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精美散文
 
   母亲的端午节【一】
   作者:刘晓燕
   若不是有人给我送来一拎袋粽子,我还感觉不到端午节的到来与迫近,每天在忙忙碌碌的琐碎中打发着日子,竟总是忘了时间的存有。
   小儿子早上五点就趴在被窝里若无其事,气定神宁地看电视,我免不了追问一句:“还不起来,上学该迟到了?”
   “妈,又忘了今天是双休,上什么学?”
   哦,确实把每一个日子都要忘掉了。前一阵子忙栽稻子的事,这个阵子忙卖玉米卖粮的事,后一阵子该忙田园、菜园的事了,随着季节的深入,这菜园子里的杂草也草长莺飞般丰茂起来。哎!一日复一日,日日有杂事。
   “把粽子用凉水凉起来不爱坏,好吃。”送粽子的人提醒我。
   我挽留她吃饭,不肯,走了。其实我并不喜欢吃粽子,不喜欢它的粘性,总感觉吃到口里粘粘的直打团咽不下去,我一直就不喜欢吃粘性的东西,但我不喜欢吃不代表全家人都不喜欢吃。粽子代表的是一个佳节的习俗与特征,就如同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一样。谁都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与传说,连小孩都懂得,但我做小小孩的时候却不管这些,谁管它怎么来历呢?只盼望着母亲在这个天能多做些好吃的,好解解我们这些贫穷家的孩子肚子里的馋虫。
   这个天多宝贵呀,我们总是盼望着,盼望着,盼来盼去最后大都失望收场,盼来的只不过是一顿肉少菜多的饺子而已,没有我们所奢望的鸡鸭鱼肉,更甭说吃粽子了,我们连粽子长什么样儿都没见过呢,当然也不怎么向往。在我记忆中端午节对我来说,除了想吃点好吃的外,并无太大诱惑和快乐,相反端午节总给我带来丝丝沉重与恻恻纤悲。
   父亲在世的时候,每一个端午节简直就是我们这孩子的端午节,父亲不在后,每一个端午节好像又成了母亲一个人的端午节,母亲又不在后,我们这帮孩子却再也没有过过端午节了。现在想想有父有母有兄弟妹俱全的日子是多么幸福快乐啊!哪怕天天吃粗粮素菜,
哪怕天天食不果腹(有父母在,又怎能让自己的儿女食不果腹呢?),所以儒家认为这是上苍赐恩福中一项。而这上苍的赐恩我们却没享受多少年,一场大病父亲去了,原本团圆快乐的家庭坍塌了,本就清寒的生活便雪上加霜,母亲领我们兄弟妹四个孩子艰难度日,弟弟最小刚满十岁,哪有心思过端午节呢?连平常的日子都很难过啊!
   记得每年端午节这天,母亲早早起来,等我们醒来后,母亲便踩着湿漉漉的露水已从山上采回了一大捆艾蒿,一根根整齐地插在茅屋的房檐下,剩下的就阴干起来,留着不是晚上熏蚊子,就是哪家小孩病了用得着拿点去,或泡脚什么的,我们小时候都用过很管用,确实是好药材。我们看着带露的艾蒿插在房檐下在斜风中微荡,我们心里便有一种对节日的庄重与虔诚,还有一种兴奋的期待。母亲高兴的时候不知从哪儿弄来的五彩线给我们手脖脚脖都拴上,我们高兴的不得了,这个天都不敢说过度的话,都恭恭敬敬就如同过年要说拜年嗑一样不敢亵渎。
   早饭通常都是一人一个鸡蛋或咸鸭蛋,这已是的褒赏了,多半我们盼着晚饭,因为有时母亲也杀只鸡或多割些肉回来犒劳我们一顿,我们上学赶上星期天更好,赶不上一般时候不放假,那时代拿节日不当回事,我们是十分盼望放假的。往往背着书包一进院就闻到香味,
我们就猜出八九分了,一定是做好吃的了。但这样的时刻少之又少,我们进门经常见到的却是母亲的眼泪,母亲一边“砰砰”地剁菜(包饺子)一边用袖子擦试着眼角,看见我们回来急忙背过身去,当时我们不解母亲为什么会流泪,平时是看不见她流泪的,我们虽对节日充满快乐的期待,但只要见到这个幕内心总是怯怯的,沉沉的,无言的。自从父亲去世后,每一个端午节都是这样,这样的端午节一连过了三年多,不到四年,母亲突然又得了绝症,一年后,离我们而去,从此我们再也没有过过端午节。直到现在我仍想不起来父母去世后我们每一年的端午节都是怎么过的,一点都没印象了,因为没过过端午节怎会有印象啊?
   现在每当想起小时候的端午节,真是无尽的酸痛、惭愧和遗憾,惭愧的是自己的不懂事,怎么一点都不明白母亲,都不理解母亲的心事呢?遗憾的是自己未偿还一丁点儿上苍所赐的恩福,未偿还一点对父母深深地生养报答之恩,不是自己无力,是无奈啊!那时小不懂事,长大了父母却早早地没有了,让我们上哪儿去报答呢?
   如今我们兄弟妹六个,各自都早已开花结果,一枝连着一枝,我们内心谨记手足箴言,因为我们同属一棵树啊,同连一个根,顺着藤蔓枝里仍能回童年的发源地。一些邻里与亲戚非常羡慕我们六姊妹间的感情,羡慕我们姊妹亲密无间的团结与和谐,其实,外人怎
么懂得我们这些没有父母的孤单苦难的孩子,是怎样如何相互搀扶着走过来的呢?此中的经历与滋味,谁又能体会?父母给了我们家庭丰茂的兄弟妹,避免的就是旷野的孤单啊!有哥有弟,有有妹,乃人间大福份,此福于今已罕见,特别是在城里,此福加身,善予珍惜吧。
   小儿子说:妈妈,端午节不许吃鸡蛋,我不爱吃,粽子也不好吃,做点特别的吧?妈妈,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我摸摸他的头笑笑。不经意想起一首作家李瑛的诗《端阳》:……于是,我们便有了这个天/用蒼蒲的清香/包粽子的苇叶的清香和诗的清香/酿成酒/遗来者祭先人/告诉我们的子孙,不要忘记/滋润我们民族的生命的根的那副精魂/这就是为什么太阳/每年都要为我们发一次讣闻。
   这首诗是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作,我喜欢并深谙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端午节,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母亲的端午节,想起母亲那充满泪水与疼痛与思念的端午节,而每一年,太阳也要为我发一次讣闻。
   雨中端午【二】
   作者:耿志霞关于母亲的散文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又是一年端午,粽叶飘香。今年却是不同以往,昨日就已是雨露润田园了,这几日缺水的秧苗正无精打采的,旱了多日的大地正渴盼着这场即时雨的到来。这场雨让乡农们的心里比吃了粽子还要香甜。
   小雨时而稀疏时而稠密。没有风儿助阵时显得温柔而体贴,轻轻的飘下极具姿态,柔柔的,蒙蒙的,落在你的身上脸上,无声无息,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有。偶尔它也会撒个欢的顽皮一下,借着风儿的手,淋湿你的衣裳让你睁不开眼。不用去和它计较什么,它的点点滴滴都渗入了大地,为明日的浓郁添一分新意。小园里,菜苗青青草莓碧绿,叶片上轻捧着点点雨滴,像珍珠一样泛着亮光。一颗颗草莓像绿豆似的从叶片中挤出来,那份清新岂是语言能够描绘?
   花儿朵朵经过雨水的洗礼更加妖艳欲滴。粉的、红的、紫的遥相呼应,流泄一地好风光。李子树蓬蓬勃勃,叶片浓密,小果子也是四处探头到处招摇,也不怕惹了小孩子的眼,让你生不逢时的看不到秋季。
   夜里,雨还在下,而且下的毫无顾忌。听那雨声敲打在铁皮屋顶上,哗哗哗的只有一个节奏,许是嫉妒了人们梦乡的甜美,它便不愿变换音符,一任它单调的敲着小鼓。“小楼一夜听春雨”,没听出雨打芭蕉的诗情画意,吵得我一夜没睡。凌晨时分,它依旧是淋漓不止,本应属于端午时节的采艾插柳,都被它淋的没了兴致,也没了影子。不能冒着雨水去采艾折柳,索性就慵懒的躺在床上,听它滴滴答答到天明!
   因为下雨,不能去野外采风,没看到青山绿水,没看到山花野草,没看到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的绝美境界。不过这个切都是无需遗憾的,乡村的景时时变换,每一时,每一秒,每一次灵动的展示,都是一幅清新水墨画,随你品味。
   午后,雨停了,空气清新,路边的丁香树丛抖落往日的一身尘埃,用一片片新绿来润你的眼。想不到此时竟是槐树开花的旺季,一串串雪白的小花挂满树枝,一棵棵立于路旁却也别具风情。看着它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上学,学校号召支援边疆建设,要槐树籽,我们便漫山遍野的去采摘。那时候看它是一棵树,这时候看它是一道风景。
   雨后的世界,清爽而宁静。
   端午吃粽子【三】
   作者:史忠和
   又到了端午节,又到了吃粽子的时候,街上琳琅满目的粽子,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母亲不尽的思念。真想回到从前,真想再吃一口母亲亲手包的粽子,真想!
   小时候过端午节,并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那时每到过节,睡意朦胧中,妈妈就会在我们的手腕上、脚腕上系上五彩丝线,在我们的胸前挂上用棕麻和五彩线扎成的小扫帚,当时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人们对此还很神秘,不许我们随便摘下,直到长大了,才知道五彩线是为了辟邪,小扫帚是用来打扫卫生的,意为端午节也是个打扫卫生的节日。
   穿好衣服走出户外,我就会欣喜地看到倒插在房檐下的一棵棵艾蒿,每几只艾蒿中间插着一束柳条枝,柳条枝的叶端系有一个五颜六、精彩别致的小葫芦,微风下左右摇晃,惬意至极。大门的两边也同样插着艾蒿和柳条,不同的是,柳条上挂的通红的葫芦是大的,足有五十公分那么长,特别耀眼,特别鲜艳。其实,那时对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分鸡蛋、吃粽子,每到过节这天,妈妈要煮好多鸡蛋,咸的、淡的都有,然后给我们每个人分鸡蛋,平日很少吃到鸡蛋,早早地盼端午节,也是为了吃鸡蛋。母亲一般分给我们每个哥们10个鸡蛋,5个鸭蛋,3个鹅蛋。我尤其喜欢鸭蛋鹅蛋,个大,蛋黄流油,蛋清玲珑剔透,吃起来软软的,
香极了,都不舍得吞下。现在吃鸡蛋、鸭蛋、鹅蛋怎么也没有小时候的感觉了。我们分到这些宝贝后,都会各自个隐秘的地方藏起来,留着慢慢食用。在我的记忆中,妈妈要把五月初一的鸡蛋单独煮,天还没亮,母亲就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于是眼还未睁开,就吃了母亲递过来的鸡蛋。母亲说,趁着太阳出来前吃初一的鸡蛋,一年都不生病,不胃疼。即使知道太阳不会霎时就跳出来,但还是急急地吃鸡蛋,很有点庄重神秘的感觉,生怕吃晚了,肚子疼。如今年岁大了,也知道这是迷信,但直到现在仍然保留这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