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第一章 声现象》自主训练题2(苏科版八年级)
一、填空题
1.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等一系列现象后,可运用          的方法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 小红同学多才多艺,不仅钢琴弹得好,小提琴拉得也很棒.当她用不同的力弹钢琴时,钢琴发出声音的        不同,她弹钢琴、拉小提琴时,你是依据        的不同来分辨琴声的.有一次她用收音机听钢琴曲时,索性拆开了收音机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她发现在放钢琴曲时收音机扬声器纸盆上的小纸团“翩翩起舞”,这就明                        ,她又猜想如果把此实验拿到月球上面去做,在月球上      (填“能”或“不能”)听到钢琴声.



3. 如图所示是两个物体振动时的波形图.这两个波形的共同特点是(只要求写出1)     
                                                                            .
声的利用
4.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里体现出的物理知识有                                                          (写出两点)
5. 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请你按下列要求各举一实例:利用声音来传播信息的有                        ;利用声音来传递能量的有                         
6.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句话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说的是                  现象.
7. 小明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如图所示.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这哨声是由管内空气 
            产生的.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填“音调”、“响度"或“音”)
8. 人耳分辨出前后两次声音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 S,如果你站在高墙边拍手,要听到拍手声被墙反射回来的回声,你与墙之间的距离至少应该是      m(空气中声速340 ms)
9. 甲、乙两人站在一堵光滑的墙壁前,两人之间相距102 m,且距离墙壁为68 m,如图所示,甲开了一后,乙先后听到两声响的时间间隔为        S(已知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10. 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15 ms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鸣笛4 S后司机听到回声,则此时汽车距高山          m远,汽车鸣笛时距高山          m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
播速度为340 ms)
11. 夜里,在海洋的同一条航线上,甲、乙两船分别以5米/秒和l0米/秒的速度相向而行.当两船相隔一定距离时,两船上的驾驶员同时拉响了汽笛,驾驶员在听到对方的汽笛声后立刻开亮自己船上的探照灯.若两船驾驶员探照灯打开的时间正好相隔02秒,则表明拉响汽笛时两船之间相距米,甲船亮灯时距离乙船        米;乙船亮灯时距离甲船      米.(已知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2. 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 ms,液体中的声速在1 kms以上,固体中的声速超过5 kms,假如在各种物质中的声速都达到了光速,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想像一个可能出现的情景:                                               
13. 编钟是我国民间传统乐器,一套编钟可多达几十件,能演奏古今乐曲,音域宽、音美.“仿真编钟”是乐乐同学的想法和做法:她在家里用7个相同的玻璃杯装上不等量的水,增减水调试后,得到了“l23……”七个不同音,那么,装水      (填“多”或“少”)的杯子类似于较      (填“大”或“小”)的编钟,它们的音调较      (填“高”或“低”)
14. 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幅的关系,小明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一定,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上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发现钢尺被压得越弯,上下振动的幅度越大,桌面被拍打得越响.根据这些实验证据他得出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收集证据时的错误之处是                                                 
15. 某处固定着一个用来测定声音响度的仪器,先后测得两个发声体传来的声音的分贝数分别为6245.由此,能否判定第一个发声体振幅一定比第二个发声体的振幅大?      (填“能”或“不能”),说明你的理由                                             
二、选择题
16. 下列实验与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的是    (  )
A. 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发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B. 美妙的歌声使人心情愉快,发动机的噪声使人心烦
C. 邮局电话亭用玻璃制成,隔音效果比较好
D.两个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外进行太空行走,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通过电话进行交谈
17.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后,传播速度将变小
B. 工人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属于声的利用
C. 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D.在医院、学校附近机动车禁鸣喇叭属于噪声的利用
18. 新年联欢会上,小王在演出前调节二胡弦的松紧程度,他是在调    (  )
A. 音调    B响度    C.     D.振幅
19. 如图所示,用细线拴住塑料尺,抓住细线的另一端转动塑料尺,塑料尺会发出声音.若加快转动速度,发出声音的音调变化情况是(    )
A. 变高    B. 变低    C. 不变    D.无法判断
20. 苗鼓是湘西民间的传统艺术,有关苗鼓表演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通过控制击鼓轻重,来变化鼓声的响度
B. 通过变化击鼓快慢,来变化鼓声的响度
C. 通过变化击鼓节奏,来变化鼓声的频率
D.通过变化击鼓姿势,来改变鼓声的频率
21. 小燕家进行了以下几项装修,你认为哪一项不能减弱噪声    (  )
A. 安装空调    B. 封闭阳台    C. 给卧室铺地毯    D.安装双层玻璃窗
22. 如果用手按在自行车车铃的金属盖上,无论你怎样用力打铃,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手按在车铃上时    (  )
A. 影响了车铃的正常振动          B.车铃就不会振动
C. 没有铃声传出                  D.车铃周围就没有传声介质
23. 如图所示,两个中学生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对该实验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
A. 用“土电话”通话,表明固体能够传声
B.用金属丝代替细棉线听到的声音更大些,这是因为金属丝振动得快
C. 听到声音就能分辨出是谁,是根据音不同
D.实验时若不张紧棉线,对方就听不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
24. 声波在室内传播时,要被墙壁、天花板、地板等物体反射,每反射一次要被物体吸收一些能量,这样,当声源停止发声后,声波在室内要经过多次反射和吸收,最后才消失.这种现象叫做混响,这段时间叫做混响时间.混响时间的长短是音乐厅、礼堂等建筑物的重要声学特性.北京“首都剧场”的混响时间是:坐满观众时为136 s,无观众时为33 s,关于混响,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声源停止发声,混响也就停止
B.音乐厅的混响时间越长越好
C. 教室里的学生越多,教室的混响时间就越长
D.教室里的学生越多,教室的混响时间越短
25. 电影院的屋顶和四周墙壁都制成凹凸不平像蜂窝煤状似的,这是为了    (  )
A. 减弱声波的反射  B. 增强声波的反射  C. 增强声音的响度    D.仅仅是为了装饰
26. 小明游览一座古寺时发现这里有一个变音钟,随着钟下燃烧的香火越旺,敲出的声音越高亢.分析原因可能是    (  )
A. 香火使钟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传声效果越来越好
B. 任何物体温度升高时,振动发出的声音音调都会变高
C. 香火使钟振动的振幅加大,使声音响度变大
D.香火使钟的温度升高,材料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钟振动频率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