的小弗朗士,不训斥,反安慰,令他惊异。而变化不仅于此,老师还穿戴了不寻常的衣帽;上课时,语调也是又柔和又严肃的,而且更富有感情,直逼人们内心;课中,他甚至一度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睛看周围的东西。这是怎么了?文中没有直接描摹韩麦尔的内心世界,但我们仍能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面对祖国山河破碎时内心之痛。
所以,我们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最后一节法语课上,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漂亮的绿礼服,为什么打着皱边的领结,为什么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还有他的声音
为什么古怪激动发抖,他的脸为什么那么惨白”……以及他使出全身力量写出的法兰西万岁!,他无力地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的动作、神态……这样,一个爱国者就赫然站立在读者面前,震撼我们内心的是他那伟大的情感——对祖国强烈的热爱,而一切都表现在这最后一节课上,这里,小说中人物所显示的悲剧美早已力透纸页。而教学中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透过这一典型形象去认知、感受更多具有这种伟大情感的普通人的崇高的魅力美,去热爱身边的人,热爱祖国。其实在我们感受人物之美时,这种教育已在潜移默化地进行,因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
通过比较,捕捉人物性格,感受反面角形象之美。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小说正是借助于具体人物形象来表现美的内涵,再现社会生活。作品中一些人物自身所呈现出的反差,也能鲜明地揭示其性格,展现人物之美。契诃夫的《变龙》中,奥楚蔑洛夫先后称狗为野畜生疯狗”“是那么小(可爱的)下贱胚子”“名贵的狗”“野狗”—怪伶俐的好一条小狗;在狗主人数次变化中,他不厌其烦地大衣、穿大衣,不停地变换面部表情,又眉,直至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这里,以夸张和对比的形式相统一的是奥楚蔑洛夫鲜明的个性特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
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里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在遇见于勒前后也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他们六亲不认、冷酷无情的性格,他们眼中只有金钱,让人心寒。然而,这些人物应当是生活中的形象,何谈美呢?其实这是一种以其艺术的存在否定自身现实存在的美。作者塑造的这类的典型形象是与生活中的形象相比较而存在的,他们成为一种浸透着艺术家的否定性评价的艺术形象,是从反面肯定了美。帮助学生认识这一点,可以更好地感受这些典型的艺术形象所具有的美的魅力——他们以对自身的否定,让人们认识到公正平等的社会、纯真无私的感情的可贵与美,从而关注生活,以真情待人,以无私处世。
作品中的人物是一面镜子,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更多人的真面目、真精神,进一步感受生活中存在的美,培养自身美的素质。
二、理清情节安排的脉络,感受情节的构思美
小说里不同的叙事方式往往影响作品情节的构思与安排,使小说呈现不同的风采。小说的故事情节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通常情节展开过程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但作家时常会打破这一常规做法,使情节的
发展波澜起伏、曲折跌宕、扣人心弦。情节的发展变化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但其本身构思之美更会使人物形象的多姿多彩得以充分而具体地展现,让学生更具体地领略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经历。
《范进中举》运用顺叙,以老童生范进中举——喜极而发疯——清醒为情节展开主线,运用对比、讽刺、荒诞的手法,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情节的安排自然而严整,合乎生活的演进,呈现出历史真实的光彩。
《我的叔叔于勒》开始则用插叙安排了颠倒的写法,从全家时时去码头等待于勒归来,交代小说情节发展的动因——对于金钱的渴望,并着力渲染于勒在一家人心目中的地位:全家唯一的希望”……一家人于是望眼欲穿;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全家人巧遇于勒、躲避于勒的情节。情节在大开大合当中,又跌宕起伏,给人回味咀嚼的余地。当菲利普一家久盼于勒归来而杳无音讯时,情节的发展似渐离主线,而叙述全家出游,显出舒缓;接着,吃牡蛎的小插曲绝妙地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的心理、又怕丢脸又怕花钱的尴尬处境,使情节的发展更见张力,让读者心情更加轻松;这以后,奇峰突起,于勒的出现,把情节推向高潮,气氛立刻紧张;而此时,谜底并没有立即解开,心惊肉跳的菲利普竟去船长探听,情
节的发展又暂时松缓;当得到证实,情节似乎跌落闭合了,不料,菲利普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的行径却又把人们引入了深思与品味之中。在这样起伏有致、张驰有度、悬念迭起却又无斧凿之痕的情节构思中,生动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异化后丑陋的金钱关系。
小说《智取生辰纲》选取杨志一方作为叙述的切入角度,杨志等押送方皆在读者目光下,而读者也为他们一行的矛盾所吸引。杨志千方百计提防别人暗算,以他的小心、精明,队伍虽有不和,但似乎也万无一失,但结局是他们仍被麻倒,眼睁睁看着生成纲被劫,读者也如坠入云雾中。文后,小说利用补叙道出原委,与杨志相对,吴用等人在杨志进行防范与保护之时,他们抢夺计划却也在偷偷地实施着,只是在文章最后才全盘端出,造成一种意外而突兀的效果,故事的叙述波澜顿起,吴用等人的智慧突现出来。
小说的情节安排往往和作品叙述的视角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很好的视角能够让作品的情节安排更有利于作品主题的表现、人物的塑造,而显示出构思之美。《社戏》中的在叙述故事时已是成年人,这从小说选入课本时删略的在北京两次看戏的经历和文末一节的感慨可以看出,文中正选取了这样一个很好的视角:通过一个都市成年人的眼睛关照童年时代在
乡下看的一场社戏。这样的叙述重心是落在了回忆上——一个饱经世事沧桑的都市人回忆自己曾经在故乡的小河上驾舟看戏。然后再沿着小说回忆的思路,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一一铺展,作者对自由、纯真、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留恋融入了对理想的追求和淡淡的乡愁漫溢开来,真挚感人。
另有些独特的构思,也为小说增。《故乡》中情节的错落安排,处处体现一个字,在对比中,更深刻的揭示主题;《麦琪的礼物》里妙用巧合和悬念,构思精巧:明线(德拉准备礼物)与暗线(杰姆准备礼物)交相呼应,又使故事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情节的构思美,有的侧重于结构的巧妙,如异峰突起,令人惊愕;有的侧重内容纷呈,如花团锦簇,叫人赏玩不尽;有的侧重情节发展,又如乱石穿空般激昂……但又无不为突现人物表达小说主题服务,情节构思所展现的美可以让读者加深对小说中人物与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认真揣摩作品,感受意境美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是作者运用多种因素创造出来的一种韵味、一种氛围、一种情境,感悟意境美可以帮助学生从作品的文字表层走进作品的思想与情感深处,并由此获得感悟。小说作品中环境是构建作品意境的最重要的因素;
小说的环境,渲染出人物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特殊氛围,使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活动都笼罩在一种特有的意境中进行,这样的意境又无不蕴含着作者内心情感体验;借助美的意境,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美的情感,触及作品美的主题。
有些作品用几幅鲜明的画面来营造小说深邃的意境。鲁迅的《故乡》中,构建小说意境的有这样几幅画:
第一,以一幅神异的图画为主基调: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里有强烈的彩:天空——深蓝,圆月——金黄,西瓜——碧绿;这里还有之美:天空——辽阔的,月——圆的,西瓜地——一望无际的;这里更站立着一个充满朝气的小英雄形象——少年闰土。极其辽阔的画面呈现给人一种美妙、和谐的意境,借助想象,谁还会不被这生动、明朗、和谐、鲜活打动?而它便是美丽的故乡在脑海中的影像——meide是记忆中的故乡。
第二,以眼前的元素来构建: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里也有光与:阴晦、苍黄;也有的呈现:横着;更有一些切肤之感:冷与荒凉。这一切都暗示
着现实中的故乡(中国农村)正日益走向凋敝、破产的境况;枯草的断茎、呜呜的冷风、没有活气的荒村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更搭好了中年闰土与杨二嫂等人活动的舞台——那些麻木、恣睢者们唱出绝唱的地方。这却是现实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