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读本》绪论
                             
主题一:心理健康概说  P2
1、(论述)怎样理解心理健康及标准P3
心理健康定义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的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促进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进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的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标准:①常态分布的标准②社会规范的标准③生活适应的标准④心理成熟的标准
第一,以什么标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第二,由于地域不同,社会评价标准不同,所以心理健康并无一个普遍模式。
第三,对于不同人,心理健康可能是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
第四,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中,其反应心理健康的特点也可能是不同的。
第五,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同时也是一种动态向上的过程。
第六,心理健康有水平高低层次之分。
2、()我国学者(王登峰等人)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8条)P7-P10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人格完整和谐。
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3、(简述)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P10-P15
价值观念: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
身体健康 
神经类型: a.强、平衡、灵活型 b.强、平衡、迟缓型 c.强、不平衡型 d. 弱型
心理承受性:个体能够承受环境事件压力的大小、强弱强度。
心理适应性:个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焦虑特质 
情绪:是个体关于某种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方面的主观体验。
行为方式:A型性格的人,事业心强、期望高,奋斗目标不断增加,和心血管疾病有直接关系;B型性格的人,从容安逸、不争强好胜、知足等;C型行为,即易导致癌症疾病的行为,
表现为心情压抑、忧伤、抑郁等。
心理中介的客观性
⑽ 事件应对方式
教师心理⑾ 心理卷入程度
⑿ 我向性程度
⒀ 自我心理调节力
主题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述    P17
4、(简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P25-28
⑴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⑵预防和发展相结合原则   
⑶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⑷学生主体性原则       
⑸个别化对待原则         
⑹整体性发展原则
5、(简答)实施学校心理健康的途径P29-P30
⑴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       
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⑶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⑷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⑸个别辅导     
⑹小组辅导
教师心理健康自助篇
                                       
主题一: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P32
话题2:备受关注的教师心理健康 p36
6、(简答)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P37-P38
⑴了解、悦纳自己的教师身份;     
⑵积极稳定的工作情感;
⑶富有实效和创造性的教育行为;   
⑷健全且符合职业需要的人格特质;
⑸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           
⑹能适应和优化教育环境等。
7、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P38-40(p39小字部分6个方面)       
8、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P40-41)11条
话题3: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p46
★9、论述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P46-60
1、定义:是个体顺利实现其职业角功能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2、主要包括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适应力、控制力、自慰力、承受力、应激力、感悟力和表现力等。(7个)
⑴适应力:
①学校适应力:指教师对学校环境的适应。良好的适应力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是最主要、最积极的心理保健因素。学校适应不良教师通常有以下表现:a.一味埋怨环境,不思改变自己  b.放弃理想追求,任环境腐蚀同化。
②角转换适应力:指教师善于根据特定教育情境选择相应角,并遵循其角规范。角转换适应力强的教师,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较好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角
转换适应力差的教师,通常有以下表现:a.角单一 b.角分裂 c.角失范
⑵控制力   情绪调控力差的教师通常表现为:a.情绪化 b.过分压抑
⑶自慰力   缺乏自慰力的教师通常表现为:
①过度寻求安慰。倾诉对象:a.选择绝对信赖的人b.选择自己在他面前可以绝对放松的人c.选择那些可能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人d.切忌把自己变成祥林嫂,不要把自己的痛苦廉价贩卖给他人e.诉诸文字
②忽视心理保护——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固着、升华、置换、抵消、反向形成、认同作用)
⑷承受力
一个挫折承受能力强的教师,应该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正确的应对挫折的方式,能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并善于从挫折中学习。承受力差的教师,通常有以下表现:①理想化 ②对挫折的消极反应:a.攻击 b.退缩  c.退化 d.自我折磨  ③缺乏超越挫折的能力
⑸应激力
应激力强的教师,对应激源有着较好的心理调试和应对能力,他们对应激源有着清醒、客观的认知和评价,生理和心理唤起水平适度、注意集中、思维积极、行为有力,既能较好解决现实问题,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气息。应激力差的教师,通常表现为缺乏焦虑感或过度焦虑。
⑹感悟力
缺乏感悟力教师通常表现为:①缺乏延迟评判、善于倾听、换位思考的沟通技巧 ②缺乏教育敏感
⑺表现力
教师的表达手段有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种。非言语行为是指教师的面部表情、衣着打扮、身体姿势、与学生相处时的空间距离、与学生谈话环境的选择和设计等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交流手段。缺乏表现力的教师通常表现为:a.不露声 b.玩弄表达技巧
主题二:教师的行为和方法(论述、案例分析
话题1:提高你的育人能力p63
10、(简答)教师应具备的育人能力:P64
⑴了解学生的能力   
⑵分析学生问题成因的能力   
⑶设计教育方案的能力 
⑷实施教育方案的能力
11、(简答)影响教师育人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P68-69
⑴加强育人知识的学习
有效的教师育人知识的结构,通常具有全面性和层次性两个特点既有育人的陈述性知识,又有育人的程序性知识。
⑵在对自身育人实践的反思中成长
能有效提高教师育人能力的育人实践,具有以下特点:①长期性 ② 准备性 ③反思性
12、对案例:“一次失败的尝试教育”的反思P70-72
反思:⑴辨证地看待赏识教育法
案例中的教师太依赖于赏识教育,以为赏识学生是最好的教育方法,而忽略了教育的一个哲理:“表扬是甘露,但是过多了则成了水患。表扬需要批评的衬托,没有批评的衬托的表扬显得软弱无力;同样,批评也需要表扬的铺垫,没有表扬铺垫的批评,容易扼杀学生向上的积极性。”
⑵正确处理以人为本的做法。
话题2:两种版本的教育理论 p72
13、填空 选择两种版本的教育理论P72
⑴教育科学理论:在教育理论界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通过公开出版的专著、教材来阐述,通过公开发表的杂志、报纸来宣扬,在教师培养和培训的讲台上来
讲授。*强调对学生的爱、尊重和赞赏。
⑵教育实践理论:在教育实践中颇有市场。它较为零碎、缺乏系统,来自于一些教师对自身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在教师之间私下地交流和传授。*它强调对学生“凶一点”、“狠一点”,甚至有“三句好话不如一耳光”之说。
话题3:言教不是唠叨  P81
14、简述“同样的一句话对学生说了三遍,便是对学生人格的侵犯。”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⑴教师所讲的比必须要讲的多的原因P84:①不放心 ②自我中心 ③缺少方法
⑵教师克服唠叨习惯建议P85:
①注重移情:移情就是设身处地地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感行为。
②做情绪的主人:唠叨的根源常是教师的情绪化
③少斥责,多激励(皮革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价理论)
话题4:无条件的尊重学生 p86
15、怎么理解下面的对话?教师:“你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叫我怎么尊重你!”学生:“你们从来不尊重我,叫我如何有自尊!”  (或给一个相关案例<可参考P87案例>,分析有哪些不妥,如何做?)P86-92
⑴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社会。
⑵只有尊重孩子,才能唤起孩子的自尊。    ⑶有条件尊重不是真正的尊重。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有条件尊重学生的现象比比皆是。经常听到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对老师说:“您应当尊重我。”老师说:“我只尊重值得我尊重的人。你表现好,我自然尊重你。你表现得这么差,叫我怎么尊重你!”这便是有条件尊重。
⑷对学生的无条件尊重——教师需要尊重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
主题三:教师有效的情绪调控
话题2:理性的看待一切  p101
★16、(大题)用你学过的情绪ABC理论,谈谈你对“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中。”这句话的认识?P101-110
(一)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著名的情绪ABC理论P102-103。
在ABC理论模型中,A指诱发性事件;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C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有的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的更直接的原因。
B——信念分为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有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认为某一食物必定会发生。过分概括化是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糟糕至极是指将一件不好的事的发生看成非常可怕、非常糟糕、如临灾难。
在情绪ABC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理性情绪疗法,又称ABCDE理论,D是对非理性信念的辩论、驳斥和对抗,辩论、对抗、驳斥成功后,理性信念建立起来了,变产生了有效的效果E。
(二)教师亟待转变的教育观念有P106:
①变评价性学生观为移情性学生观 
评价性学生观,过多强调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足的一面,认为学生中调皮捣蛋的多,不听话的多、愚笨的多。
移情性学生观认为,孩子是天真、可爱的,都是可以教育成才的。
②变经验型“差生”观为科学的“差生”观 
不少教师持有经验型“差生”观。他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