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三篇】
己亥杂诗·其五
朝代:清朝
:龚自珍
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五译文及解释】
咏物诗大全
:佚名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长,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际一般。我辞
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解释
选自《龚自珍全集》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东方故里。天际: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方国家。即:到。
【赏析】
:陈柳燕
落花虽然死了,但他落到泥土里仍旧可以变做肥料,来滋润花朵。以花自喻,说明自己虽然境况困难,但精忠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高尚的心更能感召年轻一代。
灵隐寺月夜
朝代:清朝
:厉鹗
原文: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灵隐寺月夜解释】
灵隐寺月夜解释
:佚名
灵隐寺,在杭州灵隐山东南麓,寺前有飞来峰,寺中有冷泉亭诸名胜,环境清幽。诗写灵隐寺月夜景象、感觉,意境清冷。
香界:指佛寺。明杨慎《丹铅总录·琐语》:“佛寺曰香界。”白:谓如雪如霜,喻清冷。
“月在”句:灵隐寺周有北顶峰、南顶峰、飞来峰,故云。
一灯:指佛殿中长明灯。动息:语本陶渊明《饮酒》诗:“日入动息。”谓万物俱息。
“孤磬”句:以佛殿孤磬之声,反衬万籁俱寂之幽静。四天,四方天空。沈佺期《从幸香山寺应制》:“岭上楼台千地起,城中钟鼓四天闻。”空,空寂。
【赏析】
《灵隐寺月夜》是一首五言古体诗。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山麓,四周有飞来峰、冷泉亭诸名胜,是西湖的巡游胜地。“月夜”标题,可见这首诗描写的是灵隐寺的月夜风光。从诗中“夜寒”、“落叶”看,时间当在深秋。
首二句,“夜寒”点时间,在深秋的寒夜。“香界”,指佛寺。一个“白”字,未见其月,已见月光的皎洁。接着写透过寺门,可见曲折的山涧与寺门相连,一个凉爽幽静的境地呈现在眼前。三、四句承上启下,抬
头望“月在众峰顶”,可见月升中天,峰相托;低头看“泉流乱叶中”,可见秋叶纷飞,泉水流淌。由静景而写到动态,以动衬静,更觉佛寺秋夜的静谧。四句读来,佛寺月夜,尽收眼底,俯仰之间,所见所感,妙趣横生。
五、六句先写进入佛寺。“一灯”指寺里的长明灯。“动息”,语出陶渊明《饮酒》“日入动息”,指一切都归于寂静。“孤磬”指僧人夜里诵佛经的击磬声。“四天”指四禅天,佛教所谓界诸天,即整个天空。
两句意为,进入佛寺,所见一灯孤明,犹感四周清寂,只听到僧人夜里诵经的击磬声,悠闲响在安静的夜空中。末二句又承上启下,后写由于太冷清,太空寂,难免使人生出孤独惆怅之感,不便久留,只好出寺离归。山林多虎,使人生畏,“况闻岩下风”。俗谓“云从龙,风从虎”。闻风如见虎,使人更惊慌担心,欲离归而又难以回归。
全诗写灵隐寺的月夜风光,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从而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境况难耐的心境。写法上,以景托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塞上曲送元美
朝代:明朝
:李攀龙
原文: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立刻看。
【塞上曲送元美译文】
:佚名
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军事文书,冒着霜冻的寒气出行塞外。东北边疆的异族侵扰边关,那报警的狼烟在相连不断的烽火台上一个个燃起,直抵京城。元美出行之时,正值拂晓,城头上斜挂一弯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场恶战又会在前线爆发。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马未卸鞍,他们
正着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
【赏析】
《塞上曲送元美》是送友人王世贞(字元美)赴边塞之作。诗韵铿锵,气概雄强,颇得唐人边塞诗之遗响。诗中虽未明言元美此行的详细任务,但透过诗句传达的气氛,足令人感受到他肩负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