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蟋蟀实物收集蟋蟀的有关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
  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
  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
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五、总结布置作业:
  听写划记的生字新词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篇2)
  【设计思想】
  作为中国历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限度地提供了
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
  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
  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
  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四年级语文教案
  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回答线索。
  点拨: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可见。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他说风雨皆无。
  ——他化了所有的风雨。
  2、二问:苏轼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与之呼应的句、词。
  方式:小议,然后作答。
  点拨: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了,有几分禅意。
  (可根据学生回答调整点拨语言和点拨顺序)
  3、三问:
  词中有禅意,苏轼出世了吗?你怎么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当时背景如何?为何获罪?以对这样的背景来理解东坡,本词应当如何读(三读)?
  方式:追问。
  点拨:
  (1)出世了吗?没有。根据他人生经历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
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2)写在什么时候?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3)请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知识链接:乌台诗案。)
  (4)为何获罪?“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提示可多解。(推荐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看如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阐释东坡获罪原因。)
  说明:三问三读,以穿插背景知识来检查学生的预习和积累,引领学生由粗略感知到内容理解,逐渐走近苏轼,走进词人细致而丰富的世界。
  三、重点探究
  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关键句子。
  方式:自由讨论发言
  点拨:
  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
  板书:任
  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
  板书:无
  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
  2、抓关键词: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方式:学生静思然后作答。
  点拨:“归”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这种渴望退隐于江湖,悠然于田园之心是一种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超凡拔俗是一种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比较鉴赏:这“归”字让你想到谁?苏轼和他们能划等号吗?
  方式:追问
  点拨:
  (1)联想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等;联想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
  (2)不能划等号。联系前面所说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知人论诗,知人论文,苏子宦海沉浮一辈子,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