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作文6篇
优秀传统文化的作文篇1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剪纸、贴对联……但我最喜爱的还是剪纸。
每到年底,人们总是剪一些福字,还有喜字表示庆贺。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比方花草树木、鱼虫鸟兽。有一次,我奶奶费了很大的功夫,剪了一个很大的福字,上面有许多小星星,我一看惊呆了。那么好看的福字,真令我惊异啊!挂在墙上,多么的好看啊!这表示着我们一家人都有福气。你们过年有什么喜庆的事,也来展现一下吧!
优秀传统文化的作文篇2
端午记忆中的如水母爱
“一月红灯高高挂,二月就把风筝扎;三月清明坟头挂,四月秧子满田插;五月龙舟下河坝……”小时候,唱着这首儿歌,每天盼,月月盼,直到端午节到来。
其实,我并不在乎看什么龙舟,倒是想着母亲亲自包的粽子,亲自给我搽上那带点香味的雄黄酒。不过,那时候吃粽子是很难的事。
有一年,母亲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就许诺,说是要吃粽子的。于是,我就每天苦盼着。到了端午节那天,我连早饭也懒得吃,一心向往着那用翠绿箬叶包扎着的白生生的粽子。
一放午学,我便急连忙忙地回到家中,可是母亲不在家,灶里的灰是冷的,桌子上放着一摞洁净的碗。我知道,我那盼望像秀丽的
肥皂泡般破灭了。一种失落感马上袭上心头,鼻子一酸,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这时候,院子里有几户人家已经挂上了艾草,邻家几个孩子耳根、脖子擦得黄黄的正在打闹,空气中充满着雄黄酒的香味。我倚着门框,望着村口那条通向场镇的大路。我不再期望吃粽子了,只盼母亲能够卖掉熬了一个通宵才做成的豆腐,只盼母亲能够快一点平安回来。
不多时,母亲挑着豆腐担回来了。我观察盛豆腐的木板破成了两块,一挑竹篮也似乎被人踩过。母亲看到我难受的样子,马上从口袋里掏出一根仅值四分钱的麻花,哄着我说:“谅解妈妈,宏儿,今日大家都吃粽子了,豆腐不好卖……”我分明看到妈妈的眼里噙着泪水,便情不自禁地扑到她怀里,难过地哭着,母亲紧紧地搂住我,我感到背上有些热乎乎的东西在滚动……
菖蒲青青,悬于五月之门。为了班上的同学,好多年我都没能回家与母亲一起包粽子了。本想趁着第一个法定的端午节和母亲团聚,而母亲却与我阴阳两隔。不过,我不会遗忘那个没有粽子的端午节,更不会遗忘那根仅值四分钱的麻花,还有我友爱的母亲!
端午节的文章优秀传统文化的作文篇3
屈子的悲歌
汨罗江畔的沉重一纵,留下旷世的圆满,污浊的尘世容不下透亮的眼睛,空带一腔情愁,一缕忠魂独守着寒水三千。
耳边依稀的还萦围着响彻九天的鼓噪,那热血沸腾的呼喊加足了龙舟的马力,像支支箭,在江面疾驰。很多的桨影掀翻无际的江水,
在无边的岁月里,升起无限的情思。那粒粒饱米被揉在了一起,夹着几点枣甜与几点苇叶的芳香,跟着怀念情结一起沉进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劝慰,可那时往昔。
长发飘飘,屈子对月独酌,他举杯,饮尽了风雪。如今的孤独,向谁倾诉?
又是端午,江水照旧,屈子只身来此,江面的寒风吹皱了青雾,忽左忽右,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他无力看清。那艘叫龙的大船不再起锚,岸边也没有了熟识的呼喊声音,只剩萧萧的风撕碎几点野鸭的残鸣。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来回踱步,他在彷徨着,或许是为了一个民族。
如今的人们慢慢失去了一种最纯朴的民族情结,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渐渐忘却殆尽。
屈子侧耳倾听远方的晨钟,而人们好像不晓得,或者已经遗忘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寻到端午的地方,却再也看不到粽叶踪影,包粽子成了工厂机械化的动作,五花八门的粽子被精致的包装,商家如此的炒作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变了味,人们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叹,一些他未听过的“洋节”挤占了我们传统的民族节日,什么“情人节”,什么“圣诞节”……他不懂这些都是什么意思,而人们为什么如此的热衷?
屈子低首不语,猛地,望着远方的迷离茫雾,他慨当以慷,代
之昨日啼血的《离骚》的是今日临江的悲歌,它想用这悲凉的歌声唤住劳碌的人们该停下来思索一下了,我们舍弃的是否太多,不经大脑的拿来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万年没关系,要紧的是一个民族迷失了原来的本性,冷淡了太多的文化传统,而太过于热衷外来文化。
曾经六角形的思念被母亲捏在手中,一缕芳香,被一个童年将手指含在唇间,那是文化的经久不息。如今,屈子唱着悲歌,卷起波澜,消逝远方……
优秀传统文化的作文篇4
不管怎样,中国人都不能忘“本”。
“最美女老师”张丽莉在紧急状况下,推开了两名同学,自己却被车轮碾压,双腿高位截肢。不少人感叹她的举动,但也有人替她感到可惜。对比《二十四孝》中的某些类似“埋儿养母”的极端行为,这种行为更让人敬重。
文章中提到的有违当今社会主义所“规划”的和谐蓝图的“传统道德”如今注定要被剔除,如果继承这些糟粕,必定会收到法院的“通知书”和“警察的手铐”。对那些垃圾道德必需剔除,毫无疑问。“三纲”,“五常”,男尊女卑,为千年后的我们描绘了一个男权社会。“裹脚”定义了当时的审美标准,那也注定要在历史进展的长河中被巨浪冲走,尽管它在某些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正所谓“青山遮不住,究竟东流去。”
今日的我们可以用千年后的目光重审过去的历史事实,挖苦当时的文化糟粕,却不知道后人千年后亦会用这样的目光端详今日我们
的一切。
千年前“精忠报国”的英雄与如今骗津贴的“士兵”形成鲜亮对比。过去文化的精华大都随时间的拉长减轻了质量,甚至湮灭了。
不行否认,自中国打开大门迎接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便遭到外来文化的侵袭。新旧思想道德文化的激烈碰撞,新时代的先进文化才能占到上风,而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精华大都失去了,或者转变了最初的形态,遭到扭曲,甚至泯灭,无迹可寻。“圣诞日”“复活节”充斥店家“商战”,“七夕”演化成了“情人节”;——这是多么的圆满。
我们承认,中国传统道德中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就成了必定。中华上下五千年所孕育的未间断的文化精华,留传至今是一笔无法用金钱丈量的巨大财宝,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傲慢,是区分于其他名族血脉的独特精髓。换言之,这就是“本”这就是“源”。
我们应用进展的目光看待传统道德文化,衡量其思想价值,继承并进展精华,保持传统道德的内在思想形态,维护精华的本原,将它带入当今的生活实践中去,在它的基础之上构建符合这一时代的道德文化大厦。
不忘“本”,只由于我们是中国人。即使外来文化与新思想侵蚀到了我们的每一寸土地,我们也无法丢掉传统道德的“根源”。这“根源”,就是文明从未间断的古国文化延绵至今的重要缘由。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教会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如果你已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