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愁的名家散文_描写乡愁的散文(2)
关于乡愁的名家散文:浓浓乡情·淡淡乡愁
我的老家位于关中西府,属于宝鸡辖区的扶风县召公镇,南北东西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哪里有生我养我的的故土,有西北汉子的淳朴、厚道、善良和浓浓乡音和记忆中的童年往事,有周原遗址的宏伟遗迹和商周文化的遗俗民风,有大唐盛世法门寺晨钟暮鼓的回音缭绕。
虽远离家乡几十年,却仍然是乡音未改,习俗依旧,因为那是一方水土养育了我,哪里有祖辈的足迹,有我血脉相承的父老乡亲、亲戚朋友、儿时一起玩大的发小,还有村里父母亲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而今却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的院落和庄基地,这份浓浓乡情,淳朴的乡音永远不会让我改变。
离别家乡,是因为父亲在外工作,我们还年少,家中无劳力,无奈之下,父亲按政策解决了户口,我们有了城市户口。临走时,与村里街坊邻居告别,乡亲们依依不舍,双眼饱含热泪,握着母亲的手,千叮嘱万嘱咐送我们到村口,看到乡亲们渐渐远去的身影,当时40多岁母亲哭得
最伤心动情,毕竟这是母亲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土,这里有着母亲逝去的青春时光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有她恋恋不舍的老人和兄弟妹,母亲好长一段时间都不能适应过来,真是故土难舍呀!
记忆中的老家,过去由于娱乐活动少了又少,人们整天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复着繁琐而又辛劳的农活,整天忙碌在地里,到年底却只是分得仅有的一点口粮,生活可以说是艰辛而平淡,却总是快乐着一如既往。
对我来说,儿时最美好的记忆,就是盼着礼拜六早点放学,相好的几个玩伴一起去村头的麦场麦垛里打闹,等着去看露天电影或者跟着母亲去村西头,村西头有一个不知那个年代的石磨,母亲每次都提前把自产的辣椒用火焙干,把辣椒放在石碾子上边,蒙布的毛驴有节奏的转圈,经过一段时间的碾扎,辣椒的香味四处飘香,玩伴们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烤锅盔,撒上盐,抹上碾好的辣子酱,那味道天然醇香,对过去的我们来说,虽然吃的满身冒汗,四肢乱晃,可那就是我们解馋的最好的美味佳肴。
夏忙秋收,是老家最忙的季节,也是乡亲们最高兴和盼望的日子,忙活了大半年,该是收获,颗粒归仓的美好季节,农家小院,处处一片丰收喜悦的景象,院中房檐下,树叉上满是
堆满的包谷和红火的柿子,屋里粮仓里满满的麦子,这也是乡亲们辛苦一年的收成和结果,虽然累了,心里却全是喜悦和激动。
眼看天气转冷,冬季的脚步慢慢临近,过去似乎下雪的机会很多,一望平川,漫山遍野,白茫茫,雪皑皑,特别寒冷。乡村之间的路似乎也少的可怜,有路,也是羊肠土路。雪地中,人们仅凭借印象踏着别人走过的脚印,赶往各自记忆中的家。这一季节,对乡亲们来说,是相对最悠闲、舒适的日子,家家户户房顶冒起白烟,升起了火,烧起了热乎乎的炕,农田地里的活,天寒地冻,该好好休息,歇歇脚了。
记得小时候,这个季节,奶奶都要去姑姑家住上十天半个月的,奶奶是小脚,我就成了奶奶的拐杖,过去交通不便,十几里的地方。我和奶奶走走停停,几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姑姑所在的羊吉岭乡。在姑姑家,记忆最深的就是,村里的豆腐坊,姑姑每天早早起来舀一碗黄豆去换豆腐,领着我,去豆腐坊,刚出锅的卤水点豆腐,师傅用勺挖一碗刚出锅未成形的豆腐,就是豆花,回家放上调好的蒜汁,油泼辣子,当时,唇齿间淡淡的苦味,浓浓的老豆腐的余香,感觉那味道真是纯正呀!
关于母亲的散文冬季来临,就盼镇上赶集、过会,到了这个时期,附近周边做生意的都提前支起帐篷,占好
摊位,搭起锅灶,最让我难以忘记的就是家乡集市上的羊肉泡馍。过去虽然家里不富裕,可母亲,每逢赶集过会,都要早早起来,烙好锅盔馍,去集市上端一盆热乎乎的羊肉汤,给我们姊妹们改善生活,还得悄悄吃,生怕街坊邻居说三道四,毕竟过去生活条件还是不好,还好父亲在外工作,家里还算可以接济上,那个时候,我感觉姊妹们是最幸福的,母亲是最温馨的,现在不时还想起妈妈的味道。
到了腊月,过了腊八,乡村四野,农家小院,处处有了新年的味道。乡村四野,邻家小院,条件较好的开始挂粉条、挂面、杀猪、炸油锅,卯足了劲,来犒劳辛苦一年的家人和自己,准备着招待亲戚朋友的年货。
终于熬到年三十晚上,年味更足了,贴窗花,贴对联,贴门神,放鞭炮,给灶王爷添供品,到了该团员的时刻,不管一年来兄弟关系好坏,到该吃年夜饭的点上,弟兄们都要各自在自己家做好一盘菜,领着媳妇、子女,哪怕是简单的猪肉冻粉条,一瓶高脖西凤酒,都要去老人那里拜年、团聚、守岁。老人发完压岁钱,兄弟们都盘腿坐上热炕,围着小炕桌,说说家里的家务事,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好年景,好收成,儿孙满堂,其乐融融,一起守岁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村里村外祥和喜庆,街坊邻居相互祝福,拜年问好,预示着新的一年已经来临,人们开始要走亲串友去拜年,路上多了走亲访友的人流,妇女们头上的各头巾和手中的各种灯笼格外显眼,在白雪之中显得格外喜庆。
走完亲戚,又该忙活闹十五了,家家户门挂上了大红灯笼,院子照壁也不例外,点上里边装满菜油,放上灯芯,用胡萝卜刻成的各种蜡烛,摆上各种属相造型的馒头,四处通亮,红火喜庆。十五这天,镇上组织,乡亲自发,耍社火,踩高跷,搭台唱大戏,以各种方式洗涮一年的辛劳,辛苦劳作的一年总算结束,临近开春,田间地头,乡间小路上又多了许多忙忙碌碌,日复一日与庄家为伴的乡亲们,辛勤耕作,盼望期待的新一年又开始了。
记忆中的东西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就像旧挂历偶尔还想去翻翻,去寻一下逝去岁月的记忆和对经过往事的回忆。而家乡的记忆更是一壶陈年的老酒,醇香可口,总是有品不完的味道。家乡记忆也是一幅永远不能描述完的心灵画卷,因为那里有我血脉相承的根,有生我养我的源,更有浓浓的乡情和记忆中的淡淡乡愁。
关于乡愁的名家散文:那一抹淡淡乡愁
大寒节气,落雪缤纷。
时临佳节新春,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归心似箭,行匆匆,返乡与亲人团聚,释怀渴望了一年的祈盼。万里旅途,不辞劳苦,只为心之深处那一份永难释怀的情结,那一抹挥之不去的淡淡乡愁。
悄悄的,心底的乡思被轻轻牵起,在浮世的喧嚣里无处安放,只能依着窗儿,静饮一杯午茶,且将那份淡淡愁怀,沉浸于一盏温热的茶香里,待我一口口,慢慢浅酌……
家在依山环岛的滨海小城,那里云淡天高,雨润风调。自小在山海芳暖的怀抱里长大,有着山的性格海的情韵。爱极了这一方家乡的水土,爱极了这一隅天堑自然。
无忧的金童年,是乡愁的序幕,源起于乡下斜阳落日里的小村落,源于白墙茅屋的外婆家……
记忆里的外婆家,有着黑漆古老的院门,门前栽种着几棵高大的榆树、梧桐。浓密的树荫,投影与篱笆围墙的菜园,若鲁迅先生笔下百草园那般美丽,小时候的我贪玩,常在百草园里流连忘返。孩童的心,无忧无虑,纯如玉璞,像那馨香的菜畦,一年四季都美丽着,诗意着。
春日的绿韭、菠菜,葱莹可爱;西葫芦开出黄灿耀眼的花朵,张扬着艳之美。夏日菜园里,小黄瓜头戴金花,妆成一只细细长长的小刺猬,藏于密叶下,可爱又顽皮;井栏边那一架豆角儿青青,轻挽起细嫩蕊丝,将自己开成一朵朵粉白的小诗。秋日,淡紫愁怀的芫荽,将那一头伞状花序绽放成一片芬芳的香雾。
故园的菜畦,满是温暖清芳的回忆……
儿时的我贪玩,常在外婆的菜园里玩到天黑。园里青石下的各小虫,摇动着触须,蹒跚着步履,憨态可掬,好笑好玩,对孩童那颗好奇心有着致命的吸引。当西山如画,醉入晚霞里,当倦鸟归巢,炊烟四起时,便听到外婆隔着园边的篱笆,柔声唤我的乳名,一直记得那段泛黄褪的剪影——
一声声呼唤里,抬眼望去,外婆的背影衬在夕阳里的余晖中,那样亲切温暖。
七夕的夜晚,吃着外婆烙烤的七巧果,手腕戴着的五彩线在星空下格外耀眼。丝瓜架下,枕着外婆的膝,悄听牛郎织女的故事,那娓娓道来的叙说,是七巧果丝丝的甜香,是门前小河涓涓的流水,沁入一片荒芜未垦的心田。
那时的外婆体弱多病,一年四季,家里总飘着淡淡的药香。而她的一生,却是幸福的。外公是乡里有名的中医,治病煎药,煮饭烧菜,凡事亲力亲为,辛苦劳累,却总逃不掉外婆的数落。每当此时,外公总是微笑着,继续着手中的事情,不发一言。现在想来,外婆的多病,大抵与她的洁癖与要强的个性有关。
外公在行医的闲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