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松尾芭蕉俳句意境美的研究
李昕睿  边冬梅 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天也醉樱花云脚也蹒跚(天も花にええる雲の乱れ足)”这首如此美妙的俳句感动我心。尝试探索这首诗的出处原来是出自大师松尾芭蕉的俳句。大师作为杰出的俳句诗人日本人所喜爱。其作品的美充满大师的人生,而且闪耀着熠熠光辉。大师常年旅居在外接触田野生活,能够品味到人生之美。因此通过松尾芭蕉的作品不仅能够品味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历练,同时还能鉴赏日本传统美,说到其作品的魅力,在于其简洁优美而又充满优雅的文体,这一点自不必说,而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享受日本传统美的创作风格。因此在大师的俳句里面总是洋溢着真诚之美、无常之美、侘寂之美。一旦读到大师的作品就好像踏入了被日本传统美包围的世界里。大师的俳句之美在对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学产生影响的同时让我也沉浸在这种美当中。
关键词:松尾芭蕉;俳句;意境美一、松尾芭蕉及其俳句
松尾芭蕉是日本俳句的先驱,是日本俳句的代表者。作为日本江户时代的杰出俳句诗人,创造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俳句。他的俳句在江户时代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俳句的创作生涯就像是闪耀着的星光一样璀璨,照亮了日本俳句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他的部分作品中充满了美的意境。同时因为他经常出游,体验了世界万物的变化无常,因此精炼了无常之美,在大师的俳句中不仅总是拥有无常之美,他反复地感叹生活中的试炼后,又加入了应该再次回归世俗的主张。他也认为在融入自然生活的过程中,可以品味到人生的美好。所以,正因为亲自拜访自然,慢慢地品味自然的风光,所以在他的俳句中渗透到了美的意境。同时,大师的俳句在日本的文学史上还是独树一帜的。为了创作美丽的俳句,精心钻研,以美丽
的文体进行广泛的传播,不仅会通过短的俳句来向人传达美的意境,也会影响其他的俳句诗人。他的俳句的意境美总是洋溢着深刻的象征情绪。
松尾芭蕉的俳句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流派。俳句伟绩被世人瞩目。他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即使是短小的语句也能表现出悠远的意境。他的俳句最受欢迎的原因也与松尾芭蕉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1644年,作为江户时代前期的俳句诗人,松尾芭蕉在伊贺国上野市的赤坂町出生。松尾芭蕉出生于武士家庭,其父亲松尾是下级武士。在父亲去世的时候,13岁的芭蕉作为上野代城主藤堂良忠的嗣子暂时住在藤堂家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就成为了良忠的侍从,陪伴在其身边。良忠的雅号是蝉吟,从小就喜爱俳句,接受过贞门谐音大师北村季吟的指导。在这样的环境下,芭蕉对俳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和蝉吟一起以北村季吟为师学习了贞门谐音。1666年蝉吟去世,芭蕉的命运完全改变了。1675年他离开了贞门到了江户。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俳句的生涯。
众所周知,俳句的特点是用短小的语句也能表现出悠远的意境。其中,松尾芭蕉的俳句所描绘的意境美是非常令人憧憬的。例如,姥桜さくや老後の思ひ出(绯樱盛开,如此娇艳,过后成回忆)这一俳句中,不仅通过樱花描绘了满山的翩翩而落下的樱花之美,还细腻地传达了那悲春之情。在让人欣赏樱花之美的同时,也能品味到落樱的悲伤。月ぞしるべこなたへ入せ旅の宿(借月光指路,请到这个店来投宿)中描绘了伴随着月光赶路的旅人的辛苦。旅人除了月光以外什么都没有。这种寂寞的感情是由月亮传达。还有,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寂静古池塘,青蛙跃进古池中,扑通水响),这种生动的画面用那么短
的俳句来生动地再现。根据这个简单的自然画面,就描绘了这样自然之美。初しぐれ猿も小蓑をほしげ也(寒冬来临,初将阵雨。湿漉漉的猿猴也想要蓑衣)中让猴子拟人化表现出冬天的寒冷。同时,也将冬天的寂寞展现在眼前。頓死ぬけしきは見えず蝉の声(不成见过濒死的秋蝉还在拼命的鸣叫)通过濒死的蝉,将面对死亡的悲伤画面生动地描绘出来。也再现了在自然的面前人的渺小。我认为他的俳句不仅仅是描写各种的美,也会传达人生的感想。
二、松尾芭蕉俳句意境美的体现
芭蕉的俳句不仅吸引了世界的人气,还充满了真实之美、无常之美和侘寂之美。他通过自然和事物来传达优雅,对生命的感想也会通过简单的事物来打动人心。芭蕉可以通过短小的俳句来对自然进行真实的描写。比如说,花の雲鐘は上野が浅草か(一片春樱云渺渺,钟鸣上野抑浅草)在烂漫的春天里美丽的樱花盛开在树上,看起来像云一样。在安静的环境中,从远处传来钟声。这个钟声和盛开的樱花相互融合。钟声在樱花的深处渐渐消散。芭蕉通过钟声使人陷入樱花的海洋。我觉得这样的真实和清淡的美很是生动。静かさや岩にしみ入る蝉の声(寺院静幽幽,阵阵蝉鸣岩中融),自古以来日本的庭院一直保持着自然之美和真实之美。这句俳句,通过隐藏在松柏上的蝉声想象到缓缓漂浮在庭院的石头上的画面。蝉的声音越大,院子就越安静。这样的真实之美就是自然融入了蝉声。也就是说,芭蕉的俳句通过小的事物将自然的真实之美细腻地生动地展现出来。在这种真实的自然环境下,这种真实之美就会感动人的内心。
芭蕉也会通过短小的俳句来表现人生的无常之美。
外国文学
例如,旅に病んで夢は枯野をかけめぐる(漫漫旅途卧病倒,凄凄荒野梦魂绕)生动地描写了旅途的无常。可以说,这首俳句可以称为芭蕉的绝笔。他在旅途中患了病,残酷的现实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在面对生命的脆弱的之时,描写了人生的无常。我想在这个绝笔中也表现了诗人的遗憾之情。在这生命的无常面前,人什么都做不到。这个无常的观念通过这首俳句不断地传达到我的内心。另外,姥桜さくや老後の思ひ出(绯樱盛开,如此娇艳,过后成回忆)中落樱,展现了人的晚年生活在回忆中的无常之感。日本人喜欢通过樱花来体现生命的无常。日本人观赏落樱比樱花盛开的宏伟之美更能让日本人触发情感。日本人认为这不仅是樱花的雅致的原因,还有在经历了很短的经历之后,马上掉下来的壮烈之美而让人感受到了惋惜之情。我认为日本人对落花有着无限的怜惜。日本人能感受到樱花短暂一生的无常。樱花之美在樱花凋落之时的体现。因此,芭蕉也喜欢通过樱花的短暂的生命来描绘樱花一生的无常。死后只能活在回忆里了。それに頓死ぬけしきは見えず蝉の声(不成见过濒死的秋蝉还在拼命的鸣叫)也能体现生命的无常。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蝉什么也做不到。只能伴随着声音的消散而直面生命的消失。
芭蕉的一生是在旅行中度过,所以几乎没有能理解他的人。因此,芭蕉的一生也是寂寞的一生。这一点
在他的俳句中很明显地被展现。比如,芭蕉野分して印盥に雨を聞く夜かな(秋风撕卷芭蕉树,夜闻屋漏雨打盆)秋夜的强风,剧烈地摇晃着院子里夹带着雨水的芭蕉树,树叶被打落,雨漏进了诗人的草庵,雨水滴滴答答地拍打着水桶。在这种境遇中,诗人身边没有人陪伴。通过这个画面充分描写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在这个寂寞的环境中,诗人独自保存着自己的心灵之美。病雁の夜寒に落ちて旅寝かな(病雁遇夜寒,旅人寐难眠)可以反映出芭蕉的寂寞和悲壮的感受。一只离的病雁想度过寒冷的孤独的夜晚。我想这难道不是祸不单行吗?诗人通过病雁来比喻自己,来表现寂寞。而且,在那个境遇,那个画面诗人都表现了对冷淡的世态的叹息。この道や行く人なしに秋の暮(独行此路无人伴,走入深秋夜幕中)几片残叶伴随秋风翩翩起舞。到了夜晚,诗人一个人走在被山包围的寂寞的世界中。在这种环境下不禁孤独起来。这种感觉不仅仅是在眼前的环境中发生,也反映出诗人的内心的寂寞。猿を聞く人捨子に秋の風いかに(人闻猿声悲,秋风又伴弃儿啼,孰个最凄惨)秋天原本很寂寞,猴子的声音也会变得寂寞。伴随着秋风,弃子不断地哭喊。这样的画面与那样寂寞的诗人的内心相融合,也没有叹息的地方,这种内心的悲惨比自然更强烈。总之,看到松尾芭蕉的一生,就能体会到他人生的悲伤。人生得意的时候,通过自然充分描绘真诚之美。在沮丧的时候通过俳句来表现人生无常之美和侘寂之美。可以说他在“优雅”和“孤独”中度过了一生。
三、松尾芭蕉俳句的影响
meide在松尾芭蕉的一生中可以说为了俳句的创作而竭尽全力。芭蕉融合了来自自然和生活的经历,以短小的
诗句为读者创造了各种美丽的境界。大师创作的俳句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文体优美,深受日本人喜爱。因此,芭蕉作为俳句大师,他的作品也给日本的文学和生活带来了影响。
芭蕉的俳句将自然事物和感情融为一体。通过这种普通的事物,充分表现出寂寞和无常的感情。同时,松尾芭蕉的俳句也对各国的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芭蕉的俳句对中国作家鲁迅的影响。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受到了日本俳句的影响,特别是松尾芭蕉的影响。芭蕉创造了“脱离世俗的风雅观”。芭蕉还主张以俳句为人心灵的安慰。この道や行く人なしに秋の暮(独行此路无人伴,走入深秋夜幕中)作为松尾芭蕉死前的绝笔充分地描写了“离世的雅观”。一个人孤独地旅行,对没有后继者的感叹。这种“离世的雅观”在鲁迅的作品充满了自由豁达的情绪。在苛刻的三十年代,鲁迅的作品中经常描绘草、木、虫、鱼。从鲁迅的作品来看,看到了脱离世俗的雅观。比如,鲁迅的作品《玩具》中不仅提出了理想人生的思考,也体现了脱离世俗的主张,这一主张可以说是受到了松尾芭蕉的“离世的雅观”的影响。另外,芭蕉的幽静寂寞的格调给鲁迅带来很大的影响。例如,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寂静古池塘,青蛙跃进古池中,扑通水响)充分体现了幽静寂寞的格调。这种幽静寂寞的格调影响了鲁迅的作品的创造。在他的《雨之书》中这种幽静寂寞的风格被充分体现。当然,芭蕉的俳句给日本的文学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芥川龙之介曾被称为芭蕉《万叶集》后的“最大的诗人”。因此,芭蕉在日本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松尾芭蕉的俳句除了给文学带来深刻的影响之外,也给生活带来了影响。众所周知,日本被海包围,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而且日本的面积很小,资源匮乏,生活理所当然变得辛苦。因此,人
们从以前开始就以无常和寂寞的心情面对自然和生活,被自己的世界包围。就这样,对微小的事物产生了特殊的感情。这一点在芭蕉的俳句中也能看到。よく見えばなづな花咲く垣根かな(凝目细看,荠菜白花隐隐现,独放篱笆边)芭蕉通过微小的花来描写微小的美。这种心境会使日本人通过生活中的微小东西来表现生活的美。另外,芭蕉的自然观也会给日本人带来影响。芭蕉喜欢通过自然传达内心的感情。松尾芭蕉常常提倡从自然的风光中品味真理。松尾芭蕉通过忍受自然的考验,在俳句世界上传达感情也会影响日本人的自然观,使更多的日本人亲自探索自然,进而读芭蕉的俳句就会远离城市的生活进入乡下和深山里,从快节奏的生活中摆脱出来,置身自然之中去欣赏风光之后,再以新的目光感受世界。日本人从生活中的忙碌、复杂的感情中靠近自然,体现出了与自然和谐的人生态度。
芭蕉作为杰出的俳句诗人,其俳句不仅在江户时代
47
48
受到欢迎,在现代也受到了俳句爱好者的关注。芭蕉的一生中大部分都是外出旅行,从自然中寻艺术的真理。他以自然为朋友,把天地作为床被,通过旅行的感受不断地自我升华。在生命的试炼中释放自我的感情,将生命融入自然。即使在旅途中充满了辛劳,也可以说是从自然中得到了人生的升华。因此,他的俳句比其他诗人充更满了独特的人生体验,从他的俳句中可以欣赏到美的意境。他通过俳句将真实之美、无常之美和侘寂之美寄托于自然后,悄悄地传达这些美。正因为他有对自然的追求,才使他的俳句升华到高雅的水平,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田畑邦治.松尾芭蕉.無常観の生涯とその思想[J].日本:白百合女子大学キリスト教文化研究論集,2015.[2]恒松侃.比較文化学と松尾芭蕉.芭蕉の旅行を通して[J].日本:あいち国文,2013-09.
[3]石寒太.俳句と仏教的生き方--芭蕉の宗教観と死生観[J].日本:大法輪,2006.
[4]長谷部光哉.松尾芭蕉『奥の細道』現[J].日本:秋田経済研究所,2016.
[5]井本光蓮.禅者·松尾芭蕉[J].日本:人間禅出版部.
[6]方栋.松尾芭蕉的俳句及其创作理念[J].山东:山东
师范大学,2010.
[7]赤羽学,刘立善.论松尾芭蕉的文学精神[J].日本研究,2011.
[8]权宇.试论芭蕉的俳谐之旅与风雅之道[J].吉林:延
边大学学报,2007.
[9]叶琳.论松尾芭蕉及其风雅说的确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报,2004.
[10]田军.蕉风脱神秘化的考察[J].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11]方栋.松尾芭蕉的审美观考察,[J].才智,2017.[12]吴美玉.松尾芭蕉与俳句,[J].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5.
[13]陈光.松尾芭蕉"听猿句"鉴赏[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
[14]陈光.松尾芭蕉"古池句"鉴赏[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
[15]黄芳.芭蕉蕉风的形成与特[J].四川:四川外国语学院报,2000.
[16]郑民钦.俳句的魅力:日本名句赏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7]高菲.浅析日本俳句在意境美上的体现[J].沈阳:芒种,2012(21):153.
(指导老师:边冬梅)
(虽然孙富本人并不相信它)将李甲这种对腐朽的伦理道德深信不疑的“真”君子,一击即破,轻而易举地摧毁了杜十娘苦心经营维持的温婉爱情。这样强烈的反差,清清楚楚地告诉读者,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中,金钱始终是被人利用而从未利用人的,人的生死命运,取决于他有没有认清社会现实,有没有与无比强大的封建礼教做无谓的抗争。杜十娘毁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她虽沉浮青楼七年,历尽人事,却没能清醒意识到自己究竟在对抗什么,怎么对抗,因而,杜十娘的悲剧结局是一个必然结果,在她选择
自我毁灭之前,才悲哀地认识到这一切:“李甲在封建礼教和对她的爱情之间,终于选择了前者而将她抛弃……”且假使她能够捧着百宝箱回到李家,李布政也不可能因为她的钱财而宽恕她的出身。
除了对主题的揭示,百宝箱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有许多贡献。这里以杜十娘为例。杜十娘,一个十九岁的女孩子,自十三岁破瓜起,便处心积虑,积累自己的财宝,以为日后追求新生活作打算,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明白老鸨的奸诈和冷血,一早将宝箱分付给院中可信妹,把自己的积蓄妥帖地保护了起来。后来杜十娘又领先男人一步,备好所需银两,可见其心思细密周全,深谋远虑。不过,杜十娘性格中的闪光点并不在于她的聪敏,一个从小身处烟花之地、长期屈辱赔笑的少女,其受污浊荼毒不可谓不深,但杜十娘性格中却并无一丝
卑污,反而如出水白莲,分毫未染,价如百宝箱,在一般人眼中尚且世间罕有、价值连城,按理来说,由自己血泪屈辱换得的宝箱应更得十娘珍惜,但在文本中,她却从不吝惜钱财,对百宝箱的隐藏,是出于对自己本能的保护和对李甲能力的考验,百宝箱是她寄望能够换取李家认可的一块敲门砖罢了——“将润郎君之装,归见父母,或怜妾有心,收佐中馈……”可见,杜十娘心中唯真情至上,金钱浮议,都不可撼动她内心对真挚爱情的强烈渴望,为情而活,情灭而死,这样美丽的陨落、壮烈的毁灭,才是杜十娘人物身上最动人心魄的地方。
百宝箱的艺术价值当然不止如此,只是短短篇幅,望能抒发己见,透辟一二小点,便谓足矣。
参考文献:
[1]周先慎.古典小说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冯梦龙.警世通言[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3]巢靓.论明代俸禄制度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6,18.
[4]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5]谭正璧.三言二拍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何满子.明清小说鉴赏辞典[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上接(第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