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人物——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公元772年,也就是唐代宗大历七年,出生于河南新郑一个中小官僚家庭,家里世世代代都是读书人。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当时的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多个州,搅得各地民不聊生。因为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官做了徐州别驾,但徐州更加危险,于是白居易的父亲把家人们都送到了比较安全的宿州符离,因此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
白居易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开始教他读书写字。她要求严格,但对白居易的态度却和蔼可亲。5岁,白居易开始写诗。8岁,白居易就懂得了诗词声韵。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公元800年,白居易考中进士,又来他在长安遇到了元稹,两人很快就成为至交好友。在诗坛里,元稹和白居易是齐名的大诗人。
公元794年,白居易的父亲去世。因为他的父亲做官清正廉洁,甚至死后家里的钱都不足以将他的尸体运回河南老家安葬。于是白居易回家,一边守孝,一边复习功课。在此期间,白居易认识了邻居的农家女儿湘灵,这是他的初恋,是一生最珍贵的恋爱。可是古代讲究门当户对,他们因为门第不对等而无法结婚。这段感情是他一生的痛,有人说,《长恨歌》里的恨实际上是他与湘灵的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也是一个他们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景。
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的官职,他希望尽到自己的职责来报答唐宪宗的知遇之恩,因此经常上书给皇帝,还写了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让唐宪宗知道人间疾苦,甚至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虽然白居易的建议很多都能被唐宪宗采纳,但因为他说话太直接令唐宪宗感到不快,宪宗曾向李绛抱怨说:“白居易这个人,是我提拔他做了高官,但他却对我没有礼貌,我都快要忍受不了他了。”但大臣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劝谏宪宗多听听别人的建议。
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人公元815年,也就是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捉拿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越职行为。
于是白居易被贬谪为江州刺史。之后白居易又被人诽谤,被贬为江州司马。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被贬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他虽然仍有关怀人民的心,但他的行为处事逐渐转向于“独善其身”,渐渐失去了年轻时的那股干劲儿。
白居易被贬江州,在这期间遇见了琵琶女,听闻琵琶声,感慨自身的际遇,写出千古名作《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直流传至今,广为传诵。在此期间,白居易抑郁不得志,经常拿出湘灵送其绣花鞋日晒,恐其发霉,还为湘灵写出多首思念诗
篇。
此次遭贬之后,白居易也曾几次返回到京城,就任过几次朝廷大官。在唐穆宗继位之后,就因爱惜白居易的才华,把他召回京城先后担任过多个要职。但是当时朝中非常混乱,大臣之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公元822年,白居易对当时河北的军事向皇帝提出了一些建议,但唐穆宗政治荒怠,听不进任何劝谏。为了“眼不见心不烦”,白居易请求到外地任职,之后就去了杭州做刺史、苏州刺史等职。
白居易在担任杭州刺史期间,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通六井,解决了杭州人民的饮用水供水问题。当时因为旱灾,钱塘、盐官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是一个大问题,但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白居易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在西湖修建了堤坝用来蓄积湖水,用来灌溉农田,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写了一篇《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参考,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
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让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用于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记录这笔基金的文书都被焚烧失散了,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除此之外,白居易为了让苏州的水陆交通更加便利,还开凿了一条从虎丘东到阊的山塘河河长七里,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于是被叫做“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都很“闲适”,贯彻了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公元844年,73岁的白居
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
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其中的诗句“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也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公元846年,白居易于洛阳去世,享年75岁,葬于洛阳香山。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还为他写了一首诗来悼念他。
白居易没有杜甫圣人般的完美,却勇于进谏;没有李白的飘逸灵秀,却为杭州和洛阳百姓做了实事。在黑暗的官场中,他不为权贵所屈,不受党争之累,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清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