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书中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知道对称轴,并能根据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学习了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通过4个例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的编排,首先注意利用学生已在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例如,探索产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先让学生复习轴对称图形和画对称轴,再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等,从而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其次,加强直观教学图形的特征。例如,图形的旋转的教学,让学生观察钟表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认识它们是怎样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第三,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不仅设计了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还设计了需要学生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的探究活动。
例如,让学生某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图案的特征,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和“剪开”,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
这一部分内容教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出准确的数学语言,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他发现的特征和性质,会用自己的语言把“折叠”“重合”这些特征概括出来就可以。初中数学中,还会进一步概括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性,能自己确定对应点,并根据对应点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4、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3、关键:
能用“折叠”“重合”这些基本特征描述出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设想: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因此教学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演示和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多数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课时计划:
轴对称 1课时
旋转  1课时
欣赏设计 1课时
设计镶嵌图案 1课时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因数与倍数,2、3、5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等内容,共3个例题,4个练习。在小学阶段,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往人们认为,它既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又是发展小学生逻辑思维的良好素材。同时,人们普遍认识,这部分内容概念集中,比较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由于以往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联系实际的素材不多,学习这部分内容,既需要学生更并记忆一些概念,又要求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一定的推理、判断。所以,学生过程显得比较枯燥。因此,这部分内容向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内容。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意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使得本单元中相关内容的编排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下面几个特点:
1、精简教学内容,突出基本概念教学。
不再以整除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与倍数,而是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乘法算式得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和经验,对整除的含义能清晰的理解,不出现整除的定义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影响。因此,教材中不再出现“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增加了直观和联系实际。
以往人们普通认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于形式化,一系列的概念引出,似乎都与现实生活无关;从概念到概念,似乎都难以直观。而小学数学的大多数教学内容的引出都注意从实际引入,注重提供直观支柱。因此,本套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注意内容的呈现、展开尽量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例如,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例题和习题都增加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和插图。这样的处理便于提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关概念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3、增加探索性和开放性。
例如,“3的倍数的特征”的得出,“做100以内的质数表”,等等,都体现了放手让学生探究,鼓励用多种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了拓展性和知识性。
内容精简之后,出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考虑,教材在相关教学内容之后,利用“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栏目,安排较多的拓展性知识作为阅读资料提供给学生。例如,介绍完全数,奇数和偶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哥德巴赫猜想等,以丰富学生的数论知识,激发探求的欲望,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探索数学持久而稳定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列举、归纳、观察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奶油干酪教学重、难点:
搞笑的网名1、重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2、难点: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3、关键:理解和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
教学思考:
人工智能就业前景1、在教学时要加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课时计划:
因数和倍数  3课时
2、5、3的倍数的特征  3课时
质数和合数  2课时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是学生系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从认识平面图形扩展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立体图形方面的最基础的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观念,为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在以往的教材中,这些部分内容的编排往往侧重于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而对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学习素材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本套教材在编
排上突出的变化是: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得到较多的有关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教材使以往知识容量大且比较抽象的这一单元,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开放的教学空间。
教学目标:
啜饮什么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cm³,1dm³,1cm³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