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
文天祥的爱国
陆游爱国诗三首》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
指导思想
和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理解并诵读陆游三首爱国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教育部审定(2016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补充诗歌,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陆游的爱国情怀,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学习本首诗的同时补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7-9)年级”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实施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依据以上指导思想将教学内容确定为理解、诵读三首爱国诗篇。
教学背景
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这三首诗,都写于作者生活的晚期,已经退居到绍兴的乡下。从形式上说都是七言绝句,非常的短小,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没有理解的障碍。这三首诗的构思和感情生发方式都非常接近,表达的都是强烈的爱国情怀, 通过诵读这三首诗,学生的爱国情感能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感染。
2.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内容比较浅显的古诗,大多数学生曾经背诵过《示儿》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升入中学后已经学习了两个单元的内容,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停连、节奏、语气等方法,能写简单的诵读脚本。
3.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说明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入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并以诵读诗歌、鉴赏诗歌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诵读诗歌能力,体会陆游爱国情怀。
4.学前教学状况、问题、对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教育部审定(2016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补充诗歌,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陆游的爱国情怀,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学习本首诗的同时补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升入中学后已经学习了两个单元的内容,初步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停连、节奏、语气等方法,但仍需进一步巩固。想通过本课的学习达到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陆游及其诗歌所体现的爱国情怀的理解。要想达到读好诗歌的目的,就要先读懂诗人,为此,在上一课时,师生共同介绍了陆游的生平及故事,学生写了这三首诗的诵读脚本。
教学目标
1.讨论诵读脚本,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人情感,归纳欣赏诗歌的方法。
3.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人情感,归纳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陆游的生平,给他的三首爱国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写了诵读脚本。这节课我们要举行一场小的诵读比赛,三大组同学从这三首诗中各选一首进行创意朗诵。要想把诗歌诵读好,首先要根据诗的内容情感确定朗读的重音、停连、节奏情感等内容,接下来就先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三首诗的诵读脚本。
明确任务, 激发兴趣。
二、活动一:讨论诵读脚本,根据脚本自由朗诵。
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请一名同学展示自己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诵读脚本,对脚本进行解说,根据脚本朗诵。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名学生展示所写诵读脚本并解说,根据脚本朗诵。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疑难处点拨:
(预设:学生可能对“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理解得不深入,此处可以出示南宋时期地图,将陆游所在地“山阴”和“黄河”“华山”以及被金兵占有的“中原地图”标注出来,辅助学生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陆游在自己的家乡,劈头想的是沦陷区的黄河泰山,想的是在沦陷区里生活的大宋王朝原有的子民,他们整日以泪洗面,在沦陷区内惶惶不可终日,强烈的盼望南宋的军队能够打到北方收复失地。他的创作地点是山阴,可是他想到的是北方的失地,作者是一个跟现实政治无关的,跟王师北定中原无关的普通老百姓,可是他心中还是揣着北方的遗民,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期盼的,大宋王朝的军队怎么能收复失地,忧民忧国之情不言而喻,同时也对统治者的苟且偷生作了批判。)
学生看地图,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利用地图,突破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情怀。
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分析我们应该得出这样一条经验:要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
了解了写作背景,我们再来对自己写的诵读脚本进行修改,然后朗读,读出作者复杂的情感。
根据老师的点拨修改诵读脚本,有感情朗读,
总结方法,提升思维。
请学生自主朗读。
全班齐读。
几名学生依次诵读。
全班齐读。
培养诵读能力。
教师适时点评:从朗读基调、重音、停连等方面点评,以鼓励为主
激发兴趣。
2.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8岁的陆游,在山阴日夜期盼着“王师北定”,终于病倒在床,病榻之上,他写下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现在请同学根据自己写的脚本来朗诵这首诗,然后说说在哪些地方自己朗诵得不太好。
学生根据脚本朗诵,并提出疑难。
自读质疑。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教师适时进行解疑:
预设:“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此处可能是学生理解困难之处。可引导学生拿自己在“风吹雨”的情境中所想与陆游所想进行对比来理解陆游的爱国情怀。
设置情景,解决疑难。
小结:欣赏诗歌除了关注写作背景,还要关注所写景物对诗人的内心影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使诗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展现。
德育渗透。
诵读:三四句要读得激昂。
学生朗读。
全班齐读。
培养诵读能力。
3.《示儿》
请同学们利用以上方法小组学习,深入理解《示儿》,对诵读脚本进行修改然后组内朗诵,推选一名朗诵最好的进行展示。
学生按老师要求进行小组活动。
学生展示。
实践、练习。
教师评价。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陆游爱国情怀:通过以上学习,你对陆游有哪些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发言。
德育渗透:感受陆游爱国情怀。
三、活动二:诵读比赛。
教师小结并布置诵读比赛:陆游的爱国情感是贯穿他一生的。无论是他“初入仕途”“北伐献策”以及“蜀中生涯”时期,乃至临终,在他的心里收复失地、祖国统一最为重要,生前如此,死后如此,甚至要求子孙后代也要如此,国家至上!因此,人们提到古代爱国诗人想到的第一个会便是陆游。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行一次陆游爱国诗篇诵读竞赛,每组一首,创意朗读,读出爱国之情。 
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学生小组准备:分工、诵读。
小组依次诵读。
学生评价,根据每组朗诵特点给予奖励称号。
落实任务。 
培养诵读能力、合作创新能力,激发爱国情怀。
四、教师评价,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陆游继承了我国爱国主义的传统,爱国主题贯穿了陆游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到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的精华和灵魂,他的爱国诗将永远在诗坛上大放异彩。“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期,内容不同:
爱国是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爱国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爱国是红军战士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爱国是我们当代青年的“                    ”。
请同学续写诗歌。
学生倾听。
德育渗透:联系现实,写自己应如何爱国。
板书设计
陆游爱国诗三首
理解诗歌:
1. 关注写作背景;   
2. 关注所写景物对诗人内心影响。
目标检测设计
1.诗歌默写。
①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迈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
《示儿》中,临终前,诗人的遗憾是“______________诗人的遗恨是“______________诗人的遗愿是“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设计意图:理解诗歌内容,积累古诗词名句
参考答案: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勿忘告乃翁
2.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他的诗主要抒写一腔爱国激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
B.《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命运芨芨可危。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重在写“迎凉有感”,在入题前却极言山高水长,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手法,在诗歌表现手法上称做烘托,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中常用这种表现手法。
D.《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与《示儿》的主题基本相同,都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对王师的期盼,同时也暗含对统治者的不满。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常见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C
要求:命题要紧密联系本课时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可参考教师用书“练习说明”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