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嘉陵江上》论文演唱技巧论文
摘要:歌曲《嘉陵江上》是作曲家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创作出来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本文仅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浅析,让大家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嘉陵江上》的演唱技巧奠定了基础。
1931年,中华民族正处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华大地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接踵而来的是日寇对我国的大举侵略,东北三省以及华北三省相继沦陷,民族危机空前的严峻。当时有很多中国同胞在饱受日寇的肆意宰杀,然而一大批不甘当亡国奴的爱国青年志士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反帝爱国运动。在这场抗日爱国运动中,知识青年拿起笔作为革命的匕首进行抗日斗争和宣传,同时也掀起了抗日革命的音乐洪流。音乐成为革命斗争的必要手段,因此成立了众多抗日救亡歌曲组织,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抗日革命歌曲。曲作者贺绿汀创作歌曲《嘉陵江上》时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当时的重庆是国民党的统治区,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流亡者纷纷从全国各地聚集到此。他们被迫离开了被日军霸占的故乡,流落到了关外,还有一部分人流落到了西南地区的嘉陵江边。没有这首歌
二、歌曲《嘉陵江上》的演唱技巧
(一)咬字与吐字的处理
“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和牛羊。”演唱这一句时,“那”字归韵到“a”上,收音的时候主要是母音“a”要做到延伸并且口形要保持不变,注意要往外放,切忌避免往回收音。只有这样“那”字才可以咬得住,咬得准。“一”字收音主要是声母的延伸“i”,发声的时候声音不能往鼻腔里面进,口型也要保持不变,如果出现鼻音就会影响歌曲的演唱效果。下面重点说“天”字,很多第一次演唱这首歌的演唱者会感觉“天”字不容易唱出来,那是因为演唱时延伸因唱的不对。
演唱歌曲《嘉陵江上》时 ,如果要想要歌曲中的每个字唱的出来而且唱的准确准,首先就要做到下面几点:1、字头必须咬清。虽然我们上面一直在说如何收尾,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要求收尾而不顾字头。演唱字头的时候不要刻意的延长字头,虽然表面上是在强调这个字,但实际上是气息被阻挡造成的。我以前也是比较注重字头,最后导致我的气息不够用,一句话没唱完就没气了。2、字尾必须收准,在上面我也一直在强调字的收尾.总结上面的内容就是要弄清楚收的音要往“a”上收,不要往其他音上收。收尾要轻巧而准确,音韵要被气息托住。我认为能够做到上面两点的话,就能够将歌曲演唱的游刃有余了。
(二)气息的运用处理
演唱《嘉陵江上》的时候要注意自己气息的运用,歌曲第一句“那一天”的“天”字就必须要控制好气息,不能因为乐句过长而吸过多的气。避免气息压强太大使一口气全都吐出来,得不到充分利用的情况。更不能因为“天”字要拖三拍子而使劲控制呼气,这样会导致气息僵硬,不能够顺其自然。不要给呼吸施加太多的压力,呼吸要做到自由、自然。由于“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这一句有三个字要求演唱三拍,所以吸气就要求饱满,否则就会坚持不下来。吸气时,要做到吸得舒服、自然,松弛而且平稳。否则吸得气过深或者过浅。一定要根据歌曲的情绪和需要来决定吸得气的多少。在演唱第一句的时候,气要吸的深而且平稳。“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要求声音要有弹性,如果吸气吸的过少就会对歌曲的演唱产生影响,使一演唱缺乏美感。
在这首歌曲呼吸的问题上,我总结为:在唱歌中呼吸,歌唱时忘掉呼吸,依靠发声来调节自身的呼吸,使用最方便、原始的呼吸方法。这样会对歌唱者的演唱有很大帮助,呼吸是建立在没有外来压力施加的基础上。
(三)情感处理
歌曲演唱中的音美感和情感表现使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基础之上,演唱者要对自身的情绪、
作品的情绪和演唱的情绪进行把握和驾驭以达到情感表现的目的。这首歌曲演唱的时候,歌曲的音调、旋律、节奏和歌词的语言特点要非常注意。如果你在演唱歌曲第一段第一句“那一天”时,“天”字是阴声,所以就要用到呐喊式的方法来完成六度大跳进入高音。再到“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中“打到了”使用了前八后十六节奏型,“失去了”使用了三连音节奏型,“田舍”两字后面使用了四分休止。演唱“打到了”和“失去了”时要用倾诉性的音调唱出悲哀中暗含着愤怒的感觉。此外,演唱此曲中还要有大量的迂回环绕、同音反复,给歌曲营造出顿挫感,来体现主人翁当时看到此情此景的悲愤和无奈的情绪。歌曲第一段第三句将此曲推向了第一个高潮,表现了主人翁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深深痛恨。歌曲第二段第二句“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弹底下回去!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中的前两个“回去”和后面第三句中“刀”都采用了持续音的伴奏方法,因此演唱时要唱出坚定和有力量的感觉。本段第二个“我必须回去”的连续八分音符,要闯出更坚定的斗争情绪。不同的 “我必须回去”须要演唱出作者所想要表达出的不同感觉和情绪。第一个“我必须回去”是悲壮的,第二个“我必须回去”是充满斗争精神的;第三个“我必须回去”是夺回失去的一切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
演唱歌曲《嘉陵江上》的时候,整体不能过于夸张,特别是歌曲的悲愤情绪是发自内心的,
而不是装出来的。演唱时切忌不能“挤眉弄眼”,其实你感觉你面部的表情符合歌曲要表现的情绪,但是观众看你演唱会感觉你很做作。很多演唱者在演唱此曲时都表现的很入境,从开始到结束都眼睛一直闭着,有些人是在陶醉,有些人是害怕看到观众而紧张导致唱不出歌曲或者发挥失常。不管哪一种,都是错的。每一位演唱者演唱的环境如何、目的是什么,都要注意这几点。同时要善于发现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把歌曲唱得更好。
三、结论
《嘉陵江上》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但它的价值却不仅仅局限于时代特征上,当时音乐的主要创作目标是为革命斗争服务,革命音乐能够经久不衰流传下去的还是少数。优秀的革命音乐事通过音乐来感染和抚慰需要它的人,歌曲《嘉陵江上》就是这样。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虽然我们远离了那个战乱的年代,或者我们从没经历过那样特殊年代的生活,但是每当我们听到活着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依旧能够唤起我们悲壮与愤怒的心情。
总之,歌曲《嘉陵江上》是作曲家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创作出来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本文仅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浅析,让大家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嘉陵江上》的演唱技巧奠定了基础。
浅谈歌曲《嘉陵江上》的演唱技巧
摘要:贺绿汀的代表作中《嘉陵江上》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用“思乡”作为创作题材的著名声乐歌曲,反应了当时广大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本文对歌曲的情感、咬字吐字以及气息运用的演唱技巧方面进行阐述,使演唱者在演唱时更好的发挥。
1931年,中华民族正处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华大地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接踵而来的是日寇对我国的大举侵略,东北三省以及华北三省相继沦陷,民族危机空前的严峻。当时有很多中国同胞在饱受日寇的肆意宰杀,然而一大批不甘当亡国奴的爱国青年志士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反帝爱国运动。在这场抗日爱国运动中,知识青年拿起笔作为革命的匕首进行抗日斗争和宣传,同时也掀起了抗日革命的音乐洪流。音乐成为革命斗争的必要手段,因此成立了众多抗日救亡歌曲组织,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抗日革命歌曲。曲作者贺绿汀创作歌曲《嘉陵江上》时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当时的重庆是国民党的统治区,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流亡者纷纷从全国各地聚集到此。他们被迫离开了被日军霸占的故乡,流落到了关外,还有一部分人流落到了西南地区的嘉陵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