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童心理康复的方法与建议的探讨
脑瘫儿童心理康复的方法与建议的探讨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代表的一组障碍,不是单一的疾病。除主要表现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外,还包括精神发育迟滞,癫痫,视觉、听觉、言语等障碍.脑瘫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国的统计数字相差悬殊。在发达国家有下降趋势,并且有中度和重度患儿增加及年龄加大的特点。例如日本近年统计发病率由1.5‰下降到1‰。据1987年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在我国目前0--14岁肢体残疾儿童约有62万人,占所有肢体残疾的8.2%,脑瘫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原因。据有关单位统计,国内脑瘫的发病率约为1.5--5‰。 
脑瘫儿童大多伴有稍微的智力残疾,影响他们的认知水平,有的甚至更严重,非凡是那些肢体残疾,伴有轻度的智力障碍的儿童,他们往往运动能力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儿童,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学前脑瘫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正处于在脑功能迅速发展,各项心智机能逐步形成和成熟的要害时期,但脑瘫儿童由于身心障碍的影响,对物质及人际关系或环境的自发性反应都有迅速较好的倾向,且很轻易受到阻碍发展的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脑瘫儿童心理发展畸形
一旦形成,将对社会、家庭极其个人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对脑瘫儿童心理康复非常重要。 
一、了解脑瘫儿童的心理需求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同样,爱智力正常的孩子每个教师都能轻而易举做得到,可对于那些肢体残缺或智力低下的孩子呢,就未必了。而作为非凡教育的教师就要爱那些肢体有非凡需要的孩子。满足其合理的要求,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满足,让他们觉得老师是爱他们的。要知道那些孩子,就象遭受到意外伤害的花朵,需要格外精心的关爱和呵护。而脑瘫孩子非凡需要这些心理需求,要给他们鼓励、赏识,让他们在心灵伸展中成长,对这些孩子是多么重要。 
二、每月召开家长会,不断提供国内、国外的康复信息 
拓宽家长眼界,树立康复信心,家长相互交流,平衡家长心态,正确对待脑瘫孩子的教育态度。例如:有的家长教育方法较好,心态也比较平稳,非凡是有的家长能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加以变化、发展,逐步摸索出一套康复练习方法。让家长之间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教育方法,让家长在亲子活动中随机学习,提高练习效果。 
三、通过家校联系册,家校教育方法统一 
让家长及时了解教师的教育方法,也让教师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及对父母的态度,以便教师
及时调整练习方法和教育措施。如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妥,教育方法粗暴经常打骂孩子,形成攻击性行为。有的家长非常宠爱孩子一味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养成孩子的自私心理。教师及时能和家长沟通教育方法,调整家长心态。 
四、教师及时观察孩子心理状况,调整教育措施。 
例如:我的学生与其他孩子融合时,因不便走路,但流露出一种渴望玩的心情,这时老师就要及时满足,让其他孩子和他一起玩,让他学会交往技巧。还有一次,在做升旗时,他流露出羡慕的心情,老师及时观察到,也满足他的愿望。这样能平衡孩子的心态,提高幼儿康复练习的自觉性。 
五、探索心理康复、肢体康复与智力康复之间的关系 
由于学前脑瘫儿童受社会上一些偏见、歧视及他们自身特点的影响,大多数都形成了孤僻、胆小的性格,有的还伴有行动不便依靠家人,不愿与生疏人交往。进入学校后,拒绝老师、同伴的倾向明显,哭闹不止,无法对他们进行康复练习和教育,更谈不上挖掘他们的潜能和开启他们的聪明之门。 
六、开展融合活动让脑瘫孩子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由于肢体的残缺引起行动的不便,也有的家长怕被人看不起往往把自己的孩子封闭在家里,
生活圈子很小,长期以往慢慢这些脑瘫孩子的心理就会形成孤僻、固执、发脾气,一不顺心就大吵大闹性格,所以幼儿园就要尽可能开展一些融合活动让脑瘫孩子我与正常孩子交往,让他们一起游戏,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暖和,慢慢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理,为他们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 脑瘫患儿由于疾病多年缠绵,常产生自卑感、情绪抑郁;加之来自社会和家庭的不良刺激,诸如歧视的态度,成长、教育和职业上的多种麻烦问题;有些患儿因受到过度的照顾和袒护而与集体疏远等,常可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病情呈进行性发作也会使智力发育受累。因此,对脑瘫患儿进行心理是合理和必要的。脑瘫心理干预内容应包括心理咨询、认知行为、运动及社会支持等几方面,他们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帮帮他们。 
【参考文献】 
【1】《脑瘫家庭康复教室――训练方法与步骤指导》吴葵 常华 侯预立 史立新 黄微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年3月第1版 
【2】《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法》陈秀洁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 
【3】《小儿脑瘫的防治与康复》韩英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001年9月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