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激发诗情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给养。他是通过形象思维,用凝练、形象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怎样让学生愿学、爱学这种作品,是语文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诗情,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学写诗歌的热情。传统教法是教师把诗歌所表达的内容统统“灌”给学生,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单纯地让学生记硬背,忽略了学生学诗的积极性,没有激发学生的学诗热情。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诗歌,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深刻理解诗的感情。
一、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激发学诗的读诗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是发自内心的,因而是稳定持久的。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动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来影响学生。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是神圣的、万能的,教师的情感能感染学生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学生则会情绪高涨;教师深沉压抑,学生则情绪低落,师生间情绪会相互感染而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所以,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
写老师的诗歌(二)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以情激情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在为学生范读时,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有规律的停顿等等,并且配合适当的体态、手势,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使学生与作者感情相通,从而达到学生愿读诗的目的。
(三)教师要充分利用诗歌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凡是优秀的诗作,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化表现,感情是诗的本体生成与构成的主要因素。诗的美,实质上就是一种诗情的美。所以,教师要善
于抓住诗歌“抒情性”的特征,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如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课,因为学生已进入青春期,对诗歌描写的爱情生活有好奇心,所以兴趣很浓,教师只要在课上稍作点拨,学生便会以极大的热情去诵读这首诗歌。
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诗情
意境,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强烈的情感与生动客观事物契合交融,从而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境界是诗歌艺术创构的主要特征。俗话说:触景生情。景即情,情和景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诗歌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入境,教师首先在备课时把作品的情感挖掘出来,自己首先披文入境,入境动情,而后在课堂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联想,那么学生的学习定会深入,水到渠成。“作者胸入境,入境如觉亲。”通过学生入意境,激发学生的学诗情。
(一)发挥想象,体会意境
诗的意境是在直觉形象的实景基础之上,以具体的依托而产生的美学境界,是情与景的交织,
意与象的融注,神与物的浑成,即作者主观的情与客观外物的感应而形成的艺术审美空间。艾青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天赋,去体会诗歌的意境。在诗歌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断裂”,这个断裂地带,正是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有利空间。例如教学诗歌《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时,让学生想象“故人”村庄的面貌,“故人”是怎样热情接待“我”的等等内容,然后再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想象的情景,最后选取较有新意的想象让同学表演,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动笔描绘,创设意境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往往把一首好诗比作一幅画。苏轼曾赞王维说“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品摩洁之画,画中有诗”,其实不仅王维如此,每一位杰出诗人的优秀作品都有这个特点,诗歌和绘画都是相辅相成,一脉相通的。学生必须理解诗歌才能描绘诗中之景。所以,在教学诗歌时,可以把绘画引入课堂。例如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其中描绘塞外风光
的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学生很难理解,可以让同学想象并动手描绘这两句中的景: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通过对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之景的描绘,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两句诗,并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描绘,既增添了对诗歌的兴趣,又理解了诗歌的含义。
(三)听读结合,感悟意境
一曲好歌,是一首优美的诗;同样,一首好诗,也是一曲动听的歌。在最现成的歌与曲之间,需要教师给他们互相曲配词。在利用音乐来感悟意境时,音乐的选择很重要,乐曲的旋律、节奏,甚至是表达的情感都要与教学的内容紧密联系,要能够为教学服务,能够为学生理解诗歌服务。如教学曹操的《龟虽寿》诗时配以慷慨悲凉的古筝之乐,诵读中,让人眼前浮现出一位立马横槊、仰天长啸的老将高唱“壮心不已”的场景。这种读听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入到诗歌与乐曲的意境中,深刻感受意境,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
三、品鉴诗语,激发学生的写诗情
诗歌构思的精巧、形象的生动、意境的深邃,都是通过千锤百炼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诗的语言是最为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一切文学语言中最纯粹、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诗情应从品鉴诗语入手。
(一)分析关键词语,探询诗情
所谓关键词语,并非指难懂的或少见的特殊词语,而是指在诗中或句中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在古诗文中常称之为“诗眼”,它是我们探询诗情的钥匙。如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让同学在课堂上认真讨论、品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哪个字能够体现出诗人对准确、鲜明、生动语言的追求。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最后能够得出“绿”字,然后让同学抓住这一“诗眼”来探询诗情,练习写诗歌,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
(二)分析诗的语言结构,学写诗歌
分析诗的语言结构,首先要学习某些词类活用。如教学的“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粪土”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视万户侯如粪土,这就是更具体地表现了作者对“万户侯”那种鄙视的感情,通过词类活用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掌握写诗的方法,学会灵活运用词类。
其次要学习次序变换。诗人为了突出语言的灵活性,增强诗的感染力,有意的将词序作了一些调整,也就是变换词序。如教学《咏梅》词中“俏也不争春”一句,其实是“不争春也俏”的倒置,主要是为了突出一个“俏”字,让同学学习这种结构为自己写诗作基础。
学生通过对诗语的品鉴,理解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然后在自己写诗时,把握这一特点。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主要的是灵活掌握“传道、授业、解惑”的方法,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热爱诗歌,而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便是激发诗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