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转载,请注明此来源。(⽂末有福利)
本⽂刊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8,41(6) : 409-446
作者: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
2018年版
抗菌药物药代动⼒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 )理论对于指导临床
抗菌药物合理应⽤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关注。2016年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美国胸科协会
(IDSA/ATS)联合发布的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HAP/VAP)指南中,在学术界⾸次强调医⽣不
应按药品说明书⽤药,⽽应根据抗菌药物的PK/PD⽤药。这种说法我们并不完全赞同,但却⾜
以提⽰了抗菌药物PK/PD对于指导临床的重要性。
在⽬前细菌耐药迅速变迁、新抗菌药物研发严重滞后的情况下,PK/PD理论的临床应⽤是发挥
现有抗菌药物潜⼒的可靠策略之⼀,务必给予⾜够的重视。近年来关于抗菌药物PK/PD的
研究进展迅速,研究发现重症感染患者与健康⼈的PK/PD数据明显不同,为此国外相关指南做
出了相应修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需要多学科的协作,临床医师需要掌握⾜够的临床药理学知
识指导临床,但⽬前我国尚缺少完整统⼀的关于抗菌药物PK/PD的专家共识。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是国内聚集了众多知名专家、多学科联合共同从
事感染疾病研究与诊治的学术组织,领衔制定并推⼴本共识责⽆旁贷。我们在⼤量循证医学信
息的基础上,⼴泛征求多学科专家的建议,制定了本共识。殷切希望通过本共识的发布与推
⼴,进⼀步提⾼我国临床医⽣抗菌药物的应⽤⽔平。
第⼀部分 抗菌药物PK/PD理论相关概念
四
各类抗菌药物的PK/PD特点
根据各类抗菌药物的PK/PD特点指导抗菌药物的临床⽤药,可优化药物应⽤⽅案,促进抗菌药
物的合理应⽤。不同抗菌药物应⽤时所需要达到的靶值见表4[11]。
下⾯介绍主要类别抗菌药物的PK/PD特点。
1.β-内酰胺类:
是化学结构式中含有典型或⾮典型β-内酰胺环的⼀⼤类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
类、酶抑制剂复⽅制剂及碳青霉烯类等。这类药物主要通过作⽤于青霉素结合蛋⽩,抑制细菌
细胞壁合成,发挥抗菌作⽤。此类药物抗菌谱⼴、活性强、毒性低且品种多,是临床上常⽤的
重要抗菌药物。从PK/PD⾓度看,这类药物多属于典型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多数⽆或具有
短的PAE,但碳青霉烯类例外。
β-内酰胺类药物疗效的相关参数为游离抗菌药物的%T>MIC,即%fT>MIC。不同类别药物
的%T>MIC靶值不同,头孢菌素类为60%~70%,青霉素类为40%~50%,碳青霉烯类为40%~
50%;同⼀药物对不同病原菌的%T>MIC靶值也有差异,如葡萄球菌感染所需的靶值通常低
于⾰兰阴性杆菌感染,这是由于β-内酰胺类药物对葡萄球菌有⼀定的PAE。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菌或重症感染时,这类药物可通过增加给药次数、延长滴注时间提
⾼%T>MIC,达到优化的⽬的。有关重症感染的研究结果均显⽰,%T>MIC越⾼,甚
⾄%T>4~5×MIC越⾼,疗效越好[12],故需适当提⾼给药剂量才能达到靶值(表5)。临床常⽤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可通过增加给药剂量与频次提⾼疗效;美罗培南的常规剂量为1 g/次,2~3次/d,静脉滴注,⼴泛耐药的⾰兰阴性菌感染或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感染,美罗培南的剂量可增⾄2.0 g/次,1次/8 h,静脉滴注。鉴于美罗培南的稳定性较好,对于重症感染患者可采⽤2 g负荷剂量静脉滴注,延长滴注时间(3~4 h);或3~4 g,24 h连续滴注来提⾼临床与细菌学疗效[13,14]。
2.氨基糖苷类:
临床上主要品种有庆⼤霉素、妥布霉素等天然氨基糖苷类和阿⽶卡星、异帕⽶星等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PK/PD的特点属于浓度依赖性。氨基糖苷类的PAE较长,约为0.5~7.5 h。预测疗效的PK/PD指标主要为Cmax/MIC,⽐值应≥8~10或AUC0~24/MIC≥100(有报道阿⽶卡星AUC/MIC>75)
[15]。考虑到这类药物的PK/PD特点和⽿肾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摄取具有'饱和性',氨基糖苷类药物推荐的给药⽅式多为每⽇剂量⼀次给予,在获得抗菌作⽤所需的较⾼Cmax,同时⼜可减少毒性。
3.⼤环内酯类:
是指分⼦结构中具有14~16碳内酯环的抗菌药物的总称。第⼀代是红霉素及其酯类衍⽣物,第⼆代有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第三代包括泰利霉素和喹红霉素。⼤环内酯类药物的PK/PD特点属于时间依赖性。因药物不同,PAE不同。以红霉素为代表的部分⼤环内酯类药物属于短PAE,且T1/2β短的时间依赖性,%T>MIC为预测疗效的PK/PD指数。这类药物通常需要每⽇多次给药;⽽克拉霉素及阿奇霉素具有长PAE和长T1/2β,克拉霉素对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PAE为4~6 h,预测疗效的PK/PD指数为fAUC0~24/MIC,靶值为25。
4.喹诺酮类:
是合成抗菌药物,通过阻断细菌DNA复制发挥抗菌作⽤。这类药物的抗菌谱较⼴,其中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有很强的活性,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吉⽶沙星、奈诺沙星对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杆菌等有很好的抗菌作⽤。喹诺酮类属于有⼀定PAE的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PK/PD评价指标为AUC0~24/MIC和Cmax/MIC,其⽐值⼤⼩与这类药物感染的疗效、细菌清除和防耐药突变密切相关。⼀般对于⾰兰阴性菌,AUC0~24/MIC≥125或Cmax/MIC≥8时,可获得良
好的临床疗效和杀菌效果,并可有效减少细菌产⽣耐药性。⾰兰阳性菌感染所需的AUC0~24/MIC靶值为30~40。近年来,在优化喹诺酮类药物疗效的研究中,常需评价抗菌药物在耐药突变选择窗中存在的时间百分⽐(TMSW)和MPC。与传统PK/PD指数相⽐,TMSW和MPC在兼顾感染控制的同时,可显⽰更有效地限制耐药突变体选择的能⼒。研究结果表明,TMSW<20%是预测防⽌出现耐药的有效参数。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采⽤每⽇剂量⼀次给药的⽅式,⽽环丙沙星由于半衰期短,不良反应有⼀定浓度依赖性,仍然采⽤每⽇剂量分2~3次给药的⽅式。
5.四环素类:
是快速抑菌的⼴谱抗菌药物,通过抑制肽链延长和蛋⽩质合成发挥抗菌作⽤。主要品种有四环素、多西环素和⽶诺环素。⽶诺环素对包括产超⼴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肠杆菌科细菌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在内的MDR⾰兰阴性菌具⼀定的抗菌活性,对铜绿假单胞菌⽆抗菌作⽤。多西环素与⽶诺环素的抗菌特点类似。四环素类属长PAE的时间依赖物,PK/PD参数是药时曲线下⾯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24/MIC。⽶诺环素100 mg,1次/12 h给药时抑制甲氧西林耐药的⾦黄⾊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AUC0~24/MIC值约为200。对于鲍曼不动杆菌,⽶诺环素需要的fAUC0~24/MIC靶值为15~20[16],⽬前推荐的⽶诺环素给药⽅式是100 mg,1次/12 h。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an-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
annii,PDR-AB)感染时推荐⽶诺环素⼝服⾸剂200 mg,随后50 mg/6 h。⼝服⽶诺环素或静脉滴注多西环素可与其他药物联⽤MRSA和MDR菌,特别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XDR)和PDR-AB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可给予
⼤剂量舒巴坦或含舒巴坦制剂(如头孢哌酮/舒巴坦或氨苄西林/舒巴坦)+多西环素(100 mg,1
次/12 h或3次/d,静脉滴注);XDR-AB和PDR-AB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流感染时可⼤剂量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多西环素+美罗培南(参照MIC)。嗜麦芽窄⾷单胞菌时⽶诺环素或多西环素100 mg,1次/12 h,静脉滴注或⼝服。
6.⽢氨酰环素类(替加环素):
替加环素是⾸个⽢氨酰环类抗菌药物,是⽶诺环素的衍⽣物,为抑菌剂。该药对⾰兰阳性菌、⾰兰阴性菌、厌氧菌和⾮典型病原体均具有抗菌活性,尤其对多耐药⾰兰阴性菌包括产ESBL的肠杆菌科细菌和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变形菌属细菌⽆抗菌活性。说明书⽤法推荐⾸剂100 mg,之后50 mg/12 h。
替加环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具有较长的PAE,对⼤肠埃希菌体外和体内PAE分别为1.8~2.9 h和4.9 h,对肺炎链球菌为8.9 h。AUC0~24 /MIC为预测替加环素临床和微⽣物疗效的最佳PK/PD指数,
靶值为17.9;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当游离药物浓度计算的AUC(fAUC)0~24/MIC ≥12.8时可取得较好疗效。⽬前说明书推荐的剂量对于复杂性成⼈腹腔感染中⼤多数MIC≤0.5 mg/L的⾰兰阴性杆菌可达到其PD的靶值,但该剂量对某些MIC>1 mg/L的多药耐药⾰兰阴性菌,如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较难达标。
替加环素的PB为71%~89%,患者⽩蛋⽩⽔平的变化可影响其疗效,当⽩蛋⽩⽔平<2.6 g/L 时,fAUC0~24/MIC>0.9,临床抗菌疗效为57%;当⽩蛋⽩⽔平>2.6 g/L时,临床抗菌疗效增⾄93%。
对于严重全⾝感染和MDR或XDR⾰兰阴性菌感染的患者,常规剂量难以获得临床疗效[16]。近期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提⾼替加环素给药剂量,即⾸剂给药200 mg,之后100 mg,1
次/12 h,可提⾼重症感染的临床和微⽣物疗效。因此,对于低蛋⽩⾎症患者、严重感染、MDR 或XDR⾰兰阴性菌感染的患者,建议替加环素的给药⽅案的负荷剂量为200 mg,维持剂量为100 mg,1次/24 h[17],但应注意剂量增⾼带来的不良反应。
7.唑烷酮类:
主要有利奈唑胺和特地唑胺,对包括MRSA、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us,VRE)和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enicillin 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PRSP)在内的⾰兰阳性菌有强⼤的抗菌活性。其抗菌作⽤机制的独特之处是与50S亚基结合阻断70S起始复合物形成。唑烷酮类为时间依赖性且具有长PAE特点的药物,其PK/PD指数为AUC0~24/MIC。
利奈唑胺:是第1个⽤于临床的唑烷酮类药物,说明书推荐剂量为600 mg,1次/12 h。利奈唑胺为长PAE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对肺炎链球菌和⾦黄⾊葡萄球菌的PAE为3.6~3.9 h。预测疗效的PK/PD靶值为AUC0~24/MIC>100。有研究者认为,对于MRSA,当MIC值为2 mg/L
时,600 mg,1次/12 h给药的达标率>90%;当MIC值分别为4 mg/L和≥8 mg/L时,达标率分别只有40%和0。
特地唑胺(Tedizolid):是继利奈唑胺之后开发的第2个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同利奈唑胺,主要⽤于某些敏感细菌,如⾦黄⾊葡萄球菌(包括MRSA)、各种链球菌属和球菌属引起的急性细菌性⽪肤和⽪肤软组织感染。特地唑胺对利奈唑胺耐药菌株仍可能具有抗菌活性,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和⾎⼩板减少症较利奈唑胺少。特地唑胺的常规推荐剂量为200 mg,1次/d,静脉注射和⼝服给药,与利奈唑胺类似,⼝服⽣物利⽤度⾼达91.7%。
特地唑胺与利奈唑胺相同,对肺上⽪细胞衬液和肺泡巨噬细胞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可有效⽤于肺炎的。在⾦黄⾊葡萄球菌肺炎感染模型中,抑制及降低1-log10 CFU/1ung的葡萄球菌的fAUC0~24/MIC靶值分别为20.0和34.6。
8.达托霉素:
是⼀种新型环脂肽类抗菌药物,对包括MRSA和VRE在内的绝⼤多数⾰兰阳性菌具有快速杀菌活性。达托霉素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AUC0~24/MIC为最佳PK/PD评价指数,预测的靶值⽬标为666[18]。评价杀菌作⽤的fAUC0~24/MIC值为788~1 460。达托霉素主要经肾脏排泄。在12 mg/kg的剂量范围内呈线物代谢动⼒学特征。达托霉素的PB为92.0%~96.4%。危重症患者的⽑细⾎管通透性增加,⾎浆蛋⽩减少,Vd增加可达23%,⾎浆和组织液中的药物浓度下降,Cmax显著降低,此时应增加给药剂量。MRSA菌⾎症,专家推荐8 mg·kg-1·d-
1(或750 mg/d)或10 mg·kg-1·d-1(1 000 mg/d)。烧伤患者Vd增加64%,总清除率增加77%,⾎清Cmax降低44%,AUC0~24降低47%,推荐剂量为10~12 mg·kg-1·d-1。达托霉素可被肺表⾯活性物质灭活,不适⽤于肺部感染。
9.糖肽类:
通过抑制细胞壁合成发挥抗菌作⽤。我国应⽤的产品有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拉宁。主要⽤于⾰兰阳性菌,尤其是MRSA引起的各种感染。本类药物为具有长PAE的时间依赖性杀菌剂,其PK/PD评价指数为AUC0~24/MIC。
专家推荐书万古霉素:常规推荐剂量为每500 mg/6 h,或1 g,1次/12 h,每次静脉滴注在60 min以上,可按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适量增减。单次剂量不超过2 g,⼀般不超过4 g/d。对于重症感染患者(如⾎流感染、脑膜炎、重症肺炎及感染性⼼内膜炎等),可⽤负荷剂量25~30 mg/kg。万古霉素⾎药⾕浓度监测是指导剂量调整的最关键与常⽤的⽅法。对MRSA引起的复杂或重症感染则建议将其⾎药⾕浓度维持在15~20 mg/L。当万古霉素⾎药⾕浓度过低(<10 mg/L)时易诱发耐药。
万古霉素是具有⼀定PAE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临床和细菌学疗效的PK/PD参数为AUC0~24/MIC,对于MRSA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应达到AUC0~24/MIC≥400。万古霉素的PB为30%~60%,低蛋⽩⾎症的重症感染患者应⽤万古霉素时建议给负荷剂量20~30 mg/kg,或增加维持剂量(1.5 g,1次/12 h)或持续滴注(3 g,1次/24 h),以确保达到适宜的⾕浓度。
拉宁:负荷剂量应为400 mg(6 mg/kg),1次/12 h,连续3次;然后400 mg(6 mg/kg),1次/d 维持剂量,以确保⾕浓度>15 mg/L;⾻关节感染应为800 mg(12 mg/kg),1次/12 h,连续3~5次;然后800 mg(12 mg/kg),1次/d维持剂量,维持⾕浓度>20 mg/L;感染性⼼内膜炎时800 mg(12 mg/kg),1次/12 h,连续3~5次;然后800 mg(12 mg/kg),1次/d维持剂量,维持⾕浓度>30 mg/L。
拉宁的PB为90%~95%,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除。拉宁的PAE为0.2~4.5 h,当⼀般感染时AUC0~24/MIC≥125可达到较好的效果;重症感染时则需要AUC0~
24/MIC≥345。
10.多黏菌素:
属多肽类抗⽣素,⽬前⽤于临床的主要为多黏菌素B硫酸盐(Polymixin B)、多黏菌素E(⼜称黏菌素,Colistin)硫酸盐和甲磺酸盐。多黏菌素B及E具有相似的抗菌谱,对各类临床⾼度耐药⾰兰阴性菌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MDR、XDR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产碳青霉烯酶的肠杆菌科细菌等对多黏菌素类的耐药率低,但存在异质性耐药现象,可影响体内疗效。本类药物与碳青霉烯类、利福平、替加环素或舒巴坦等联合对MDR、XDR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良好的协同杀菌作⽤,并可降低耐药菌产⽣。
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B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效果与fAUC0~24/MIC相关。⼩⿏肺部感染模型中雾化吸⼊多黏菌素B对铜绿假单胞菌的PK/PD指数的测定结果显⽰,针对3株铜绿假单胞菌抑菌相关的AUC0~24/MIC在上⽪细胞衬液中为1 326~1 506,在⾎浆中为3.14~4.03。
多黏菌素E:快速静脉滴注多黏菌素E 1.25~2.5 mg/kg后,再静脉缓滴相同剂量20 h或更长时间,⾎药浓度可维持在5~6 mg/L。药物不易渗透到胸腔、关节腔,也难以进⼊脑脊液。PB约为50%。多黏菌素E的PK/PD指数为fAUC0~24/MIC[19,20]。多黏菌素E在重症感染患者的
PK/PD显⽰,给予负荷剂量有助于该药在体内快速达到稳态浓度。
五
不同抗真菌药物的PK/PD特点
抗真菌药可分为4⼤类:多烯类、吡咯类、棘⽩菌素类和氟胞嘧啶类。临床常⽤的抗真菌药物按照PK/PD特点分为3类,即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时间依赖性并有较长PAFE。各类抗真菌药物的PK特征及PK/PD指数见表6。
1.多烯类抗真菌药物:
两性霉素B为浓度依赖性并具有较长PAFE的药物,免疫抑制⼩⿏感染模型中,两性霉素B的PAE长达20 h。尽管其毒性⼤,但在危重真菌感染时仍是最重要的选择,在抗真菌指南中常被推荐作为⼀线药物使⽤,其主要PK/PD指数为Cmax/MIC。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临床推荐剂量是两性霉素B的5倍左右,其相应的Cmax/MIC靶值也是两性霉素B的4~6倍[21]。因两性霉素B有严重的静脉输液反应,虽然是浓度依赖物,也应严格按照说明书,先⽤灭菌注射⽤⽔稀释成5 mg/ml,再⽤5%葡萄糖注射液进⼀步稀释⾄10 mg/100 ml, pH值应>4.2,慢速滴注,具体滴注速度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药效具体调节。
2.吡咯类抗真菌药:
吡咯类⼜可分为咪唑类和三唑类。咪唑类以酮康唑、咪康唑、克霉唑等为代表。三唑类有氟康唑、伊曲康唑、伏⽴康唑、泊沙康唑及新上市的艾沙康唑。
吡咯类抗真菌药主要通过抑制细胞⾊素P450酶介导的14α-甾醇去甲基化,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固醇⽣物合成,从⽽破坏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达到抑制真菌⽣长的⽬的,但对⼈体细胞膜胆固醇合成⽆影响。吡咯类属于时间依赖性且PAFE较长的药物,fAUC0~24/MIC是其主要的PK/PD指数。念珠菌感染动物模型中,不论是敏感或耐药的⽩⾊念珠菌、热带假丝酵母菌或克柔念珠菌,三唑类抗真菌药的fAUC0~24/MIC为25~50时,可达到50%的最⼤杀菌效果。曲霉感染动物模型中,泊沙康唑、伏⽴康唑及艾莎康唑的药效较好,fAUC0~24/MIC靶值更低,达到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或抑菌效果所需的fAUC0~24/MIC仅为1.7~11,且敏感菌和耐药菌的靶值相近。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模型中,氟康唑达到最⼤杀菌效果所需的AUC0~24/MIC为389。
氟康唑⼝服吸收完全(⽣物利⽤度>90%),故其⼝服和静脉给药剂量相同(6~12 mg/kg),均为1次/d。临床应⽤研究中,氟康唑⼝咽念珠菌感染的fAUC0~24/MIC>25时,临床治愈率为91%~100%;当fAUC0~24/MIC<25时,治愈率仅为27%~35%。其他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研究结果也证实氟康唑的fAUC0~24/MIC为25~50时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由于伏⽴康唑的代谢具有可饱和性,所以其PK呈⾮线性。伏⽴康唑念珠菌病的临床研究结果同样显
⽰,fAUC0~24/MIC=20为预测临床疗效的PK/PD靶值,当fAUC0~24/MIC>20时,临床治愈率可达72%~92%。伏⽴康唑⼝服200~300 mg或静脉给药4 mg/kg, 1次/12 h给药可达到fAUC0~24/MIC值为20的靶值。⽽对于侵袭性曲霉感染,伏⽴康唑的药效则与⾕浓度密切相关,当⾕浓度约为2 mg/L时,临床疗效最佳[23]。临床药物浓度监测可采⽤⾎药⾕浓度作为参考指标。
伊曲康唑是⼀种亲脂性三氮唑类⼴谱抗真菌药,餐后⽴即服⽤的⽣物利⽤度增⾼。伊曲康唑的⾎浆PB>99%,⽪肤和脂肪中的浓度⽐⾎浆浓度⾼19和17倍。
泊沙康唑为伊曲康唑的衍⽣物,难溶于⽔,有⼝服悬液剂和注射剂,后者需经中央静脉导管或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央静脉导管给药。其抗真菌活性优于其他三唑类药物,尤其对⽑霉有特殊的活性。⾎浆PB⾼达98%~99%。⾼脂⾷品能增加泊沙康唑的吸收。在侵袭性曲霉感染动物模型中,达到静态抑菌和1-log10CFU抑菌效果所需的fAUC0~24/MIC值分别为1.1和2.1。
艾沙康唑是⼀种三氮唑类⼴谱抗真菌药,以前药艾沙康唑硫酸酯的形式给药,该前药易溶于⽔。在侵袭性曲霉感染动物模型中[24],达到静态和1-log10 CFU/ml杀菌效果所需的fAUC0~24/MIC值分别为5和11[24]。
3.棘⽩菌素类:
棘⽩菌素类通过抑制丝状真菌和酵母细胞壁的(1,3)-β-D-葡聚糖的合成⽽杀灭真菌,因⼈体细胞⽆细胞壁,因此该类药物毒性较⼩,已成为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主要有卡泊芬净、⽶卡芬净和阿尼芬净等,该类药物⼝服不能吸收,只能静脉给药,呈线性动⼒学特征,体内⾎清PB⾼,脑脊液浓度低,体内分布容积⼩。
棘⽩菌素类对假丝酵母为杀菌剂,对曲霉为抑菌剂。该类药物为浓度依赖性且具有较长PAFE效应的药物,其主要PK/PD指数为游离药物峰浓度(fCmax)/MIC或fAUC0~24/MIC[25]。在⽩⾊念珠菌感染动物模型中,当fCmax/MIC>1或fAUC0~24/MIC为10~20时,可达到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