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客观
美是客观的,美的客观性是美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无论从唯心主义或者唯物主义来看,美都都是客观的,唯心主义客观美论认为,美的客观性或者根源于理式和理念,或者是由上帝和神赋予给事物的,这是因为理式、理念、上帝或神是完全超越于人和事物之外的,是现实的终极本原。唯物主义客观美论认为,美的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赖于主体的意识活动却可以被意识活动所反映,美的客观性通过美的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展示自身。而且马克思主义美学真正把握了美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无论艺术美还是现实美都具有客观性,美的客观性是美的事物所固有的客观属性,它体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机统一于美的事物之中。
亚里士多德说过,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所以一个事物如果如果要发挥它的美,它就必须拥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或形式,而它就是客观的。
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也说过,“实在的美”即“外在于我的美”,这是指事物具有的客观关系,包括同一事物的构成要素间的比例、对称、秩序、安排等形式因素的关系,也包括此物与
彼物间的关系。这些特征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因个人主观意念而改变,这是它本身就具备的属性。
威廉。荷加斯:“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蛇形线,我把它叫做富有吸引力的线条。”也许有人会认为直线更美,但是,却不能改变曲线美的事实,从巴洛克风格到比利时线条再到流线型风格,因为它本身具有美感,所以人们去追求它,用到它。当然直线也是美的,希腊柱式、哥特式等,因为人们感受到它客观的美观,才会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使用它,就好像菲利普。斯塔卡的外星人榨汁机,你可以说它是不实用的,但你不能说它是丑的,因为它的美是它真实存在的,当然每个人可能感受的美感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人背景、审美观等等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但是绝对不能否认其的美,因为它的客观存在,所以我们才能欣赏,才能去发现,并且运用美的规律去创造它。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而且托马斯。阿奎那:“美即在恰当的比例;美严格地讲属于形式因的范畴。”美与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之间的关系,认为美需要有三个条件得到满足才能成其为美:“第一是事物的整体性或完善,因为有缺陷的东西其结果必是丑的;第二是恰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明晰,因此具有鲜明彩的东西才被称作
是美的。”就好像花瓶,它是美的,打碎,它就失去了花瓶自身的美,因为你破坏了它的完整性,让它失去了神圣的比例关系。所以美是客观的。
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中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会美,是由于“分享”了“美的理念”。因此,理念是美的本质。罗马时代的普罗提诺和柏拉图一样,理念:认为“世间的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理型”。这里的“理型”,就是理念。他又称理念为理性。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美就是理念的感性。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但在真实的美的存在中,许多现象的美又是说不清楚的,如年轻小的美;一匹漂亮的母马;一个美的竖琴;一个美的汤罐;最美的猴子,还有黄金和女神等等。在这许许多多美的现象面前,相比较而言之,究竟推断什么是美时,就说不清了,因而感到在讨论现象中的美时,“美是难的”。因为现象中的美会“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有时是因为它是“恰当”;有时是因它有用或“有益”和“善”;有时是因它能使人的“视听产生快感”等等。因而它不是绝对的,本有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非本有的、变化的。在柏拉图的思想中,他始终这样认为,美的现象为什么会是美的,这都是因为美的事物中具有美的本身的原因,是因为美的现象“分有”了美的本身,本质或“美的理念”。何谓美的本质或理念?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有一大段话说得很清楚。他说:“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因为这种美不会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它对一切美的崇拜者都相同。……它不存在于其它别的事物中……它自存自在,是永恒的一;而其他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对它的分有”。所以说美是客观存在的。
美不美是存在在那事物之中,但是我们能不能感觉到美,就是凭我们自己的主观感受,但是如果说我们感觉不到美的话,并不表示说那样东西不美,它必须要有美的特质。若XX是拥有美的特质,它能散发出美的特质,能影响、感染人的话,那么它就会令人有美的感受.但是若美的特质不在xx上,那么就无法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所以美本身还是存在客观存在的,在那个事物之上,而并非我的主观感受,就告诉你说美不美。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的真正的革命,它是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它对整个复杂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作出了统一的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概括出了认识的一般方法——唯物辩证法、辩证方法的客观基础就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meide---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在审美创造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
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由此可以看出美的客观事实,人们因为有客观美的规律,才创造出美的事物。
蔡仪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则,认为现实事物的美是美的认识的根源。由此,美学的构成领域就不能只限于客观存在的美,还必须包括美的认识。如果只有现实世界,而没有人类,这现实世界当然谈不上什么意义;同样,如果只有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和现象,而没有人类对这些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这客观存在的美当然也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就已存在的事实早已被自然科学所肯定,即在地球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类和任何生物的情况下,地球就已经存在了。人类的伟大就在于,人的思维是可以认识这现实世界的,并且能够正确地反映它。我们知道,思维活动的特殊规律性在于,它不是机械地反映,而是能动地辩证地反映。因此我们才能发现美,创造美,但是无论人类是不是出现,美都是真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美具有形象性.黑格尔就说了:美能在形象中见出.不管是自然界当中的“江南可采莲
”的美,还是社会里舍身救人的美,甚至是艺术当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美,这种种的具体形态,正是美的形象性所在。
美具有感染性.它的感染力量,或者让我们黯然神伤,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之中,在“十年生死两茫”中不胜唏嘘;或者是让我们肃然起敬,在“留取丹心照汗青”之中敬仰万分,而这股力量正是让客观存在的美持续徘徊在人的脑海之中的呀。
美具有功利性.人的本质力量推动人类追求美好的事物,而美正是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啊.“阳春白雪”是美,“下里巴人”也是美,它们都是美,因为它们满足了不同的人的不同需要啊.而这三种规律处在人的主观感受之外,不受人的主观感受的控制啊,同时规律本身的存在,也正是论证了美是客观存在的啊.实际上,因修养、经历,因社会条件、历史条件的种种不同,所以各人的审美能力有所不同,所以美有相对的美,然而对方不能够因此就把美和审美混,混为一谈哪!认为美是主观感受,这就完全否定了美的客观实在性,颠倒了美与美感两者之间的关系呀.罗丹就曾经告诉我们:美是到处都有的,而我们的眼睛事实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了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