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辅导案例集
  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心理辅导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工作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是开展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没有个别辅导相配合,则其教育工作是不完整的。在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探索中,教师、教育工作者积极地总结个别心理辅导的经验,本书收集整理的是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个别辅导实践中效果较好的案例,希望它们能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深入开展心理辅导的个案研究和个别辅导工作,提供较大的帮助。
交 往 篇
案例1:她能主动与同学交往
案例介绍
  刘某,女,10岁,某小学四年级学生。成绩一般,中等智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
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父亲是银行的一位领导干部,每晚一般都坐在刘某身边陪学习。对孩子学习的问题,教育方式粗暴,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刘某的父母除了对她学习要求严格外,别的方面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在班上值日生工作不会做,做别的事也做不好。
案例分析
  父亲望女成凤的愿望强烈,但往往采取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不理想,渐渐地形成自卑感,总觉得自己不如同学,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
  刘某在家从没做过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很差,值日生工作不会做,班上与她一起做值日的同学免不了说她懒,她觉得很没面子,因而更不愿与同学交往。
辅导方法
  1、利用游戏活动,创造交往的条件。上活动课时,教师主动邀请她玩游戏。同时,引导其
他同学与刘某共同完成游戏活动,活动中引导刘某主动与同学交往、合作。
  2、指导家庭教育,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刘某的父亲每天下午放学必到学校接她,教师经常利用这种机会,与他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
  3、创设良好的班级人际氛围。利用心理辅导课、活动课等时机进行体性的心理辅导,让学生知道与人交往、帮助他人,不嘲笑、鄙视能力比自己差的同学是一个好学生应具备的好品质,从而主动地在学习、劳动上帮助刘某。
  4、培养刘某交往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与同学交往的信心。刘某成绩一般,上课又不主动发言,在与同学交往中不善言辞,很是木讷,教师利用心理辅导课给她进行语言训练,通过自讲、和同学对讲,在讲中记,在记中练,在练中习技巧,扫除她与同学交往过程中的语言的障碍。
  5、利用劳技课,培养合作精神。学校有一间劳技课活动室,只有十张劳技活动操作桌,全
班55位同学,每桌坐5人,每次操作活动需要5人合作完成。每周进行一次劳动技能培训的活动,活动中刘某逐渐能主动与伙伴们配合默契,完成好同伴分配的任务。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刘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小学生心理案例2:他不再胆怯了
  案例介绍
  李某,男,11岁,某小学四(2)班学生,成绩很好,上等智商,性格内向,中等身材。在课堂一直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回答问题就脸红,胆颤心跳,担心回答不对。从小就胆小,独来独往,人际关系欠佳。集体活动很少参加。放学回家后,钻进房间,看电视、看书,再也不出门。
  案例分析
  父亲一向在外做生意,母亲在家务农,也没有时间多管,从小和母亲住在乡下生活,直到三年级才转学,跟随父亲,到我校就读。父母一天忙到晚,李某整天只能一人独自在家,缺乏父母的关心。父母没有更多的时间带他到公共场所,参加集体活动,缺少锻炼,造成了性格孤僻,胆怯的心理。于是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对同学冷淡,不理采,好象比较高傲的样子,伙伴们也不敢与他接触,所以人际关系不佳。
  辅导方法
  1、鼓励多与人交谈:做到有话就说,有事就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与老师交谈,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教师并与他制定出改变胆怯的心理计划。
  2、引导交友:教师介绍班上性格外向、活跃、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和他交朋友,让他们互相交谈,共同商讨解决胆怯的办法。
  3、写观察日记:让李某每天写一篇日记,把每天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并且读给同学或家长听,让家长在日记后面签上家长意见,增强他的胆量。
  4、参与课外活动:带他参与课外活动,并且让他担任一个角。如由一个普通的参与者到
当协助主持人,或者由协助主持人变为当主持人等,来参与组织开展活动。让他从不敢说到敢说,既增进了他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增长了智慧。
  5、引导阅读:让李某阅读课外书籍,每读一篇写下读后感,写完后,每天自己对着墙壁大声读两次,既充实了知识,也可以改变心理状态。
  6、创造课堂发言的机会:上课时教师引导他回答问题,多给他说话机会,只要他稍微有一点进步,及时给予他肯定、表现,增加他的信心。
  7、与家长联系:经常家访,与他父母交谈,及时把李某的情况反映给家长,并提出要求;尽量抽时间带孩子参加社会上各种娱乐活动,让他得到锻炼。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李某的胆怯心理现象,逐渐消失,性格方面有很大的改变,经常见他出现在集体活动的人中,并能独挡一面,组织活动,并很成功。在课堂上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在学习上也进步很快,成了每个同学的好朋友。
案例3:害怕与人交往的男孩
  案例介绍
  彭某,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成绩中等,性格内向,该生在校极少与人交往,害怕在众人前说话,有见人就回避的行为表现。
  案例分析
  父母关系紧张,从小生活在父母争吵的阴影下,养成其胆小怕事的性格,父母离异后与母亲居住,母亲不准其父亲探视儿子,更造成彭某对人际交往厌恶的心理,加之彭某小时候与奶奶在一起,受老人性格影响,与人交往较少,造成现在与人交往有严重的障碍。
  辅导方法
  1、教师主动接近他与其交谈,努力地与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到校面谈或电话联系,与家长沟通思想,让其父母双方达成共识,认识其交往障碍的严重后果,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3、现场观察和模仿,即教师陪彭某一起观看同龄人之间相处的现实情况。如,一起观看同学课余时的游戏,一起观看同学在放学后的活动,一起在操场、阅览室等公共场所观看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
  4、参与活动和模仿,即安排该生由简单到复杂地去参与各种社交实践活动。起初教师邀他一起参加同学们的活动,设法让其体会交往的喜悦。然后逐渐引导其独立与人交往。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后,彭某已能正常地与人交往和参加各种活动了。他还交上了几个特别要好的朋友,能独自与陌生人呆在一起,情绪反应正常。 
案例4:“我讨厌他们”
  案例介绍
  芮某,女,12岁,某小学六年级学生。个子矮胖,皮肤较黑,双眼先天性斜视,在校成绩一般,较喜欢语文,爱奇思异想。父亲系某空军部队干部,母亲系某商店售货员。4岁前与
母亲生活在家乡河南某市,之后母女随军到某市,就读幼儿园及小学。芮某性格内向,自尊心很强,特别敏感,与人相处显得任性、霸道、易生气,经常讽剌挖苦同学,甚至动手打与其开玩笑的男同学。人际关系不好,常与同学闹别扭,教师问其原因,说的最多的话是“我讨厌他们!”因而,独来独往,不合,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常自言自语,或与草木交谈,边抚摸边喃喃自语。
  案例分析
  芮某,系独生子女,幼时得到其母及长辈的万般宠爱,加上其先天性的斜视,使得其母因愧疚,而给予其极大的怜爱,只要芮某需要,都会无条件地去满足,久而久之,促使其任性、刁蛮、霸道、自私性格的养成,造成与人相处时斤斤计较,吃不得一点亏,否则就大发脾气,因此,难以与他人友好相处。
  爱美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女孩,随着年龄的增长,芮某日渐感受到了自己长相的缺陷,与同龄人比,自惭形秽,这样,漫漫地滋生了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主动邀别人玩。总是一个人呆呆地坐着或望着某处出神,同时,心理也逐渐变得脆弱和敏感起来,总怀疑同学们都瞧不起自己,私下里在议论自己的长相,所以,与同学之间产生了很大的距离,
当其自我感觉他人的言行是有意伤害自己时,马上以攻为守,对对方进行讽剌挖苦,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辅导方法
  1、加强个别会谈:教师常与芮某个别面谈,时间地点不限,及时全面地了解其心理状况,以及她的思想动向和心理需求,同时为了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利用日记作文,师生进行情感交流:抓住其在日记作文中表露出的积极情感,给予夸张式的书面肯定及鼓励:如“瞧!你是一位多么富有爱心的女孩啊,大胆地把你的爱化为大家可以看得见的行动吧!”“其实同学们比你想象的还要热情得多呢!只要你乐于加入他们的游戏中,他们将非常欢迎,试试看吧!”“你有着同学们难以比拟的丰富的想象力”等等,发掘其闪光点,帮其树立自信心。
  3、创造机会,展示自己:充分发挥其爱好语文、爱想爱写的优势,多次给她提供在班上当众读自己文章中精彩片断的机会,或要她介绍写作经验,帮助其在同学们面前树立全新的形象,使同学们改变了对她“刁蛮、任性、霸道、自私”的看法,缩小了与同学间心里距离。同时使其得到被他人认可后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自律意识,发扬长处,改正缺点。
  4、芮某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对芮某与同学心理上形成的敌对情绪,要及时双方进行辅导。多与芮某个别沟通,教育其宽厚待人,要看到同学们的长处,多做自我批评;在班上引导同学一分为二地评价芮某,并强化其长处,消除同学们对她的偏见;做好班队干的工作,促使班队干积极主动地邀请芮某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和各类集体活动,如“庆六·一文艺汇演”的“舞蹈”和“配乐诗朗诵”。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芮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整天笑呵呵的,与同学关系也融洽了,课间时时蹦出几句风趣幽默的话语,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如今,通过手术,芮某的斜视也得到了矫正。 
学 习 篇
案例5:他的学习态度转变了
  案例介绍
  王某,男,9岁半,小学三年级学生。父亲是工人,母亲为某副食商店售货员。王某的智力
水平属于中上等,二年级时学习成绩在班里还属于中等偏上,但进入三年级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期中测验两门主课均不及格。王某的性格比较外向,嘴很甜,人乖巧,有人缘,虽不是班里的少先队干部,但在朋友圈中说话有人听。王某一家原住在闹市区,后因住房拆迁,搬到城郊新建的开发小区。由于小区的建设不配套,国营蔬菜商店、水产品商店等一直没有建起来,因此小区内便逐渐形成了一个农贸市场。在农贸市场中,有附近的农民前来经商者,也有一些小区的居民加入到个体业余经商的队伍中。王某的父亲便是其中一员。王某的父亲主要经营时鲜蔬菜。从市区批发市场购进赶鲜的高档菜,在小区农贸市场出售。遵父母之命,王某近半年来下午放学后也常帮助爸爸卖菜。如果儿子表现好,生意做得也称心,父亲就给儿子以奖赏,或给买点好吃的东西,或给点零花钱。久而久之,王某对帮助爸爸摆摊卖菜产生了兴趣,而对学习的兴趣则越来越下降。王某的母亲对孩子也十分放纵,她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晚上吃过晚饭后,为图家中清静,经常催着孩子出去同学玩,10点钟以前不要孩子进家门。鉴于以上一些原因,王某的厌学情绪愈益增长,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他甚至对同学说:“学习什么,真没劲,还不如跟我爸爸跑跑腿,要吃有吃,要钱给钱,那多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