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课题
第(9)课《我和我的家》第( 一 )课时
版本
(人教)版( 一 )年级( 下 )册
执教者
解读
理念
《我和我的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第二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第一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本课主要采取创设情境、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家人,感知家庭结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讲述、游戏、朗读等方式再现生活情境,感知家庭生活。
解读
学生
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个学生都带有自己家庭的印记,但是由于年纪小,他们对家庭的认识很笼统,还停留在自己的主观感觉方面;对于家人之间的称呼等一些具体情况还不了解,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还有欠缺。
内容标准
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了解家庭成员的构成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工作、爱好和习惯,萌发对家人的敬爱之情。
行为与习惯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对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2)通过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培养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访问,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产生对家人的敬爱之情;通过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学资源
幻灯片、音频资料、视频录像
教学重点
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称呼、关系,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
教学难点
通过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解读
方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幻灯片、录音、录像
教学准备
幻灯片、音频资料、视频录像;学生与家人一起的合影照片。
(词表的教学目标为低年段分类。中、高年段教学目标按课标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分别描述。)
教学
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环节一:故事导入
 
环节二:谈谈“我来到我的家”
 
环节三:聊聊“我的家人”
 
环节四:寻家人的“影子”
环节五:说说家人的故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家,在这个家里住着我们最最亲爱的家人,在这个家里我们快乐地成长。今天,老师想跟小朋友们说说我的家。
环节二
1. 创设出生情境,音频示范说出生故事。
2. 分享自己的出生故事。
3. 小结
环节三
1.读儿歌,认家人 
(课件播放儿歌) 
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爸爸的哥哥叫伯伯
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爸爸的妹叫姑姑
妈妈的爸爸叫姥爷
妈妈的妈妈叫姥姥
妈妈的兄弟叫舅舅
妈妈的妹叫阿姨
2.游戏:我问你答。 
学生之间互相问。
师问生答。
3. 创设端午节家庭聚餐情境,完成家庭树。
 
环节四
1. 出示图片,谈发现。
2. 朗读感受我们身上家人的“影子”。
3.我也来家人的影子。
环节五
1. 创设故事会情境。
2. 明确要求并开展活动:学生向身边的同学展示图片说说故事。
3. 汇报展示。
4. 读儿童诗,感受家的温暖。
环节一:介绍自己的家人,
并过渡:那你们的家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九课,齐读课题。
环节二
1. 口头创设情境,播放音频。
2. 指名说自己的出生故事。
3.小结:每一个人的出生对你们的父母、长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见,你的家人是多么爱你呀!
环节三
1. 过渡:那你能正确称呼家人了吗?这可是一门学问。儿歌是我们的好帮手。
2. 播放视频
3. 和学生配合示范如何玩“我问你答”的游戏。
4. 创设端午节聚餐的情境。
师:会听会记会说,还要会用。端午节就要到了,我们一家正在家庭聚餐。你遇到了爸爸的哥哥,他是你的……
师适时板书。
小结:一家人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每个人都很重要哟!
环节四
1.师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学儿歌、填家庭树知道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称呼,老师这里有几组照片,小朋友们认真看一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向家人的“影子”,并把“影子”的内容从长得像向兴趣爱好等方面延伸。
3. 师小结:我们身上有家人的“影子”是因为我们有着血缘关系,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环节五
1. 师过渡:家人的故事说也说不完,这不,我们学校正举办家人故事会呢!
2. 播放孩子谈论家人故事的小视频。
3. 明确说故事的要求。
4. 听学生说故事,并适当引导我的家庭生活
5. 小结:听完你们的介绍,老师发现每一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
5. 读小诗。
提问:你有怎样的家?
6. 总结:是呀!我们的家多么好呀!所以我们爱我们的家!我们的家人也爱着我们!
环节一:
1. 学生认真听老师讲家人的故事。
2. 齐读课题
环节二
1. 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出生情境,回忆自己的出生故事。
2.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出生故事。
环节三
1. 学生听儿歌,看视频,仔细听,认真记称呼。
2. 看老师和同学示范如何玩“我问你答”的游戏。
3. 同桌之间我问你答。 
4. 回答老师的快速提问,明确家人之间的称呼。
5. 进入情境,思考遇到的亲人是谁.
6. 学生自由发言,结合发言,张贴好家庭树。
环节四
1.生看图,观察后畅谈自己的发现,发现内容由浅入深。
2. 朗读对话,感受“影子”的由来。
3. 学生自由发言,对照自己,身上家人的“影子”。
环节五
1. 学生进入讲故事的情境中。
2. 学生在情境中畅所欲言,和同学讲述照片里的故事。
3. 倾听小组成员的家庭故事,借鉴故事的讲法。
4. 生上台讲述自己家人的故事。
5. 听小诗,看小诗。
6. 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对家的看法。
1. 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初步感知“家”的含义,生动形象。
2. 通过学儿歌、填家庭树、做游戏等多种形式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3. 通过课前收集,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并在课堂中发言升华,产生对家人的敬爱之情。
4. 通过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培养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
5. 听故事、谈感受、听朗诵等多种形式培养对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板书
设计
                我                            弟弟
 
      伯伯    爸爸    叔叔            舅舅  妈妈  阿姨
          爷爷    奶奶                    外公    外婆
教学
效果
预测
在设计《我和我的家》时,我对教材进行整合,预先布置学生了解自己的出生故事,并准备好全家福,然后通过故事导入,谈谈“我来到我的家”,聊聊“我的家人”,寻家人的“影子”,分组说自己的家人故事,层层递进,最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进行汇报发言。整个课堂40分钟时间,学生的发言展示多,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针对学生的不足和疑问进行点拨、总结、补充,整节课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的汇报展示不局限于教材,而是对教材知识的整合、重组、拓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培养者。但是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积极主动的发言但又有些脱离教学重点。这还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临场掌控的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我对本堂课的进行了教后反思如下:
一、选用对话式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围绕着教材提供的话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教学开始时,我改变以往教学中由学生介绍自己家人的惯例,而是首先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家人,同学们眼前豁然一亮,老师有自己的家人,我也有自己的家人啊!通过老师的范例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调动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自己的生活经历,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告诉学生。
二、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都是温馨幸福的。因此,我在事前注意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课前我与这样的学生交谈,帮助其发现与家人的生活中幸福的时刻,建立对自己家庭生活的信心。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家,明白家庭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懂得因为有了父母长辈辛苦付出的爱,才会有自己幸福的生活,而家人的支持,帮助正是激励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原因。帮助学生从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中了解到“家人为我,我也要爱家人,让家人快乐”。而这种爱的教育,只有在学生深刻体验了这种爱的无私时,才能升华为更广大的爱:爱小伙伴,爱周围的人,并能怀有一颗宽容友善的心。
三、不足:
  1.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比较被动。
  2.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还需加强,尤其是讲故事要有交流感。
改进措施:
  1.我们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应让孩子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2.教师应让学生接触讲故事,帮助孩子逐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并落落大方地呈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演一演、画一画、议一议等,更巧妙地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要随着学生的不同而变化,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