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学问、做官、做人
1做人、做学问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中,做人是目标,是一种素质要求;做学问是基础,是一种知识要求。
2.同志在浙江大学看望慰问广大师生时,勉励同学们务实求学,不求虚名。他叮嘱想从政的学生们要做事不要做官
要做事不要做官,这不仅仅是对想从政的大学生的劝诫,更是对那些一门心思跑官、要官、当官,只想做官不想做事的为官者的当头棒喝。
要做事不要做官,这里说的,并不单指官位,而是指领导的官僚思想、官僚意识、官僚
作风。一些人忘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千方百计谋官位,谋到官位不做实事,而是当官做老爷,高居老百姓之上,甚至贪污腐败,祸害一方。他们所做的事,败坏了党的名誉,损害了广大人民众的利益,就是谋私利,图虚名。
3.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讲起一件发生在北大的真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看见一位老人走过来,就迎上去说:您能帮我看一下行李吗?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学子就得以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过了一个多小时,年轻人回来看见老人仍在原地看着他的行李。年轻人大为感动,深深谢过,老人就离开了。开学典礼上,当主持人一一介绍在主席台就座的校领导时,年轻人惊讶地发现:那天给自己看行李的人,竟然是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年轻人在强烈的震撼中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人格,才是最高的学府。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中国民主革命家、现代教育家。1912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字鹤卿,号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人。1917—192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自由之风;1920—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到教育部的来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非美差,因为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就很多友人劝他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的名誉搞毁了;但也有少数人劝他,说腐败总要有人去整顿。蔡元培最终听取的是少数人的建议,担任了北大校长职务。19179月,蔡元培到校主持开学典礼,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演讲辞又叫讲演稿,它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在内容上,演讲辞应视有关集会或活动的要求而定,力求中心明确,言之有物;在表达上,偏重于议论、说理,同时兼用必要的记叙、抒情,力求条理清晰,要言不烦。
第一,针对性。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它是用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打动听众、征服听众的,所以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
第二,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而不在于白岩松演讲”,它以为主,以为辅。由于演讲
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可讲为前提。
第三,鼓动性。演讲是一门艺术。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
一、读准字音
()单音字
(1)肄业(yì)          (2)提携(xié)
(3)弭谤(mǐ)                (4)造诣(yì)
(5)切磋(cuō)              (6)相勖(xù)
(7)商榷(què)              (8)泥淖(nào)
(9)会晤(wù)                (10)訾詈(lì)
(11)砥砺(dǐ  lì)
()多音字
1.因词而异
(1)           (2)
(3)            (4)
2.一言辨异
(5)这里是内陆,鲜(xiǎn)见海产品,见到这样的大蟹真是新鲜(xiān)事。
(6)这几年这里有了长(cháng)足的发展,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zhǎng)率达到了110%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用准词语
()词语辨析
1.不止 不只
填一填
  浙江义乌交警为贵宾鸣锣开道的风气不止,豪华警车的现象难除。
自主创新不只限于技术方面,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矛盾、科研成果的转化等问题均需通过机制创新解决。
辨一辨
 
不止是动词,继续不停;副词,表示超出某个数目、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
不只是连词,不但;不仅。
2.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填一填
  让软弱的人感受这个世界的温柔,让坚强的人感受这个世界的高尚,这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政府不应该忽视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在涉及公众安全问题时,政府是责无旁贷的。
辨一辨
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侧重指在责任上不可推脱。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侧重于道义。
3.刮目相见 侧目而视
填一填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参加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农林组和医药卫生组讨论时指出,如今,国人乃至世界对河南刮目相见
面对眼前这个酗酒之后发酒疯的狂妄之徒,众侧目而视,纷纷绕道。
辨一辨
 
刮目相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多用于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侧目而视,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
()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终南捷径: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2)束之高阁: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
(3)敷衍塞责: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
(4)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5)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6)旁征博引:指说话、写文章广泛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
2.辨析正误
咱俩还是开诚布公地谈一谈吧,我认为你这种敷衍塞责的态度早就应该改一改了。别人说话,
你就旁征博引,当耳旁风能行吗?
辨析:旁征博引,指说话、写文章广泛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原话是不注意倾听别人意见的意思。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上任演说。此文中他为改革当时封建思想、官僚习气浓厚的北大,有针对性地向青年学子提出三点殷切期望。蔡元培先生在演说中表现出来的人品和他对青年学子的教导,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
一、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问题。
()梳理行文脉络
()解读文本精要
1.蔡先生的开头语有何特点?
提示:开头简洁、明了。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引起关注;且娓娓道来,毫无校长之架势,和蔼可亲。
二、阅读第24段,回答下面问题。
()梳理行文脉络
()解读文本精要
2.第2段,作者为何要提专门学校
提示:通过对比专门学校大学,明确大学的性质——“研究高深学问,这也是蔡元培坚持的大学教育宗旨。
3.根据第2段,概括归纳北大的腐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求学者皆有做官发财的思想,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
4.第2段,作者为什么要提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当局的不满?
提示:通过实例来证明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
5.第3段,作者为何先提当时的社会现实?
提示:蔡元培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
6.第4段,作者讲述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用意是什么?
提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三、阅读第5段,回答下面问题。
()梳理行文脉络
()解读文本精要
7.第5段,新官上任三把火,蔡先生上任伊始,为何只计划做两件小事?
提示:这两件事虽小,却是建构一所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子最迫切的需要。作为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宏观结构把握
()整体综合解读
8.试分析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
提示: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