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2-12-27
作者简介:金宏宇(1961-),男,湖北英山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2003年5月第25卷 第3期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na Three G orges University (Humanities &S ocial Sciences )May.2003
V ol 125 N o.3
《创业史》:修改意向和版本本性
金宏宇
(武汉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创业史》(第一部)经过多次修改,修改内容主要涉及农民阶级特性、政治路线、性和爱情描写等内
容;其贯串性的修改意向是追求文本的教育价值。其修改导致了不同的版本本性。
关键词:《创业史》; 版本; 修改意向
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69(2003)03-0035-04
  《创业史》是柳青未完成的长篇。其第一部成就
最高,版本演变最复杂,且自成一完整结构。柳青是1954年开始写作《创业史》
(第一部)的,经三易其稿,于1959年初刊《延河》杂志(4月号至11月号)。略作
修改之后,再刊于《收获》杂志1959年第6期。再修改后,于196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1973年柳青又修改过《创业史》
(第一部),1977年再改一遍,于同年1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重印,是为再版本。《创业史》(第一部)的多次修改(不包括手稿本的修改),导致了
文本释义的变化。这是新中国长篇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修改个案。本文主要通过对校其初刊本与初版本、初版本与再版本来论析其主要的修改意向。
柳青曾撰文说:“我们要努力观察得更深刻,表现得更准确,使我们的作品对人民的教育意义更大一些。”“难道我们写文章可以不考虑文章发表以后的影响吗?”[1]在《创业史》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柳青尤其重视文本的教育价值及社会影响。甚至可以说,他对文本教育价值的诉求多于对文本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的探求。1953年春,柳青定居长安县皇甫村。为了巩固互助组,他不断地启发农民,教育农民,但收效甚微。柳青的热情受挫,干脆关起门写东西了。秋天,他发现了王家斌,他高兴自己到了一个可以教育农民的好典型。第二年他开始写《创业史》。可以说《创业史》的写作,是为了用一种艺术的形式更好地去教育农民。“教育农民”是《创业史》写作的一种主要动因。
《创业史》
中也不断出现“教育农民”“改造农民”这样的概念。“”中柳青挨打受审时,问他是什么人,他回答“革命干部+革命作家”。这道出了他的双重身份。无论是作为
“革命干部”去教育农民,还是作为“革命作家”
去教育农民,都是他的职责。《创业史》的写作正体现了双重身份“干部———作家”的柳青教育农民甚至所有国民的良苦用心。
柳青在《创业史》(第一部)中所追求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为一种政治教育价值。他首先动用的正是国家想象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资源。土改之后,蛤
蟆滩的农民都分得了土地。他们开始神往一种小农理想,一种砌新屋、穿新袄、粮满囤、猪满圈的小康生活图景。郭世富、郭振山、梁三老汉等全都心怀这种梦想。但作为“干部———作家”,柳青必须以国家想
象,以一种关于社会主义美好未来的带有乌托邦①性质的国家想象去化解农民的那种小农理想。同时,作为作家,柳青必须显示民间实际状态:写农民的日常琐细和恒常心态,写他们对土地的深情、发家的渴望、原始欲和性散慢,乃至吵嘴打架的场面。但作为“干部———作家”,柳青又必须以国家意识形态:国家的政策、法规、尤其是公有制的系统观念去矫正那种民间
状态。写作《创业史》正体现了柳青用国家想象和国家意识形态去规劝、化育农民的用意。用《创业史》(第一部)“题叙”结尾的话,柳青是要写出蛤蟆滩的“矛盾和统一”。写出创社会主义大业与创个人家业、合作化的集体生活与散慢的小农生活的“矛盾”,但最终要“统一”于前者。其次,要教育农民、柳青又必须
5
3
告别旧现实主义,依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样一种具有用社会主义精神去改造和教育人民的特殊功能的叙事法规去写作。他必须以共产主义世界观为主导,恪守党性原则;必须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去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必须写理想中的新人。按照这种叙事法规,柳青必须写集体化势力战胜私有势力,落后者经过教育而觉悟转变,所有矛盾都获得浪漫解决,互助合作最终高奏凯歌。而现实中的王家斌这样的先进典型也必须经过理想化处理变成粱生宝这样的新人和榜样。这种叙事法规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性质势必使它不会以真实再现生活的原生态作为第一目标,势必会对真正的现实主义成规进行矫正和规范。使《创业史》具体写作中浪漫叙事与现实主义的“矛盾”,最终也“统一”于前者。
《创业史》(第一部)的不断修改(我们还无法去考察初刊本之前手稿本的几次修改)正是写作者试图将文本内部尚存的那些“矛盾”的东西“统一”起来的一种重要过程。这也是作者孜孜于文本教育功能的一种具体表现。也就是说《创业史》(第一部)的修改动因与它的写作动因是一致的。考察其版本变迁,我们会看到写作者是如何将不合国家想象的、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抵触的、违背浪漫叙事的许多内容渐渐地修改过来。
《创业史》(第一部)修改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农民阶级特性的问题。柳青曾借县委杨副书记之口谈到这
个问题,但初版本对初刊本的说法有所修改。从本章第一节的校读呈述中,我们会看到其中的差异。初刊本说“农民有两面性”,初版本去掉“两面性”的概念并说“不能拿我们常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来看农民问题”。仿佛“两面性”这个术语是民族资产阶级所独有的,仿佛农民用了“两面性”就沾了资产阶级气息似的。初刊本说民主革命时期“发挥了农民的革命性”,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要充分估计“农民的两面性”,初版本把这一说法也删掉了。初刊本说要求改变贫困、希望富足起来是革命性,这是先进贫农杰出人物具有的,而一般贫农有落后的一面,“甚至于和中农一样只想发家”。初版本删去这些说法,换成农民一直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但革命革到要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时,主要就是克服农民的小私有者和小生产者的一面了。两相比较,我们发现初版本在对初刊本进行修改时,有三个特点。第一,把“农民”彻底与资产阶级脱离干系而与工人阶级联盟。第二,从具体的评价转向更抽象的评价。第三,从对农民较低的评价转为较高的评价。这样一修改使写作者的观点更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也说明了走集体化道路有更好的众基础。另外,初刊本第十八章在写了郭世富从郭县买稻种回来以后有一段关于农民中的中农阶层的议论:
富裕中农啊!富裕中农啊!原来是农村最势力眼的一个阶层啊。有时候,这部分人恨他
们,那部分人可怜他们;有时候,这部分人可怜
他们,那部分人恨他们。他们拚命劳动,狠着心
俭省节约,动物一般自私,比泥鳅还滑哩。你很
难断然肯定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必须看具体
三峡大学是几本的人和具体的事情决定。
初版本第275页删去这一段,可能也是考虑到不符合当时的国家的阶级政策:依靠贫农、团结中农……
《创业史》(第一部)修改的另一个问题———路线斗争问题更与教育农民相关。理论界有学者认为“农民”有抽象农民(农民共同体)和具体农民(单个农民)之分。抽象农民与具体农民在价值取向上是对立的。如,具体农民希望一种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抽象农民看重“命令经济”;具体农民看重实惠的东西,抽象农民却反功利主义,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多年来,那些出身于农民的农民精英往往站在农民共同体的立场去教育和改造千千万万的具体农民。[2]更确切地说,土改以后,新中国的多数国家领导人都是站在抽象农民的立场上,用一种乌托邦式的国家想象去引导农民,按国家意识形态去规范农民,让他们走合作化道路的。也有少数领导人如刘少奇和当时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等比较注重具体农民的想法和利益,反对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双方为此发生过激烈的争论。这就是《创业史》(第一部)再版本修改初版本而明确涉及的刘少奇路线问题。当时论争的结果,自然是路线胜利了。中央原定用15年的时间完成合作化的过程,结果到1958年全国就全面进入人民公社,有些地方甚至只用一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的转化过程。反思当年,我们不仅通过运用经济杠杆(如给
互助组、农业社提供财力资助或物资购买优先权)、政治攻势和宣传威力等多种措施加快了合作化进程,而且过高估计了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实际上当时存在两种积极性:一是贫农们大半有互助合作的积极性,一是中农、富农们只有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柳青当时自然是站在中央的主流路线上的,他同样过高估计了蛤蟆滩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事实是当时的蛤蟆滩,加上土改后又出现的一批新中农,
63
中农以上的庄户占大多数。按初版本第153页中交代“这二十来个人散在一百多户庄稼人中间”的情况推算,贫农户的比例也就在20%左右。即使是这一部分贫农也不是个个都对互助合作感兴趣,他们往往是因为缺乏畜力而想互助合作的。这也说明土改以后,中国农村变革存在两种历史可能性。直到1979年以后“公社”解体,农村变革的另一种历史可能性才在中华大地变成现实可能。而柳青是直到1977年修改《创业史》(第一部)时依然毫不怀疑加快合作化的正确性,依然在张扬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如,再版本第61页删去初版本中“乡村里,庄稼人都不情愿搞互助组嘛”这样的真实叙述。再版本通过修改初版本更明确地把郭振山和改霞与刘少奇路线挂钩。所谓刘少奇路线,如果按再版中所写“刘少奇等人散布的所谓‘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来说,是一种“反乌托邦”(antiutopia)的“实托邦”(practopia)路线。它可能会更实际地应对中国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乡村变革,并不急于推
行互助合作化道路。柳青在再版本中批判了这种路线的错误。将郭振山和改霞修改成这种错误路线的执行者,让改霞去执行刘少奇的国家要“先工业化”的计划,而郭振山则去实现小农理想并阻止过早集体化以完成刘少奇的先工业化后“农村才能集体化”的设想。这样,再版本势必对郭振山这类的乡村干部进行更歪曲化处理而对改霞也进行了必要的除魅。再版本的这种修改,目的是警示农民,不要走到错误路线上去。
《创业史》(第一部)修改中的第三个重要问题是对性的修改。在宗法农业社会来自礼教的性禁锢与农民自身的性散漫往往并行不悖。民俗里典妻、租妻、作皮肉生意之类是公然的性贸易,暗里的性自由更司空见惯。如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初版本里就说农民在“性方面也比较的有自由。农村中三角关系及多角关系,在贫农阶级几乎是普遍的”[3](这段话也可能是考虑到影响而在国内版的《选集》中被删掉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民的性散漫已不是普遍问题了,但我们在《创业史》(第一部)的初刊本和初版本里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性散漫的痕迹。随着党和国家的教育、社会风气的好转,甚至禁止性散漫的立法(如《创业史》写姚士杰在土改以后就很害怕与李翠娥坠入非法情网,见初版本第278页),人们日渐谈“性”变,“性”渐渐成为“罪恶”。柳青也越来越不敢写乡村的性真实和性事实。《创业史》(第一部)已有的非常浅淡的性描写当然也就应该删去了。从初刊本到初版本,柳青还只是修改了素芳形象,去掉了这个“生理上的女人”和姚士杰的性关系
里心甘情愿的内容。从初版本到再版本,中经“”这样一个无“性”时期,柳青差不多让《创业史》(第
一部)净“性”了。主要涉“性”的第二十一章删去了姚士杰对素芳的较为打眼的性动作和素芳的性心理,甚至象“两性生活”“亲了一嘴”之类的词汇都差不多删干净了。第十八章删去了李翠娥如何回味姚士杰的“男性诱惑力”、如何玩弄从她身上寻“异性温暖”的粗鲁单身汉及她勾引姚士杰时脸上的性表情等内容。至于梁生宝想到爱情时略略涉及“性”的内容自然也随同那些爱情文字一同删掉。而改霞的躯体修辞中辫子过了“乳峰”之类也在删之列。最后,再版本只剩下李翠娥“柔软的臀部”和姚士杰的三妹子的“有弹性的胖”和少数“亲嘴”字眼了。再版本《创业史》(第一部)真可谓“洁”本了。柳青逐渐删净这些涉“性”文字,一方面是顾及影响和教育效果问题。另一方面是虑及文艺思想与创作方法问题。柳青曾说:“我和一个西欧的资产阶级作家谈过话。他说,他只写他看到的,不管正确不正确。”柳青认为这位作家无责任感,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接着柳青说:“我们革命作家写作时,永远不要忘记认真考虑三个问题──我看见的是什么?我看得正确吗?我写出来对人民有利没有利?”[1]这里“有利没有利”的疑问正是对作品教育效果的考虑。而“只写他看到的”则是自然主义或旧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了。柳青删削这些涉“性”内容尤其是在再版本里删净这些内容,正是要彻底告别旧现实主义。他看见了性事实,但多年以后尤其是十年“”以后,那些内容已“不正确”了,所以应该彻底删去。即便是在50年代他写作《创业史》(第一部)时,他也发现了性内容的“不正确”,我们看他就是把“性”问题主要堆在反面人物或落后人物身上的。
删了“性”自然要删相近的“爱”,告别了旧现实主义就应该奔向“新”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了。关于
“爱情”文字的删改,在出初版本时还不是太多。初版本只删改了初刊本中生宝和改霞一对恋人在第三十章里幽会时的一些细节和内心活动。历经“”以后,再版本则大删大改初版本中的爱情文字了。许多章节中都删去了对爱情问题的叙述、描写以及由此引发的议论。连“爱情”一类的词汇都删改了,如“爱情”改为“感情”、“情人”改为“人”、“谈恋爱”改为“谈亲事”等等。柳青之所以删改尤其是在再版本里删改这些内容,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说,从60年代至70年代20余年中“爱情”已是中国文坛的禁区题材。又比如说,“”中“样板”文学都是男人无老婆、女人无丈夫的模式。这些现象或多或少影响了柳
73
青,但主要原因恐怕是他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样一种本质上是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叙事方式的坚持了。尤其是为了以这种方式更好地去塑造梁生宝这个理想人物。删改爱情是为了使梁生宝更理智更无私因而也更高大更理想更能成为教育人民的榜样。让我们只看一看作者怎样在第三十章中修改生宝面对改霞时的举动和心动的一个细节:初刊本里写“他伸开强有力的臂膀”把改霞“搂”在了怀中但没亲她的“嘴”。初版本改为他在一霎时“心动了几动”,“他真想伸开强有力的臂膀”把改霞搂在怀中亲她的嘴。再版本又改为他一霎时“似乎想伸开强有力的臂膀”把改霞搂在怀中。这一改再改把生宝从“搂”了改成“心动”“真想搂”又改成“似乎想”“搂”。最后,心不动了,“亲嘴”的想法也没有了。初版本里生宝还不能完全自持,到再版本里生宝完全能够驾驭肉身的本能与情感了,生宝也从俗人变为圣人了。
当我们考察了《创业史》(第一部)版本变迁中的一些重要修改内容,我们看到:追求文本的教育价值或教育功能是贯穿其版本变迁也即版本修改的基本宗旨。在整个修改过程中,文本艺术上的修改少而内容上的改错和矫正多。从初刊本到初版本到再版本,思想内容越来越“进步”而艺术质量则未必越来越提高,甚至在下降在丧失。这不是人们引鲁迅先生的话所说的“不应该那么写”的“实物教授”,而是“不应该那么改”的绝好样板。另外,不同时期批评者的评论也可以佐证我们的判断。《创业史》(第一部)初刊和再刊的时候,郑伯奇(《〈创业史〉读后随感》)、冯牧(《初读〈创业史〉》)、李希凡(《漫谈〈创业史〉的思想和艺术》)等都一致给予它高度评价。但初版本出来以后,人们开始批评它的弱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严家炎的《关于粱生宝形象》,提出了粱生宝形象创造上“三多三不足”的观点,为此引发了一场持续4年(1960一1964)之久的争论。80年代初,人们又批评《创业史》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批评者依据的基本是1977年以后出版的《创业史》了。总之,《创业史》(第一部)在作者过份顾及其教育功能的同时,艺术水准在不断下降。
因此要拯救这部名作,我们似乎必须回归它的初刊本。但若要择其“善本”,其初刊本又未必最佳。因为它有许多误植、章序上亦有待调整。笔者又去查《收获》上的再刊本,结果还真有“收获”。发现这个版本改掉了初刊本的许多误植并已调换了第二章和第五章的位置(如初版本一样),还有少量的词句修改。可以说再刊本保持了初刊本的本、朴素风格和人物身上的生命热力,同时又避免了初版本多处增加的议论抒情句和大量感叹句。它是《创业史》(第一部)诸版本中艺术价值相对最高的版本!
这实际上又涉及到对《创业史》这样具有众多版本的长篇小说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叙述的问题。《创业史》(第一部)各个版本具有不同的版本本性。相比较而言,其初刊本更朴素更感性,其初版本更抒情又有更多的议论,其再版本更矜持更矫情更多政治修辞。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文学批评应有精确的版本所指,切不可版本互串,不可用一个版本的阅读印象强加于另一个版本。不可用对一个版本的批评代替对另一个版本的批评。同时,文学史叙述应备众本写众本,叙述其版本变迁史或修改史,切不可以《创业史》后来的修改本来论它的文学史价值。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才可以说具有科学性。
注:
① “乌托邦”一词可以双解:一是utopia(no place),一是eu2
topia(g ood place)美好之乡。从发生学角度看,社会主义与乌托邦思
想有天然联系,社会主义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种意义来理解。构
想美好未来的社会主义带有乌托邦性质,而反国情反科学的社会
主义亦可说是乌托邦。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理论上完成了社会主义
从乌托邦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但并不意味着一种实践上的完成。
参见:陆俊1理想的界限[M]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
参考文献:
[1] 柳 青1谈谈生活和创作的态度[J]1延河,1960,(9)1
[2] 秦 晖,苏 文1田园诗与狂想曲[M]1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
1996131
[3] 选集(十卷本):第一卷[M]1东京:北望社,197212371
[责任编辑:都春屏]
(下转第77页)
83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I nternal Financial System
in E 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
DE NG Chun2hua
(Accountant College o f Zhongnan Financing and Political Law Univer sity,Wuhan430060,Hubei,China)
  Abstract: Internal financial system is an organic part in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This paper,based on dis2 cussing and analyz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accounting and financing,between accounting system and financial system,be2 tween accounting system design and internal financial system design,draws the conlusion that internal financial system plays a central part in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
K ey Words: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 accounting system; financial system; internal financial system
    (上接第38页)
Pioneering:R evision I ntention and Publishing N ature
J I N H ong-yu
(Chinese Department o f Wuhan Univer sity,Wuhan430072,Hubei,China)
Abstract: Pioneering(Part I)has been revised for a few times,the revised parts including features of the peasants class,political line,sex and love description.The revision intention is to pursue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text,as a re2 sult,the revisions have brought about different publishing natur
es.
K ey Words: Pioneering; Version; Revision intention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