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的表现
北宋时期,北方游牧部落不断闯到宋境内来抢东西,而且还杀人、放火,让很多很多人没有房子往,没有东西吃。当时的北宋政府,宦官专政,军备废弛。面对外敌的侵袭,河南安阳汤阴县的岳飞,在国家危难之际,一心想尽自己的义务,决定投军,保家卫国。
在战争实践中,岳飞变得越来越成熟,显示出超凡的军事才能。他主张“连结河朔”,希望黄河以北的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敌军,以收复失地。
从1128年遇元帅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他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以至于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地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所以岳家军所到之处,民众无不欢欣围观,“举手加额,感慕至泣”。
岳飞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与将士同甘苦;待人以恩,常与士卒最下者同食。士卒伤病,岳飞亲自抚问;士卒家庭困难,让相关机构多赠银帛;将士牺牲,厚加抚恤。因此,岳飞深得兵民爱戴。
岳飞一贯反对消极防御战略,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斗争的胜利。但是以宰相秦桧为主的保守派却一意求和,以12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被加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时被害。
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死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隗顺临终前,才将此事告知其子。1162年宋孝宗即位之后,岳飞的冤案终于平反。隗顺之子告以前情,宋孝宗诏命将岳飞礼葬在西湖栖霞岭。1178年,谥岳飞为“武穆”,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宋理宗时改谥“忠武”。
岳飞在战争中联合军民,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得人民免遭敌军的蹂躏,人民对岳飞感念备至。加之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人们厌倦了战争,极度渴望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所以,关于岳飞的传说在民间一直都盛行不衰。
据说,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但是他很喜欢看书,尤其是喜爱看打仗的书,他立志,长大以后做一个大将军,率领一支军队去保家卫国,不让自己的国家受到别人欺负。他经常帮助母亲干农活,所以他的身体练得很结实,他还经常帮助邻居们干活,周围的大人们都说他
是一个又健康又聪明的孩子。
后来,小镇上来了一个叫周桐的老人,岳飞听说他的武艺非常高强,就和一些小朋友跟他练起了武术。由于岳飞训练时不怕吃苦,从来不像其他一些小孩子那样偷懒,所以,武艺长进得非常快。
过了几年,岳飞长成一个大小伙子,也学得了一身本领。这时,国家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面对侵略者的袭扰,岳飞忧心忡忡。不久之后,他决定投军。临行前,岳飞的母亲把他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呢?”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岳飞斩钉截铁地说。母亲虽然不舍,但是听了儿子的回答,却十分欣慰,因为“精忠报国”正是自己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她决定把这4个字刺在儿子背上,让他铭记在心。
于是,岳飞解开上衣,露出脊背。随后,母亲在他后背上刺了“精忠报国”这4个字。从此,“精忠报国”就永不褪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岳飞投军后,因作战勇敢很快升为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敌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
去救援,多次打败敌人,受到了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岳飞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他把母亲接到军营中后,侍奉唯恐不周,每晚处理好军务,便到母亲处问安。当母亲生病时,他亲尝汤药,跪送榻前,连走路都微声屏气而行,生恐吵扰了母亲休息。凡遇率军出征,必先嘱咐妻子李娃,好好侍奉母亲。岳飞认为:
若内不能克事亲之道,外岂复有爱主之忠?
岳飞虽是武将,但他文采横溢,有儒将风范。他爱好读书,书法颇佳,时人称“室有邺架”、“字尚苏体”。他还爱与士子文人交往,“往来皆高士”。他写的《小重山》不似《满江红》那样豪情万丈,可却是借琴弦抒发着心中无言的呐喊。岳飞这一生,为国家浴血沙场,赤胆忠心,不为功名,其高风亮节,令世人感佩。
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明代中期,岳飞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岳飞也开始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时期表现岳飞故事的小说、戏剧如《精忠记》、《武穆精忠传》、《精忠旗传奇》等都有岳飞背上刺字的描写,刺字版本不一,最普及的则是“精忠报国”。
明成化年间创作的《精忠记》,也曾提及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
精忠传奇明嘉靖年间的《武穆精忠传》中记载了另外一种说法,说有一次岳飞见汤阴家乡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为了自勉和勉人,于是请工匠在背上深刺了“尽忠报国”4个字。
明末,由李梅草创,文学家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传奇》称:
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
“岳母刺字”的故事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浙江小说家钱彩评《精忠说岳》,该书第22回的标题是“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内容为,岳母恐日后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4个字。
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岳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描述得具体而详细。
在儒教思想的影响下,“岳母刺字”逐渐被赋予众多的文化内涵,这也是其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后人评书将“尽忠报国”称为“精忠报国”,并编成一支曲在民间流传。
岳飞的母亲也被人们称为古代贤母,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