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哪个朝代都有,而名人又分为两种:是载人史册,列传为荣的;二是民间流传,百姓喜欢的。而两者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名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的人。白居易29岁考进中士.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还是位敢直、爱民众車目律、讲廉洁、干实事的清官。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走下坡路时期、面对军割据、政局动荡的混乱时势,37岁就任左拾遗(谏官)的他,倡导亲民之风,反对宽冒专权,竭力挽回残局。他政绩斐然,先后任刑部侍郎、太了少傅、刑部尚书,大权在握,名满天下。他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还是一位清廉的“政治明星”,也是我国历史上领导干部收人公小第一人。刚人仕途时,白居易担任收府机关校书郎,是个抄抄写写的“文秘”,他在诗中说:“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不久,因才干凸显,升为左拾遗,薪水翻了番,作诗:“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他用诗歌,公示收入,表白心境,不让别人有行贿的机会,也不给自己留下受贿的空间。
白居易的“新政”之风和执政模式在当时官场可谓独领风骚。他爱管“闲事”向以敢谏闻名。一次,他竟管到了臭帝的后官,斗胆请求坚帝遣散一部分宫女、惹得宛宗大怒。
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人
“官二代”王锷升任岭南节度使,兼领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当时,广州是唐朝重要贸易港口。王锷贪赃枉法,敛聚财富,大贿朝中权贵,赂买各处关节,并大肆搜刮民财献给阜上邀功。唐宪宗决定提拔王锷为宰相,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白居易却挺身而出,以理进谏:“干锷苛刻百姓,贪得无厌。今若授以宰相,天下人怎不耻笑。如此来,上行下效.岂不朝纲大乱。”
他屡次犯颜直谏,唐宪宗自然心中不快,宦官趁机起诬陷.终于将他贬为地方官。
此后,白居易先后任江州、苏州、杭州等刺史,他儿番异地交流.深知民间疾苦和社会黑暗,可依然秉承“兼济天下"之宏志,坦荡刚直,政平讼简,惠政于民,为民谋福。门居易主政杭州时,以民生为本,大兴水利,亲率州民修筑了西湖白沙堤,水灌田,解决了当地的水부灾害问题。人们为了纪念其功德,将其所筑之堤命名为“白公堤”,就是如今西湖上的白堤。他离任时,百姓站满了运河两岸,官员和百姓哭喊着随船送行了十多里。他在《别州民》一诗中记下了这感人的场景:“者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为官清廉、淡泊名利的白居易,连饮茶吃菜等也在当地照价购买,更从不索要任何名贵物品。
他卸任后,两袖清风,仅带回两块天竺山石,以资纪念。
一天,他弄石块时,才发现自己竟做了一件“不清白”的事。他甚感对不起杭州,对不起天竺山。他想,倘若每个游客都带回天竺山石,哪里还有天竺山的秀美?自己认为没有带走杭州一丁点儿东西,难道这石头不是杭州的东西吗?山石虽不值钱,但取之玷污名声,这好比贪污了千金,不是一个为官清廉者应该做的。他越想越不能原谅自己,悔恨万分,忍不住挥毫写下了这首“自责诗”:“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为此而自责,谁都会觉得不可思议。然而.白居易却把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放大”了引申到了贪污腐败的重大恶果上。这是何等可贵的自律精神!
白居易常在家中接待来访,倾听民间疾苦,帮扶弱势体,还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报国之志的诗篇,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观刈麦》诗中写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因此名声鹣起。
白居易是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能官能文,才气纵横,为民而歌。他与李白、杜甫被誉为中
国诗坛的三大巨星,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他倡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刺诗,都具有很强的人民性。
出身官宦人家,一生宦海沉浮。白居易一生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等八位帝,晚年官运享通,一直升到了刑部尚书、太子少傅的高位,大权在握,名满天下。前后居官近40年,始终以清廉自守,一心为民。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他71岁高龄时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
白居易73岁那年,还壮心不已,兼济人民,倾自己资财,开凿了龙门石滩,解决了来往船只经过此处,常有触石之险的问题。他亲民、爱民、忧民、为民,在当时那个社会,实属凤毛麟角。
亲民、勤政、廉洁、真诚、谦卑、坚毅,白居易正是因为坚守了这些“官德”才成就了他的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