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留给有智慧的人
王妈妈生了3个女儿,大女儿初中刚毕业,王妈妈就让她外出打工挣钱。大女儿到了富士康,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女孩很孝顺,工资除了自己花,还寄给王妈妈一些。王妈妈觉得不错,等二女儿读完初中就让她辍学,也到深圳给老板郭台铭打工去了,当然王妈妈又有了一份收入。每送出去一个女儿,她就多一份收入。但是即便如此,她的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的,看不到前途。
王妈妈孩子的老板郭台铭则不然,他从每个女工身上赚20%的剩余价值,雇了几十万名像王妈妈女儿这样的员工,这使得他的财富在2017年达到480亿元左右。因此,以王妈妈的思维方式,她不仅永远接近不了郭台铭的水平,也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穷。王妈妈想,要是能有10个女儿就好了,这样就有10份收入。姑且不说王妈妈年岁已高生不了孩子,就算她还能生,一辈子能生的孩子毕竟有限,由此看来,她是穷苦的命。
好在王妈妈的大女儿出去几年,见了世面,知道每个月挣2000多元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告诉妈妈,一定要让家里的老幺读书,改变命运。王妈妈终于想通了这个道理,不再让三女儿辍学,而是让她读完了高中,上了专科院校,这样老幺就成了有技能的人,而不是靠出卖体力谋生的丢了西瓜捡芝麻
人。虽然老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望到郭台铭的项背,但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们中国人对这种事情有个通俗的比喻——芝麻和西瓜。郭台铭是捡西瓜,王妈妈则是捡芝麻。一个西瓜比一粒芝麻重太多,因此,捡芝麻捡得再勤快,也捡不出西瓜的重量。当然,大部分人看到这里可能会不耐烦地讲,这个道理谁不懂啊?遗憾的是,大部分人还真不懂。看看下面这些在生活中捡芝麻的行为,就知道我所言非虚。
为了拿免费的东西打破头。
为了省一点点出租车费,在路上多走10分钟。
为了抢几元钱的红包,每隔三五分钟就看看。
为了挣几百元的外快,上班偷偷干私活。
为了在“双十一”抢货不睡觉。
为了一点折扣在网上泡两个小时,或者在北京跑5家店。
……
这些人的时间利用得非常没有效率,更糟糕的是,他们渐渐习惯于非常低层次的追求。人一旦心气变低,就很难提升自己,让自己走到越来越高的层次。很多时候,不仅那些低收入的人会计较芝麻大的事情,很多经济状况不错的人也会。有不少人请我从国外带一些奢侈品,在美国买比在中国买可以省10%~20%的钱,一部苹果手机或一个名牌手袋也许能省几百元到两三千元。这笔钱算不算是芝麻呢?对能够支付那些物品费用的人来讲,依然是芝麻,为了省这点钱花这么多心思非常不值,何况请别人代购还欠人家一个人情。在这里我不想评论每个人的购物方式,但要指出的是,当一个人的心思放到捡芝麻上,他就永远失去了捡西瓜的可能性。
一个人在工作中也常常容易捡芝麻、丢西瓜。那些人习惯于做简单、重复且价值低的工作,因为那种工作不需要太动脑筋,不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但是,人一旦习惯这种工作,真正有创造性的工作就做不来了。我曾经批评过2016年在阿里巴巴通过编写程序抢月饼的人,以及为他们开脱的人。他们行为本身的对错倒在其次,这种把心思放在捡芝麻上的人,让人瞧不起,因为他们永远地远离了西瓜。糟糕的思维方式和衡量价值的标准,决定了人不幸的命运。
不仅个人如此,一个单位或公司也是如此。曾经辉煌的雅虎,从全球第一大互联网公司走到被出售的地步,仅仅用了10年时间。虽然从大环境来看,它运气不太好,遇到了谷歌和脸书这样更强大的公司,但是它在产品上捡芝麻的习惯也害了它。雅虎开发出的互联网服务数不胜数,以至用户在使用它的产品前,不得不先搜索一下产品的网址。然而,这么多产品却没有什么是世界第一的。很多产品在线服务的流量和盈利能力非常有限,贡献的都是一粒粒芝麻,把它们全部加起来,还不如谷歌一个产品带来的收入高。
在其他市场上,像雅虎这样的公司也很多,它们看到别人在一个领域挣了钱,自己也要涉足那个领域,最后分到芝麻大点的市场份额,得不偿失。与其这样,不如把自己的专长发挥好。
苹果公司的产品线一个巴掌就能数过来,却是全世界挣钱最多的公司,因为它在捡西瓜。捡西瓜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和捡芝麻的人完全不同,他们不会为那些蝇头小利动心,而是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乔布斯重回苹果公司时,发现公司内一大堆项目和产品都是小芝麻,他在那些项目和产品上一个个画叉,直至剩下个位数的产品,再把它们一个个变成西瓜,这才救活了苹果公司。
除了眼光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捡西瓜还需要有能力,它不能靠运气,需要长期培养而获得。职场中的每个人,与其把心思放在赚小钱上,不如把它们聚焦到一点,练就捡西瓜的能力,让自己从同事中脱颖而出。通常,人有能力上一个台阶,贡献、职责、影响力就可能增加一个数量级,至于收入,就更不用发愁了。当然,世界上捡芝麻的人多,捡西瓜的人少,你如果致力捡西瓜,就要耐得住寂寞。有人说,我没有遇到西瓜啊,其实不是没有遇到,而是因为你满眼都是芝麻,天天为捡芝麻而忙碌,没有机会练就捡西瓜的本事。
回到王妈妈的故事,她应该庆幸有一个能够改变自己思维方式的大女儿。正是因为这个女儿,她们全家才能够改变命运。遗憾的是,大部分人捡芝麻的思维方式一辈子也改不了,今天那些还想不清楚为什么不该通过写程序抢月饼的人就属于这一类。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才给那些立志于捡西瓜的人足够的机会,毕竟世界上西瓜要比芝麻少。
捡西瓜并不难,因为大家喜欢捡芝麻。这个秘密你不妨告诉更多的人,不用怕他们来和你抢西瓜,因为大部分人见到芝麻依然会去捡。捡多了,西瓜自然就留给你这样有智慧的人了。
小康生活的气息
当时,装修的时候,就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现在好了,邻居家的油烟味,常通过公共烟道和排油烟机的管道,灌满我的厨房
我可以确定,灌满我家厨房的油烟味,来自特定的一家邻居,因为油烟的气味总保持一种风格。怎么说呢?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味道轰轰烈烈地浮动起来。这家人在饮食方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一早,烟道里就传来葱油味,还有一股面粉的焦香,显见得是在烤葱油饼。那气味呀,就好像我也满满地咬了一口葱油饼,唇齿之间都是焦香。中午,应该是在做榨菜肉丝面。榨菜,在锅里煸到半干,那股榨菜香、油香,还有铁锅香,先是刺鼻,随后就柔和了,洋溢开来,那是添上水的缘故。晚上,气味可就丰富了。这是一日之中的正餐,拉开架势,要大干一场。气味是一层一层传来的,但花椒和辣子仍是主力,带着一股子冲劲,将各种气味打过来。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儿不将就,但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烧得那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这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全是实打实的,没有半点虚头,烟火气特别足。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一到时间,气味就涌过来,灌满我家厨房的角角落落。一个钟点以后,就消散了。对
了,绝不会超过一个钟点,到时候,一定就收了。这说明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生活的气息。
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烟道里还多传来两次草药的气味。这气味也是浓烈的,“扑哧”一下进来,灌满整个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那段日子里,他们一日三餐的气味相比以前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说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持续挺久的,草药的苦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重,积极,执着。
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传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好好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说有什么宝贵的,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着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在较长一段时间熟稔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之前那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之前那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
这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他家也很没经验地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咖啡的香气就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常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这气味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的,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它来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每次它来,也显得有些孱弱。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咖啡的微苦香味会悄然而至,弥漫开来。
厨房里的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感觉空气都能拉出糖丝来。随后,第四位又来了。第四位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有: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就打成一团,再分不出各自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聚集在一处。
这一日,厨房里传出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快到了。艾草烟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被消解。渐渐地,连空气也变了颜,有一种灰和白弥漫其间,洇染成青。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的,它有它的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