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部编版必修下册】
资料:原词、注释、翻译、赏析
【原词】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①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
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风:风势。琼:美玉。着:附着。
扁舟:小船。素月:洁白的月亮。明河:天河。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岭表一作'岭海'。经年,经过一年。孤光:指月光。
肝胆:一作'肝肺'。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萧骚一作'萧疏'。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泛沧:青苍的水。
挹(yì):舀。挹一作''
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星座名。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万象:万物。
扣:敲击。扣一作''。啸:撮口作声。啸一作''
不知句,赞叹夜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译文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是玉的世
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背景
人们比较熟悉辛弃疾与苏轼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却较少有人注意张孝祥在苏、辛之间所起到的过渡性作用。张孝祥实际上是南宋豪放词派重要的奠基人之一。这首《念奴娇》就是广泛传诵的张孝祥的代表作。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这首词。
鉴赏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
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突出写它的澄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春草湖,点出地点,题目是《过洞庭》,词一开头就紧扣题目。'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古代文人来说,当是别有意味。''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彩,其实张孝祥用''是有所本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白波九道流雪山。'说的是黄云万里改变了风的彩;张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n)舟一叶。”玉鉴就是玉镜。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玉界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又作'',玉界也好,玉鉴也好,美玉般的琼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其中,该是多么惬意,这是一;点出了过洞庭的方式,进一层紧扣题目,这是二。著,犹着,或释为附着。船行湖上,是飘浮着、流动着,怎么可以说附着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都是这个意思。张孝祥说:“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紧承'更无一点风',从秋月写到秋水。“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像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地显示了诗人的才华。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洞庭秋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
“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杜甫诗有'心迹喜双清',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心迹喜双清'是杜甫的夫子自道;'表里俱澄澈'则是张孝祥的夫子自道。张孝祥之罢官,原因不明,但应是蒙冤。他过洞庭时,看到皎洁的月,触发情怀。“表里俱澄澈”一句,是写月夜洞庭,亦是词人心迹的写照。所以,“表里俱澄澈”的情怀和洞庭皎洁的月融为一体,成为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一个特。中国文史馆馆长袁行霈认为,'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可以集成一副对联,给我们树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
己的座右铭。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
上阕写景,下阕则从回顾岭表一年写起,抒发感情。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岭表,指五岭以外,今两广一带。岭表经年,指作者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宋史》本传载张孝祥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因谗落职,由桂林北归,途径岳阳,故有《过洞庭》之作。“应”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测的意思,这里讲的是自己当时的思想,无所谓推度猜测。这“应”字语气比较肯定,接近“因”的意思。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犹言“官因老病休”,“应”字也是相当肯定的语气。杜甫诗是说名难道以文章而著,官因老病而休。诗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表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矣。“应念岭表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
孤光,指月光。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就曾用孤光来指月光。张孝祥用了'孤光西江月翻译'这一典故源于此。'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另一个诗人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说:“净心抱冰雪。”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以洁白晶莹的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所以'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还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两句又从岭表经年转回来写当前。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像秋天的草木。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襟袖'则是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
更重要的是官场人情冷暖,如今被免职了,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沧溟,本指海水,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这句是说,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词的最后两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更显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舷,船边。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啸,蹙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张孝祥说:“扣舷独啸”,或许有啸咏、啸歌的意思。张孝祥则是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受苏轼《念奴娇·中秋》:'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影响,张孝祥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结,张孝祥稍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从秋月秋水回归自我,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从空间上说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从时间上说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稳泛;从心理上说是由知到不知,通过对照,说明诗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从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来。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
黄蓼园评此词说:“写景不能绘情,必少佳致。此题咏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纵写得壮观,亦觉寡味。此词开首从洞庭说至玉界琼田三万顷,题已说完,即引入扁舟一叶。以下从舟中人心迹与湖光映带写,隐现离合,不可端倪,镜花水月,是二是一。自尔神采高骞,兴会洋溢。”(《蓼园词选》)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