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阙歌,也为语文教学吟唱
作者:戴玉华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第05
        《毛诗序》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音乐与文学的亲缘关系渊源悠远。
        语文是一门至纯至美的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语言中的声、韵、调三者串连交错排列,只需吟诵,便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语文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志于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善于用诉之于听觉的音乐语言,辅佐语文教学,以一个音乐人的情怀,积极关注学生情感诉求,努力构建语文课堂的音乐氧吧”,用跃动的音乐语言,奏响生态语文课堂的和谐乐章。
        一、音乐伴读,“让我慢慢地靠近你
        门德尔松说:“一首我喜爱的乐曲,所传给我的思想和意义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用音乐创
设情境、伴读课文渐渐成为语文课堂的新宠”,教师在众里寻他千百度”,精心选择伴读音乐时,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艺术的指导和训练。
        态势。朗读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坐面只能占凳子的三分之一,使身体的重心前移,收腹空腰,双腿自然垂直向下,屏气敛神,笑肌微提,嘴巴自然开合,酝酿情绪,为朗读做好肢体准备。
        字词音读。汉语言是世界语言之林中的一朵奇葩,语文教师承载着推广普通话的职责,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展示普通话魅力的主阵地。虽然唱歌中的咬字吐字与普通话朗读的发音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作为构成音节要素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标准是一致的。因此,唱歌中咬字吐字的训练同样适用朗读教学。简言之,就是要求学生读准字头(声母),韵母饱满,还原普通话的原汁原味”,使伴读音乐与纯正的诵读和谐共鸣,相生相融。
        二、长歌当乐,聆听拨动人们心弦的歌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亦诗亦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近文本,潜心会文,去捕捉优美诗文中跃动的音乐元素,聆听一首首拨动人们心弦的歌
        朱自清的《春》结尾部分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奇崛、俊俏,在进行你能根据自己
的阅读感受为这篇文章另写一个结尾吗这一教学环节中,有学生说道:“春天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是一曲动听的春之赞歌
        利用这个契机,我说:“如果说《春》也是一曲动听的春之赞歌,那么结合你所学到的音乐知识,让我们一起去唱响这首拨动人们心弦的歌。于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从形式和内容上,用音乐语言演绎这篇散文中的精品:
        (1)《春》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也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歌舞曲,是一首清新纯朴的民歌,是一首大型交响乐,可以独唱、重唱、合唱;
        (2)《春》的基本情绪欢快深情,形象活泼生动;
        (3)结尾高潮部分,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戛然有力,是这首歌的最强音;
        (4)朗读课文就是视唱”,《春》的节奏大体以2/4拍为主,语速中等,柔和圆滑,第七小节中的叠词韵律强,读三个比喻句要有力;
        (5)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分别与文中盼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赞春的内容一一对应。
        (6)《春》中的每个字词就是音符,每片风景都是乐句,每段内容就是一个乐章,每个节奏都是催人奋进的鼓点……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美文,为我们提供了与音乐有机融合的舞台。让学生尝试用音乐语言解读文本、诠释文本的音乐内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使语文课堂充满美感。
        三、深入意蕴,“慢慢地把心靠拢
        海顿说过:“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是极言:音乐,在那个毫不诗意的物质时代,总是淋漓尽致地流露出一种诗歌般抒情又深刻的意蕴。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音乐语言,为解读文本的深刻意蕴插上灵动的翅膀。
        以唱为读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不少既是文学诗篇,也是曾经传唱一时的音乐作品,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希望的田野上》、《卜算子·咏梅》()、《长征组歌》等。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播放或教唱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优化记忆形式,而且通过作用于听觉的音乐,从意蕴层面牵引出作品中浓缩的内涵。
        借歌导学。舒曼说过:“对我来说,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由于文学作品不能直接呈现具体可感的形象,当教师的滔滔不绝已经泛滥成学生的审美疲劳,我们可以借取音乐注重抒情性的特点,从以这些文学作品翻版的音乐作品中,去汲取丰富的营养,使作品的意蕴渐渐内化为学生独特的感悟。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情思委曲,意境朦胧,而歌曲《巴山夜雨》化用其内容与意境而作。同样,借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教学《蒹葭》吟唱《在水一方》,听江涛的《父亲》赏析朱自清的《背影》……由于诗意和乐思的意境相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两者相互参照,借歌曲理解诗文,借诗文感悟音乐,通过音乐形象和文学形象的复合,使文学形象更加丰满,深化语文教学中对文学形象的鉴赏。
        四、想唱就唱”,“歌声飞出心窝窝
        斯宾塞认为:“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健康向上的歌曲是青少年心灵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养料,它不仅能令人愉悦,还能滋养心灵,激发梦想,导引人生。因此,语文教师可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巧用歌曲,“想唱就唱,唱得响亮
        《光阴的故事》、《痛,并快乐着》、《掌声响起来》我的天空之城’”又是一年春风踮起脚尖,靠近阳光,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或歌词,以其意蕴深刻、抒情性强、表现有张力,加上歌手个性化的演唱,常常为学生在作文中或直接引用歌曲名、歌词,或间接化用,或用作于文章的题目、题记、开头和结尾……取得了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的效果,千千阙歌 歌词不仅为心灵着,还能为文章添彩。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说过:“图画所不能描绘的,语言所不能表达的,音乐往往能曲尽其蕴……它能直接引起心理的共鸣。语文教师要在提高自身艺术素养的前提下,积极匡正学生审美情趣,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基石,让音乐始终黏联着感性经验的远出,更深地楔入主体内部”,“化作唐宋诗篇,长眠在你身边”,使千千阙歌,也为语文课堂教学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