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篇: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
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
俞国良曾盼盼
[摘要]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是其逐步纳入心理健康视野的历程,也是其与心理健康概念形成相互依存关系的历程。心理健康视野下的生涯规划是在纵横交织的生涯发展框架中展开的,其根本任务是建构完整的人格,有效地适应社会,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生涯规划完成其根本任务、实现其终极目标的途径是活动探索和体验学习。生涯规划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其教育价值不容忽视。
[关键词]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生涯发展;个体发展
[作者简介]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十几年来,我国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急剧增加,研究者积极整合各学派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
已经在一些重要方面达成了共识——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与学校教育实践的结合也受到人们充分的关注,各类学校,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均以各种方式积极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与心理健康研究的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与此休戚相关的主题——生涯规划,其研究和实践工作在我国却尚未受到足够重视。
一、对生涯规划的理解
生涯规划概念,虽说在我国并不为人熟识,但其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这个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职业辅导领域,意指通过信息给予,帮助个人选择职业,做好就职准备,进入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职业。后来,随着个体观、发展观的转变以及心理辅导、心理的发展,研究者提出,职业辅导应从只关注个体行为的外在表现和以提供信息为主转变为注重个体的心理特质与心理过程,并主张以毕生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职业辅导,不能局限于静态的、单一时间点的职业选择,而应将职业行为置于人类发展的整体架构中加以考察。这些观点推动了“生涯”和“生涯辅导”观念的产生。生涯就纵向而言,所关注的范围从幼儿园到退休甚至死亡,也就是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就横向而言,其范围不只局限于职业选择和职业活
动,而是覆盖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涯辅导”也完全超越了职业辅导,强调从诸如生涯决策能力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人价值观的发展、个体的差异特征、对外界变迁的适应等不同角度对个体进行辅导。目前,研究者普遍认同“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尽其所能地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在考虑个人的智能、性向、价值,以及阻力和助力的前提下,做好妥善的安排,并借此调整和摆正自己在人生中的位置,以期自己能适得其所”从生涯规划该概念的演变可以看出,人们对生涯规划的理解经历了从关注人与事的简单谋划到关注人内在的心理特质和心理过程,以及人与环境互动的内在机制的过程;从关注个体单一时间段的活动到关注个体毕生发展的过程;从关注生活中的单一事件到关注生活中统合各种角的所有事件的过程。这种由表及里、由点及面、由静态到动态的研究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同时,在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过程中,逐渐与心理健康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生涯规划作为一种体现人之主动性、创造性的动态的过程,已成为实现心理健康的计划、蓝图和行动方针;而心理健康作为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是个体进行适宜的生涯规划的基础和保证。个体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在个体身上构成一种循环和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心理健康视野中的生涯规划
通过对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过程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将生涯规划纳入心理健康的视野
中加以考察和应用。本文在心理健康概念的观照下,从生涯规划与生涯发展、健康人格、自我实现以及体验学习的角度,来探讨心理健康视野下生涯规划的基本特征。
(一)生涯规划与生涯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要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而个体在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一些来自社会环境的要求或任务,比如入学问题、就业问题、婚恋问题等。这些要求或任务与个体身心特征的交互作用推动着个体的发展。美国职业心理学家舒伯基于发展心理学的这一基本理论,提出了生涯发展论。他认为,生涯就是终其一生,不同时期不同角的组合;个体生涯的发展是由生命广度(1ife_span)和生活空间(1ife_space)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过程;生涯规划就是在这个纵横交织的生涯发展框架中展开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成功地应对各阶段的发展任务;在应对过程中形成必备的身体、情感和认知特征,为下阶段更高一级的生涯规划做好准备,推动生涯的发展。
所谓生命广度,是指跨越一生的发展历程。个体从一个人生阶段过渡到另一个人生阶段,也会经历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这五个周期。换句话说,个体的一生要经历从成长到衰退这一大的周期,同时个体在不同的人生时段,尤其是面临过渡和转型的时候,也会经历从成长到衰退这一小周期。因此,一个18岁的少年和一个80岁的老年人都有可能经历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这样的过程。这说明个体生涯的发展是一个存在诸多反复的非线性过程。另外,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快、工作稳定性的降低、选择机会的增多,个体在进行生涯规划时可能经常需要经历这样的生涯小周期,以适应环境,追求成长。因此,生涯规划作为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是在适应——不适应——适应、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中不断进行内外的调整,以实现与环境动态的协调,进而追求成长与发展的过程。这一特点与心理健康观的要义是不谋而合的。
所谓生活空间,是指发展历程中各个阶段个人所扮演的各种角,诸如儿女、学生、公民、休闲者、工作者、配偶、父母和退休者等。个体在不同的生涯阶段需承担不同的社会角:成长阶段和探索阶段的主要角是儿女和学生;建立阶段和维持阶段的主要角是工作者、家长和公民;衰退阶段的主要角是家长、公民和休闲者。当然,角也会随着社会环境和个体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一个处于维持阶段的个体为了追求更高的工作成就和自我实现,可
能会中断当前的工作角,回到学校“充电”,这样学生角就会再次出现。尽管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要扮演多样化的角,但是这些角并不是彼此分离、毫无关系的。个体在生涯规划过程中会根据内在的自我概念系统,对承载着不同要求和期望的角进行协调与整合,使各个层面的生涯角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避免因角冲突和角过度负荷影响心理健康。同时,生涯规划要力图保持生涯角系统与自我概念系统的一致性。个体所接纳和追求的角往往有利于发展自己所期望的品质,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当个体认为自己所要追求的角 无法获得时,会主动地进行自我调节,以解决自我概念与环境中现有的机会之间的冲突,使两者重获和谐的关系。个体在生涯规划过程中能否成功调整自我概念与生涯角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能否有效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这是生涯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指标。
(二)生涯规划与完整人格的建构
受系统理论和混沌理论的影响,个体的心理被视为一个完整而开放的系统,而生涯就是个体在毕生发展过程中心理系统与环境中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个体毕生生涯发展过程中,个体的心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并在这个交
流过程中重组内部的心理结构,这个过程是平衡与波动、有序与无序的对立统一,是适应与障碍、成长与危机的交替。在这个过程中的关键机制是心理系统的重组。所谓系统重组,显然不是单独几个成分的改变,而是力求系统的整体优化和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均衡与协调。这种系统重组的观点在生涯规划中,表现为人们对人格的完整和均衡发展的重视,可以说,生涯规划的根本任务即建构完整的人格。因此,教育者在进行生涯规划指导时,教育目标是 使个体充分而完整地发展自身的潜能,不仅要实现个体在智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个体在生理、社会、道德、精神、伦理、创造性各方面的发展;在教育原则方面,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对健康人格的追求;在教育内容方面,个体的学习内容必须加以统整,兼顾认知与情意、人文与科技、专业与基础,个体需要了解从生命开始到成长的最后阶段;在教育方法方面,教育者必须提供学生充分探究身心潜能的机会,兼重思考与操作、观念与实践、分工与合作、欣赏与创作。心理健康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