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集杜诗》对《宋史》的补阙
作者:焦斌 崔思朋
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06
        [ ]人们通常认为,诗史产生于历史转折、民族危亡之际,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情况,并真实反映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心理状态及诗人自传履历等。诗史观念由晚唐诗人孟棨提出,但诗史说的充分发展是在宋代。宋末元初,一批爱国诗人具有自觉的诗史意识和主张,写出了大量的诗史作品,文天祥的《集杜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杜诗》包含丰富的史料,除了记录南宋灭亡经过及作者的抗元经历,还介绍了抗元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及文山宗族成员,可谓一部人物列传史。文章将《集杜诗》中对各类人物的记载与《宋史》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挖掘其补充与丰富《宋史》之处,探究其史学价值。
        [关键词]文天祥;《集杜诗》;宋史;史料价值
        [中图分类号]K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6-0135-04
        宋代重视史学的发展,文人史学意识强烈,正史与杂录交相辉映,其诗史的创作一般以实
录为主,重在以诗歌形式记录时事。亡国易主之际,被灭亡的朝代如流星般陨落出历史舞台,新朝的正史记载由于时间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时不能将前朝的史实和臣子事迹全部记录下来,故而会出现正史的缺漏。而诗史这一文学创作形式便逢迎时代,以诗存史,补正史遗缺,既能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又能委婉地记载时事,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真实史料。文天祥的《集杜诗》便在这样的时代热潮中应运而生。
        一、 文天祥与其《集杜诗》
        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及诗人。据《宋史》记载,文天祥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1]P12533),可谓仪表堂堂。其一生便是少年立志、宦海沉浮、起兵抗元、狱中斗争的真实写照。《集杜诗》即是文天祥被俘燕京,身陷缧绁所创。
        《集杜诗》是其晚年的佳作,创作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正如他在该诗自序中所言余坐幽燕狱中无所为,诵杜诗,稍习诸所感兴,因其五言,集为绝句。久之,得二百首,凡吾意所预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2]P397)。文天祥的两百首集杜诗均为五言二韵,每句之下都会标注出处,其中还辅以105首诗序,诗序中的内容是最直接的南宋末年史
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集杜诗》云:每篇之首,悉有标目次第,而题下叙次时事,于国家沦丧之由,先平阅历之境,及忠臣义士之周旋患难者,——详志其实。颠末粲然,不愧诗史之目。[3]P1408
        二、《集杜诗》的史料价值
        文天祥在《集杜诗》开篇序言中曾说是非有意于为诗者也。后之良史,尚庶几有考焉。如其所言,他在狱中创作的这部诗集强调史笔,以诗存史,记载了不少历史人物和事件,补充丰富了正史记载的不足。本文将探析该诗集种对历史人物的详细记载,较之《宋史》,补阙正史。
        《集杜诗》对宋庭重臣的描摹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外,其十七首悼亡亲人的诗作,保存了文山家族成员生死存亡的第一手资料。文天祥将那个时代的人物搜罗备至,据笔者统计,《集杜诗》共为50位人物作诗,可谓一部人物列传史,为后世史学家留下一笔宝贵的史学财富。
        文天祥的爱国诗(一)《陈宜中第四十》至《陆枢密秀夫第五十二》——南宋末年重臣猛将
        这十三首诗分别记述了陈宜中、张世杰、苏刘义、鲁渊子、江万里、赵倅昂、王安节、李芾、李庭芝、姜才、张珏、陆秀夫等南宋十二位重臣猛将的抗元经历及其最终归宿。这些重臣猛将为了南宋朝廷的重建英勇奋战,历尽艰辛,展现了在血雨腥风时代的英雄豪气。文天祥在诗前序言中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官爵等主要信息,并在诗中发表了对上述人物的看法,褒贬中肯,评价相对较全面。
        1·《宋史》未记录苏刘义、鲁渊子、赵倅昂等三位人物的生平事迹及经历,《集杜诗》正弥补了这一缺憾。
        《苏刘义第四十三》序曰:苏,京湖老将。虽出吕氏,乃心专在王室。永嘉推戴,实建大功。后世杰用事,志郁郁不得展。其人刚躁不可近,然能服义,终始不失大节。崖山与其子俱得脱,亦不知所终。”[4]P406)苏刘义虽出自吕氏曾是吕文德的部下(吕氏家族成员在吕文德逝世后集体降元),却忠于王室,曾为南宋重建立过大功。文天祥在诗序中大体记载了苏刘义的性情及其抗元经历,并在诗中对其服义的精神大加赞赏。
        《鲁渊子第四十四》序曰:鲁渊子,元贬雷州。御舟南巡,复与政事。崖山之败,曾欲赴水,为苏父子所留,同得脱。其家境没虏。后还五羊,有人见其子雷郎者焉,哀哉。”[5]P406-407)据作者诗序介绍,鲁渊子曾被贬至雷州,南宋重建后再次参与行朝政事。崖山大败后,鲁渊子想要自溺,被苏刘义父子阻止,后与其一起脱逃,他的家人却陷落在元军手中。
        《赵倅昂发第四十六》序曰:虏至池州,倅昂发蜀人。夫妇自经死。”[6]P407)池州被攻破后,赵倅昂夫妇自缢献身。其诗曰:风雷飒万里,大江动我前。青衿一憔悴,名与日月悬。四句分别出自杜甫的《大雨》、《水会渡》、《衡州县学》、《陈拾遗故宅》,前两句借杜甫诗句说明了赵倅昂所处的大敌当前的境遇,后两句则赞赏了赵倅昂拒不屈服的高尚气节。
        2·较之《宋史》,《集杜诗》所载部分人物的具体经历更为详细。
        《宋史·列传第二百九·忠义五》中为王安节立传,内容与文天祥《集杜诗·将军王安节第四十七》序言所记皆同。文诗对其被俘后不屈的气节着墨颇多,其诗序中曰:虏谓过江以来,武人忠义者,惟王安节一人。”[7]P407)元军赞赏王安节的忠义精神,称其是元军过
江以来所见的武人中唯一一位忠义之士,此为《宋史》所未载。
        《李安抚芾第四十八》诗序中记载:己亥,留梦炎为潭帅。梦炎归相,始起先生为代。”[8]P407)交代了李芾为潭帅的事由。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中为李庭芝立传,记述了其生平主要事迹,内容较详细,但对其性情及为相的时间等记述不及《集杜诗》。文天祥在《扬州第二十六》和《李制置庭芝第四十九》的诗序中曾曰:李庭芝在扬州十余年,畏怯无远谋,惟闭门自守,无救于国。及景炎登极,以为首相。”[9]P402
        (二)《怀旧第一百五》至《家枢密铉翁第一百三十八》——故旧部下等忠义之士
        《集杜诗》第一百五至一百三十八是连贯的人物诗,是文天祥为其故人师友共二十九余人(包括金应、张云、刘钦、吕武、巩信、张汴、缪朝宗、谢杞、许由、李幼节、吴文焕、林栋、赵时赏、刘沐、孙桌、彭震龙、萧寿夫、萧明哲、陈子敬、陈龙复、邹凤、刘子俊、萧资、杜浒、徐榛、林琦、曾凤、邓光荐、家铉翁等)所做的记录,每首诗的诗序中对人物的官职、籍贯、字号、性格特征及抗元经历等均做了详细的介绍,可谓这些人物的生平小传。
《集杜诗·怀旧第一百八》诗曰:故人入我梦,相视涕阑干。四海一涂炭,焉用身独完。”[10]P421)表达了对故人师友的想念并赞赏了这些人国亡不二主的精神。
        1·较之《宋史》,文诗补充了《宋史》中的人物轶文。张云与陈龙复本记载于《宋史》中,但后世留存中已失轶缺文,文诗对其生平经历做了大致介绍,补充了《宋史》。
        《集杜诗·张云第一百一十一》诗序云:路钤张云,元吉州敢勇将官。随阃勤王。余既陷虏,张云引兵自婺建剑汀归里,虏已掳吉城,云不胜愤。七月,引所部袭虏于南柶门,击杀甚众。本为散退之计,会天明战渴,赴江饮水,寻被冲溺死。使能少忍,当为吾所用。哀哉。”[11]P422)张云为路钤官,元军掳掠了吉城后,张云率领其部下在南柶门袭击元军,杀了很多敌军,本应谋退兵之计,然而张云恋战,与敌军战至天明。张云战渴赶赴江边饮水,结果溺死于水中。《陈少卿第一百二十六》序曰:带行太府少卿、福建提刑、督府参议官陈龙复,泉州老儒,号清陂先生,丙辰登科。沈厚朴茂,有前辈风流。平生所历州县,皆以清俭著名。余开府南剑,辟入幕,老成重一府。寻遣往漳潮计事。行府自江南再入广,先生聚兵循梅来会。后分司潮阳,应接诸路。四方豪杰,翕然回应。积粮治兵,行府由是赴潮阳。及移屯为虏所迫袭,先生遂不免。时年七十三,哀哉。”[12]P426)文诗对陈龙复的字号、性情、官职、抗元经历及其最终归宿都在该诗序中做了详细介绍。
        2·刘钦、缪朝宗、谢杞、许由、李幼节、吴文焕、林栋、曾凤、邓光荐等九人并未出现在《宋史》中,他们均是南宋危亡之际,奋战在抗元一线,在卫宋抗元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英雄人物。
        《刘钦贡元第一百一十二》诗序曰:字敬徳,吉州贡士。素有志气,好功名。上下今古,健于议论。余开府汀城,敬德来宁都,就招谕使邹凤。会虏暴至,竟死乱兵。中同时死者,鞠华叔、颜斯立、颜起严皆郡之英俊,能为时立事功者。天生人才若此,曾未施一技,速折乃尔。哀哉。”[13]P422)《宋史》未对刘钦立传,文诗则介绍了刘钦的字号,性情及生平经历。
        《缪朝宗第一百一十六》诗序曰:环衙官,知梅州缪朝宗,淮人。有意气,尝为常熟邠氏客。从余于平江。予归福安,自婺间道来相从。精练干事,孜孜奉公。军府器械,悉出其手。空坑之败,自经于山间。哀哉。”[14]P424)缪朝宗是淮人,曾是常熟邠氏的幕客,空坑之败后,其在山间自刎。
        文天祥在诗集中还运用了合传手法,《闽三士第一百一十七》与《诸幕客第一百一十八》即是如此。第一百一十七首中的闽三士包括谢杞、许由、李幼节等,作者在序言中谈及
了他们各自的身份、身世及归宿,序曰:督机秘书谢杞,督干架阁,许由督干架阁,李幼节,闽士之秀,皆登科,杞太学名士。空坑之败,不知所终。哀哉。”[15]P424)第一百一十八首的诸幕客包括吴文焕、林栋等,亦从幕客身份谈起,感慨士人之不幸遭遇,序曰:督府架阁吴文焕,督遣林栋等,皆闽士。有干实,宣劳幕府。空坑之败,被执,寻遇害。哀哉。”[16]P424
        《曾先生第一百三十六》诗序曰:秀峰曾先生凤,予师也,太学释褐,累迁监丞。会京师乱,走衡,衡寻陷。及景炎登极,衡添倅萧雷龙,首倡返正。先生自衡来剑,随行府之汀。丁丑春,以梅州添差通判将行,会行府移屯。先生挈家,避地于汀之乡落。六月,以病死。其子三贵自吉来奔丧,不能返丧。幸其一家归至瑞金。三贵复病死于道,先生妻亦卒,惟女在不知所之。先生遭值虏难,以清文粹德,一不施于世,流落以死,家乃俱丧。哀哉。”[17]P429)文天祥在此记载了其老师曾凤的生平主要事迹及其家庭成员的归宿,亦补充了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