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部环境教育课程计划及实施方案
(试行)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早在1987年,联合国就提出把20世纪的最后十年定为“环境教育10年”。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上,环境教育被列为会议议程之一。1997年联合国再度召开世界环境教育大会,并制定21世纪第一个“环境教育十年”。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后远景目标纲要》中,把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指导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战略。其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深入到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界也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与教育改革,把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建立对环境的正确价值观,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及当今素质教育研究的新课题。并把有关的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程中,要求通过各门课程的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与目标。实施本课题研究是开展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
多少年来,我国忽视了环境保护的国民教育,使大多数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分的强调经济发展,以至形成高能耗、高污染,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发展经济,江、河、湖、海、天空、大
地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要根治环境污染,除了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之外,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是关键,全民共同认识、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环保才是彻底根治环境污染的根本。在小学阶段进行环保教育对人才培养、国民素提高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意义之一:开展环保教育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专们人才。跨世纪的人才必须符合同志的“三个面向”的要求,把我们的接班人培养成具有现代意识的人,而环保意识是现代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环保教育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意义之二: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根据大、中、小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全国环境宣传行动纲要》)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是由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术素质、身心素质和健康个性所构成的。环境教育过程特别注重向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关心他人利益教育,全社会协作治理污染的协作精神教育,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教育,这些教育恰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在进行环保教育过程中还可以向学生进行环保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等。因此.环境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展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意义之三:环境教育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起着先导、基础、推进和监督作用。环境意识、环境教育是衡量一所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学校开展的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纪律的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许多内容都可以与环境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如“讲文明不随地吐痰,污染空气;讲卫生不乱丢、乱扔,不增加垃圾;讲纪律、有秩序活动不制造噪音,使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予以更为丰富的内涵。
意义之四:环境教育可以丰富少先队活动的内容,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XX年)中指出:“中小学要利用活动课教学时间,组织好环境保护活动,通过夏令营、冬令营、竞赛和征文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受到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学校少先队活动可通过多种形式,如:组织“雏鹰假日小队”。“蓝天碧水小队”、“绿卫士小队”等小队活动,开展“手拉手地球村,回收大行动”、“绿的向往”诗朗诵等大型的大队活动,使环保宣传和少先队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共同关心人类,热爱生活的观念。
环境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是否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的大问题,也关系到教育是能否培养出高素质,并具有现代意识人才的问题,开展环境宣教势在必行,进行环境教育意义深远。
一、指导思想:
手拉手地球村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教育部《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为指导,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校园、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
二、课程目标:
环境教育课程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将环境知识、技能及态度的获取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从而使环境教育的各部分内容内化于学生自身(并通过学生影响到其他普通民众),并在今后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时将所获得的各方面知识技能外化于具体的行为之中。通过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总体目标为:
(1)学习环境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工程等生态学基本概念和知识,了解灾害、能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它们分析环境问题及其包含的生态系统原理。
(2)提高环境意识。通过活动,使学生从思想上、情感上尊重环境、关心环境、热爱环境、理解环境,进而形成对环境的正确态度和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促使及周围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
式、生产方式向着有利于自然和谐的方向转变。
(3)获得处理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通过教师的指导技能。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文体参与,以及学生的实地调查、考察及亲自实践,使学生初步具备解决基本环境问题,改善和优环境的技能技巧。
(4)发展学生的其它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还可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角扮演能力、模拟决策能力等,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材料收集整理、数据处理、实验设计、论文写作的科研能力。
年级段分目标为:
小学1-3年级:亲近、欣赏和爱护自然;感知周边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与环境的联系;掌握简单的环境保护行为规范。
小学4-6年级:了解社区的环境和主要环境问题;感受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养成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习惯。
三、课程内容:
小学1-3年级: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内容标准(12课时)
四:课程实施:
(一)把环境教育课程和学科课程实施相结合。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们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和跨学科性。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纵横交错,更加开放,更加宽泛的教育体系。这将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
环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小学生而言,课堂教学具有机会多、号召力强等特点,因此,把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根据有关会议精神,在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时,可以采取渗透模式。活动时,既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更要针对各科的知识和特点,开展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1、把握渗透课程
(1)语文学科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安排学生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就某一环境问题进行演讲或辩论,编写故事,写建议书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环境教育内容
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树立环境意识,并在生活中成为保护环境的实践者和倡导者。(2)数学学科
在小学数学中,环境教育可以结合具体数学知识进行渗透。在课内可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计算、绘制图表,进行讨论、游戏等形式,在课外可以进行实验与调查,野外考察,环保宣传等。通过让学生进行计算,使学生自己发现一个惊人的现实,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教师因此再进行适当的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3)常识学科
常识学科中包含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通过常识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信念。生物和环境教学内容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开展环境教育的专题活动。其中环境考察课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典型形式。另外可以进行动、植物的养殖,环境科学实验,环保宣传,乡土地理考察等活动。
(4)思想品德
小学思想品德课可能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保护和节俭教育。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相关的规律,因此开展活动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5)音乐学科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以活动课的方式开展教学的,这为教师开展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要求教师不要局限于艺术教育,应把它作为社会教育的有机部分。一般采用如下形式:讨论、游戏、表演,同时注意营造气氛。
(6)体育学科
在体育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科学锻炼身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能力,加强学生关于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危机,社会发展受阻,运动形式减少等不良后果的认识;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在户外运动,野外郊游时采用一些合理的健身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推理法、提问法、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游戏或查阅有关资料渗透环境教育。
(7)美术学科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结合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既掌握美术方面的知识,又能学习环保方面的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物制作一些有趣的小作品:用旧饮料瓶、易拉罐、纸盒、碎布等,指导学生制作布娃娃、烟灰缸、笔筒、小汽车、火车、飞机、自行车、帆船等玩具;用旧的挂历、杂志、报纸,通过剪贴可制作风筝、装饰画、文具袋等;用碎毛线、蛋壳,涂上彩拼各式人
物、动物等。当同学们用废物制成各种各样的作品其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这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十分重要的。2、上好主题教育课。
对一些本身是进行环境教育的素材,如资源问题、粮食问题、各种环境问题、城市化问题、人口问题等,教师们通过列举数据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可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采用讨论法让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环境现状,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3、开设活动课程,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学校定期举办“人类与生态环境”知识讲座,开展“环保知识读书活动”、主题班会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如造成气候异常的“厄尔尼诺现象”、“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等讲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性、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把环境教育课程与课外活动课程实施相结合。
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通过参观、访问、考察、春游、夏令营等考察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老师要领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那里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
去劳动,去品尝……从而使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空气、水、土地、动植物等。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使他们热爱大自然,激发保护大自然的欲望,从而认识生态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恶果。同时还要举办环境知识竞赛活动、黑板报比赛、办展览、搞讲座等宣传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爱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做到几个结合:
1、与重大环境教育日(周、节)相结合
借助于爱鸟周、植树节、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土地日等与环境教育有关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之成为学校环境教育的传统。通过在植树节时组织“我和小树一起长”植绿护绿活动、在“世界环境日”开展“从小做个环保人”等活动,使学生树立较强的环境保护观念,切实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