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古诗以及注释
寒露
(九月一日过孟十二仓曹、十四主簿兄弟)
唐·杜甫
藜杖侵寒露,蓬门启曙烟。
力稀经树歇,老困拨书眠。
秋觉追随尽,来因孝友偏。
清谈见滋味,尔辈可忘年。
注释
1.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这里为人名。寒露诗句
2.藜杖:是指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
3.蓬门:是指用蓬草编成的门,借指贫苦人家。
4.曙烟:拂晓时的烟霭。
5.来因:缘由。事情的始末。
6.孝友:指对兄弟友爱。
7.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8.滋味:美味、味道;比喻某种感受。
9.尔辈:“你们”之意,应是上级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用语。
10.忘年:忘记年月,不拘年龄、行辈、以德才相敬慕。
译文
藜茎做的手杖上浸湿了寒凉的露水;蓬草编成的门开启了拂晓时分的烟霭。
力气稀少,经过老树就要歇一歇;年老贫困,翻翻书正堪入眠。
秋天才惊觉,追随着它到原野尽头;来此地皆因为孟氏兄弟的特别友爱。
闲话谈论才感受到人间滋味,你们兄弟二人可以做我的忘年交。
咏廿四气诗 寒露九月节
唐·元稹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苍苍。
注释
1.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节气之后,热气消退,寒气渐生,天气渐转寒,常言道“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2.化蛤:即雀化蛤。古代认为麻雀数百年后入海会变成蛤。一说千岁燕化为海蛤。
3.收田:指收割农田的作物。
译文
寒露来临,惊讶发现时光已走到了晚秋;早晨看见菊花次第变黄。
千家万户前,风儿好像扫着落叶,晴空万里上,大雁好像随着太阳南飞。
化为牡蛎,替雀鸟感到悲伤;收割农田,害怕早到的寒霜。
因此知道,松柏的志气,无论是寒冬还是酷夏,它都是郁郁苍苍。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唐·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
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注释
⑴ 梧桐:木名,落叶乔木。古代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孔颖达疏:“梧桐可以为琴瑟。”
⑵ 萧疏:稀疏,稀少。
⑶ 团:圆。这里指凝聚,凝结。南朝宋鲍照《伤逝赋》:“露团秋槿,风卷寒萝。”
⑷ 滴沥:水珠下滴。
⑸荧煌:光明貌。素彩:亦作“素采”,白的光彩。南朝梁沈约《谢敕赐缉葛启》:“素采冰华,絺文霜洁。”这两句咏月下梧桐叶上的露珠
⑹夜阑:夜残,夜将尽时。阑,晚,迟。南朝宋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阑,犹晚也。”
⑺晞(xī):干,干燥。《诗经·秦风·蒹葭》:“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毛传:“晞,干也。”一说破晓。
译文1
萧瑟稀疏的梧桐树叶上,悬挂着刚刚升起的月亮。
露水泛出闪亮的光茫,闪亮的光线装扮了这朴素的寒夜。
秋风摇动树叶像摇摇欲坠的白玉令人愁怅,枝干上微微挂着露珠。
这寒冷的气温让人怀疑是不是秋天已经过去,细小的声音都能在这夜里被人察觉。
月光流遍空气中,被露水湿润的东西都能很容易被看见。
不厌烦的看着外面的景可以让我抛开的疲倦,将这美好的景都聚在一起更是难能可贵的。
译文2
皎洁的月光照在稀稀落落的梧桐叶上,树叶上凝结着晶莹剔透的露珠。
露珠里透出闪亮的光芒,明亮的光线装扮了这朴素的寒夜。
秋风摇动树叶,叶片就像摇摇欲坠的白玉一样让人揪心,又担心枝干的晃动会让露珠消失不见。
天气冷起来,才怀疑是不是秋天即将结束。四周安静下来,才发现已是夜深人静。
月光在空气中流淌,被露水润湿的东西都能很容易被看见。
就这样不知厌倦地多看看外面的景吧,天亮后这些美好的事物就难以再聚到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