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全球人口患病率>10%。罗马专家委员会2016年颁布的功能性胃肠病(FGID)罗马Ⅳ标准对FD的定义、诊断标准和分型进行了更新。近几年国内FD的基础、临床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积累了许多我国的研究数据。为及时更新对FD的认识,规范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在2015年我国FD诊治共识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最新进展和我国研究证据,于2022年启动了FD诊治共识的制定。本共识意见涉及FD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和评估、药物和非药物,以及难治性FD等方面内容。
本专家共识的制定是采用国际通用的德尔菲法实施程序。先由本共识制定小组成员通过检索Medline生物医药文献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万方医学网,制定本共识意见的草案。随后邀请全国FD领域的专家对各项条目进行多轮投票直至达成共识意见。共识意见的证据级别分为高、中等、低和极低质量4个等级。高质量指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指进一步研究很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指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很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极低质量指任何疗效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陈述1:消化不良指位于中上腹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也可表现为胀气、嗳气、恶心和呕吐(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从罗马Ⅱ标准开始,消化不良的定义为起源于胃十二指肠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以餐后饱胀、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为主要症状,也可见胀气、嗳气、恶心和呕吐。Wang等通过分析罗马Ⅲ标准诊断的457例FD患者的症状谱发现,中上腹痛占74.8%,餐后饱胀占58.2%,早饱占33.3%,中上腹烧灼感占25.8%。高晓阳等研究158例FD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现,中上腹痛占75.3%,中上腹烧灼感占10.8%,早饱占7.6%,餐后饱胀占20.9%。Xiao等对186例FD患者最主要症状的调查发现,36.6%的患者表现为中上腹痛,25.3%的患者表现为中上腹烧灼感,29.0%的患者表现为餐后饱胀,9.1%的患者表现为早饱。
陈述2:FD指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解释的消化不良。大多数无警报征象的消化不良为FD(证据级别:高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罗马Ⅲ、Ⅳ标准中,病程≥6个月的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解释的消化不良可诊断为FD,无警报征象的消化不良多数为FD。武汉地区的横断面研究发现,无警报征象的未
专家推荐书经检查的消化不良患者中78.5%为FD。一项纳入3004~3965例消化不良患者的Meta分析表明,即使存在警报征象,约80%的消化不良患者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也无明显异常。上海地区的横断面研究发现,无警报征象的消化不良中69%为FD。
陈述3:FD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FD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负担较大(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虽然FD是非致命性疾病,但是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曹佳懿等包含114例FD患者和100名健康对照者的研究发现,FD患者健康调查量表36(SF-36)中8项维度的得分均低于健康对照者,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总体健康6项维度的得分均随消化不良症状加重而下降。
研究发现,症状重叠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主要包括FD不同亚型、FD与其他FGID症状的重叠。孙艳芳等比较了728例单纯FD患者与182例FD重叠肠易激综合征(IBS)症状患者的SF-36评分,发现FD重叠IBS症状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精神健康维度得分均低于单纯FD患者。与单纯上腹痛综合征(EPS)或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的患者相比,EPS重叠PDS的患者表现出更严重的躯体化症状和更低的生活质量。
此外,FD患者因症状导致缺勤、生产效率降低和占用大量医疗资源,给社会也造成较大影响。国外一项基于6300例FD患者的横断面调查发现,FD患者的健康损害和医疗保健使用率明显增高,包括寻求医疗保健、咨询胃肠道相关问题和药物使用等。美国一项纳入1669例FD患者和274206名健康对照者的回顾性研究提示,患有FD的员工年平均医疗处方药费用高于健康对照者,由于病假或长期残疾导致缺勤天数增加,患有FD的员工赔偿、缺勤等产生的间接费用亦高于健康对照者,年总医疗费用与非医疗相关费用较健康对照组高约1倍。
陈述4:多种因素参与FD的发病过程,肠-脑互动异常是主要的发病机制(证据级别:低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目前认为,FD的各种病理生理机制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专家们认为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与FD的不同症状相关,但是各种病理生理机制与特定症状之间的具体关系尚不明确。多种因素引起的肠-脑互动异常是FD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FD作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典型疾病,中枢调控异常参与过度活跃的内脏感觉、胃肠动力紊乱等。有研究发现FD患者的额叶皮质、体感皮质、岛叶、前扣带皮质、丘脑、海马和杏仁核等脑区均可发生活动变化,这些活动变化与消化不良症状、焦虑和抑郁相关,提示
FD患者易出现与感觉和疼痛调节、情绪和稳态处理等相关的大脑区域功能紊乱。澳大利亚一项纳入1 900例随机人(包括FD、其他FGID和健康志愿者等)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基线时焦虑和抑郁程度较重的非FD患者在随访1年后FD的患病率增高,基线时焦虑和抑郁程度较轻的FD患者随访1年后其焦虑和抑郁程度明显加重,提示肠-脑互动异常在F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另一项随访12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现象。
肠-脑互动异常会对胃十二指肠动力、内脏感觉功能等正常的胃肠道生理产生影响。一项纳入866例FD患者和397名健康对照者的Meta分析显示,约40%的FD患者存在明显的胃排空延迟,固体食物的胃排空速度比健康对照者慢。Tack等和Piessevaux等等研究发现,40%~50%的FD患者存在胃容受性舒张功能受限。在内脏机械感觉方面,相同扩张压力下,FD患者腹胀、早饱等消化不良症状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比健康对照者高;在内脏化学刺激反应方面,通过胃管向FD患者胃内滴注盐酸后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者的比例高于健康对照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FD患者在接受高脂肪饮食刺激后,恶心、腹痛等症状更严重。
饮食和感染是FD的重要诱发因素。饮食诱发的消化不良症状在FD中十分常见,除了罗马Ⅲ标准定义的餐后饱胀和早饱外,罗马Ⅳ标准将进餐后加重的中上腹痛、恶心也纳入PDS。一
项连续性纳入167例FD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以罗马Ⅲ标准诊断的PDS重叠EPS病例中,约40%的患者实际上是进餐相关的症状,按照罗马Ⅳ标准应被纳入单纯PDS。此外,感染也是引起FD的重要诱发因素。一篇纳入6项研究的meta分析比较了感染性胃肠炎患者与未感染胃肠炎志愿者的FD患病率,结果显示感染性胃肠炎患者的FD患病率达9.6%,是未感染胃肠炎志愿者的2.5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