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
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青年们逐渐从“有什么读什么”转变为“想读什么有什么”,不断从优秀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某网络平台“青年领读者”栏目邀请你参加阅读推介视频的拍摄,请选择一本书,以“经典与未来”为主题,准备一篇推介稿,结合材料的启示,阐述推介的理由,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这是一则关于“阅读”的材料,当前的中国青年们可选择的阅读资料越来越多,但是选什么,如
何选还需要有人引导,这则材料提示我们,要从优秀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优秀青年,以当下的积累为攒足养分未来。
分析任务要求,你作为“青年领读者”,选择一本书,以“经典与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推介稿,参加某网络平台“青年领读者”栏目阅读推介视频的拍摄。
好书推介稿,要明确你推介的是哪本书,然后分条列举你的推介理由,注意你是从有利于青年成长的角度进行推介,这本书应当是对青年有精神上的引领作用,如推介《平凡的世界》,可以从孙少平入手:孙少平身上昂扬着精神的高傲,蕴含着灵魂的矜持。孙少平有着保尔般的工作热情和圣徒般的道德修养。面对歧视他忍辱负重,看到不平他拔刀相助,关键时刻不计前嫌等等,自身的物质穷困根本没有成为他道德修养的束缚,反倒映衬出他人格的完善。以这样的推介方式吸引青年读者。同时注意应是一本“经典”书籍,最好是名著,或者是影响大的作品。介绍完推介理由后,还应从阅读这样的经典作品对青年的影响角度来谈自己的认识,把主题中的“经典与未来”落实到位。
参考立意:
1.阅读经典,收获未来。
2.用经典照亮未来。
3.以经典涵养底气,用文化传承未来。
【作文材料解读】
材料第一段两个短语的理解。
1、“有什么读什么”,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说天下可读的书少,供给不充分,或就算有供给,局限于经济条件或生活环境,周围人的见识,我们的眼目所及之内,我们无从选择,只能有什么读什么。这是客观条件限制下的读书。
第二层,是说被允许读的书少,天下的书不是你想读就被允许读的,书再多,钱再多,贾宝玉和林黛玉都不能读《西厢记》!只能读指定的书,让你读啥你读啥,即“有什么读什么”。这是人为主观干涉下的读书。
2、“想读什么有什么”,也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说天下可读的书多,供给充分,而且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读书的经济基础。只要你想读,触手可及的书籍能供你选择。虽然不能说坐拥天下的书籍,但总算体验了一把皇帝的感觉,在朕的后宫,还是想宠谁就宠谁的。这是客观条件改善的结果。
第二层,是说读书的限制少了,不再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不再被指定读有限的几本,自我选择的自由大大提升。这是人为主观干涉变少的结果。
材料第一段的启示:
读书的社会环境变了。
(下文的写作要求里,有“结合材料的启示”的写作要求。)
主题“经典与未来”的理解。
经典,在这里指的是经典书籍中的思想成果,不是书籍本身。读经典,就是继承并吸收经典里的思想精华。
未来,看上去是个时间概念,实际上是暗含前提的时间概念。未来,是特定对象的未来。我
们不能离开特定对象谈未来。恐龙没有未来,它们灭绝了。我有未来,前提是:我活着。
经典与未来,是条件关系。经典是未来的必要条件。
【写作要求】
1、主题限制:要以“经典与未来”为主题。
2、材料限制:要结合“读书的环境变了”这个材料启示。
3、文体限制:推介稿,推广介绍的视频解说词底稿。(口语写作)
4、其他限制:内容上要阐述推介理由,要体现个人的感受和思考,要体现对优秀文化的汲取,还要体现作为中国人的志气、底气、骨气。纪律上的要求等等。(不能选外国书)
【写作示例】
一、写作示例目的
1、演示推介稿的写法。
2、推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二、文稿演示
站在经典的肩膀
吴玉英
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阅读的一本书,是人类学家项飙的《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是202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的一本谈话录,是项飙和自己的学弟吴琦之间的谈话录。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我们为什么要去读一本新书?那么多耳熟能详的经典著作尚且读不过来,我们为什么要去读一本从没听过的人写的从没听过的书呢?
这正是我想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在“想读什么有什么”的今天,我们需要站在经典的肩膀上读书。而这本书,就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肩膀。
什么叫站在经典的肩膀上?
首先,什么是经典?
我理解的经典,是思想的精华。经典不是有形的书本,不是竹简木简,不是线装古书,那是易朽的,会随着时间而腐烂消失。经典是无形的思想观念,是存在于我们大脑中的言行指南,只要人类不断延续,它就不断延续,生生不息,永垂不朽。
那么,什么叫站在经典的肩膀上?
把经典当做肩膀,可以让自己站立的肩膀,能借着它看到更高的风景的肩膀,就叫站在经典的肩膀上。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无不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人。正是有了前人思想的不断积累,我们才能越站越高,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本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书。它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乡绅精神”出发,思考的是当今中国关于“中心和边缘化”这样的现实问题。在它的思想脉络中,我能看到费孝通《乡土中国》的痕迹,又能发现当下的我们面临的诸如“要不要去北上广”的思考。这是一本关心我们自己的现实处境的书,是一本可以当做肩膀来站的书。
对我来说,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书名所说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我曾经把读书当做“集邮”,以为只要读遍万卷书,自己就自然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我也曾以为,读书就是
要“吃干榨净”,不能浅尝辄止。项飙在这本书里说,人要建立自己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他自认为理论水平低,不会使用现成的理论,就把自己的直接观察和思考作为方法。他这么一路过来,同样把学术研究做到了世界水平。
项飙这种把自己作为方法的做法,不正是孔子庄子们的方法吗?
我们读《劝学》,看不到荀子举出前人例子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学《人皆有不忍之心》,看见的是孟子对生活本身的观察与思考。
我想,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在于它被装进木匣子被供奉在庙堂之上,而在于它关注鲜活的在泥水里爬的乌龟们的生命。正因为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从中受到滋养,经典才能长盛不衰。滋养活生生的人,是经典的使命——我们读经典的意义正在于此:滋养现实中活生生的自我。
项飙的这本书,虽然是新书,却是经典的底子,用经典的方法,传承经典,让经典依然鲜活,鲜活到让你产生疑问:新书怎么可能是经典呢?
你的疑问,就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在“想读什么有什么”的今天,在信息爆炸书籍多到没
有人能读完的今天,我们要像项飙这样,把自己作为方法,把经典当做工具,当做肩膀,活出自己的未来。
我推荐这本书,因为,它用来自经典的思想关注现实,思考未来,而我们在它那里,既能感受经典思想的魅力,又能从中受到如何处理现实困境的启发,能让我们站在他的肩膀上,拥有更高的未来。
换个角度看,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人生,书写一本新书。这本新书里写满了我们从前人那里继承的经典,又确确实实是我们亲手书写的人生新篇章。没有中国人,在简单复制孔子的人生;没有中国人,人生里没有孔子的基因。我们都站在孔子的肩膀上,走向未来。
项飙同样站在孔子的肩膀上。今天,我们站在项飙的肩膀上,也是站在孔子的肩膀上。当我们自己能成功地高高站立,我们又把自己活成了肩膀,后人将经由我们的传递,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就是我给你的为什么要读一本新书的答案。
当然,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此,更多启发,需要你亲自去阅读,去发现。
【推介稿写法小结】
1、作文字数有限,推荐理由不要多。
最好用一句话概括,只写一个理由。上文只写了一个推荐理由,就是考虑了字数限制。
2、推荐理由,要能解决现实问题。
不能大谈特谈某种思想的好处。比如,《论语》中的“仁”很重要很重要,所以我推荐读《论语》——这只是写正确的废话而已。
也不能作简单的知识性的介绍,把自己假想成度娘。
上文假想的现实问题是:书多到成灾的地步怎么办?读经典一定要读原文吗?我们需要把前人走过的路再走一遍吗?重复前人的路,我们自己的路在哪里呢?总之,是要解决今天的我们如何在有限的人生里吸收(对普通人来讲)无穷多的经典书籍的精华的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知其不可而为之”,人面对难以实现之事,要积极有为,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庄子在《庄子·内篇·人间世》里提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在庄子看来,人知道不可奈何,应甘心承受,将之看作是命中注定,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思想。
比较“有为”和“无为”两种不同的态度,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
1.循自然之道,于无为中进取。
2.任重道行远,无为亦不轻。
3.持无为之心,行有为之道。
专家推荐书【佳作赏析】:         安之若命,而后有为
人生常遇坎坷,唯有保持一颗处变不惊之心,于无声处沉淀磨练自己,对逆境安之若命,方能在无为后有所作为。
《庄子》有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在告诫世人,对于不可为之事,不如随之自去,图个内心清净。这是一种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行随心动、心由境转,坦然面对人生风雨,不暗自嗟悼自怨自艾。正如苏东坡于黄州绵绵阴雨中吟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如钱锺书蹲于牛棚之中仍安然读书,甚至完成了皇皇巨著《管锥编》。古语有言“先穷后工”,这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者,更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故当我们自觉身处生活深谷之中,无力有所作为的时候,不妨心平气和地先做好身旁小事,而不是自暴自弃,妄自菲薄。
但安之若命,就真的是无所作为吗?对任何一位有志之士,都断然不是如此。尼采有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看似无为者,实际正在蓄积力量,为的是将来的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