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圆舞曲教学反思
小狗圆舞曲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感受圆舞曲流连贯、转动的旋律的特点,创作符合圆舞曲特点的旋律,并合作表演, 巩固音乐知识。
  2、说、演等多种感官的体验,自主总结出圆舞曲的旋律特点,并能在音乐活动中创作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听赏乐曲中音乐所描绘的动物形象。
  教学重点:感受圆舞曲的特点及乐曲中不同的音乐情绪。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猫的头饰、小狗的头饰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带学生听音乐,模仿各种小动物动作进入课室按坐位依次坐下。(音 乐:《小狗圆舞曲》 A 段)。
  二、
  1、导入:
  师:嘘,你们听,谁来了!(师生在学生中开始上课)
  老师有个要求,请你静静的听,如果谁猜出来千万不要说出来,等音乐完了之后告诉 大家。
  生:初听乐曲,并做抢答。
  师:原来这是一只可爱的小狗,你平时观察的小狗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2、复听乐曲:
  师:这只小狗,美这还不是一只普通的小狗,接下来我们再来听一遍,当你听到乐曲有变化的时候,想象小狗的形象是什么样子的。老师也和小朋友一起来欣赏。
  复听乐曲,老师用图谱法诱发学生想象。
  师:同学们你们在欣赏的时候,老师也和你们一起欣赏了一遍,我还画了一幅美丽的画,你看看哪幅图能表现乐曲中小狗的形象,说一说为什么。
  3、感受乐曲
  师:想一想:这只可爱又活泼的小狗伴随着乐曲的情绪变化,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老师演奏时用表情、语言提示)
  三、小结下课。(随着音乐,学生结伴律动出教室。)
小狗圆舞曲教学反思2
  带有叙述性的语言,强调感情的构造,让学生能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理解音乐要表达什么样的意境。
  总之,通过创设情境,走进音乐;游戏激趣,解决难点:审美体验,表现音乐;情感的延伸,一步步引导学生在浓厚的兴趣激励下自主学习,才能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育教学任务。
  《手拉手地球村》教学反思
  在《手拉手,地球村》教学中,由于课前存在“轻敌”思想,教学重难点不够明确,特别是没有回想一下以前上一课时出现过的问题,就贸然走上了讲台,结果出现了原本可以避免的老问题,这首歌曲由二个乐段构成,第二乐段是合唱部分,两拍和三拍的长音频频出现,其中歌词第一遍“手拉手,地球村”的旋律是由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组成的,而第二遍出现的“手拉手,地球村”的旋律是由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和附点音符组成的,但在演唱中并不象以往的歌曲学起来那么容易学唱。本来是让学生完整聆听后跟唱全曲,我觉得应该很快就能学会,可是到跟伴奏演唱时,还是有许多学生误将出现的两个“手拉手”的地方,竟唱出这样的效果。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节奏较快、旋律的流畅性强,音符基本相同,学生们也都感觉到歌曲太容易了,但往往在容易中会出现更不容易演唱的乐句。促使他们也忽略了这句歌词的演唱,而导致他们一开唱就出现了错误语句。
  在教唱过程中,我反复弹琴让他们演唱,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在我无奈的情况下,忽然想到我为什么不利用他们的耳朵来共同辨别正确与错误呢?我就针对这两句进行准确地、反复地范唱,学生通过听辨和对比说出并唱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以加深学生对正确与错误的印象),最后在完整地跟唱全曲即可大功告成。想想如果在刚开始上课时我就把此句纳入重难点来进行,就不会出现前面提到的错误问题,一旦出错再纠错这样的难度就太大而且也浪费时间,因为有些学生很难摆脱流畅性和稳定感的束缚。
  总之,在音乐课上如不出现类似的问题,也许就不会去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回我知道在有类似的情况就必须在课前预设问题和准备好做到有备无患,而“课前预设”又需要前一次的“课后反思”作参考。由此可见,“课后反思”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正因为体会到了“课后反思”的甜头,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勤于反思,精于反思,让课后反思成为我课堂教学的一个后备军。
小狗圆舞曲教学反思3
  对于小班,我可以说是不熟悉的,我不知道自己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面对他们,第一次上小班的课,心中紧张极了。
  本次活动我犹豫了很久,一遍一遍地听着《小狗圆舞曲》的音乐,却不知从何处下手。后来通过寻相关资料、请教老教师,最后就出现了大家所看到的这堂课。原本,我想让孩子坐在垫子上上课的,这样便于孩子的活动,但何老师说小班是孩子形成生活常规的重要时期,坐垫子不合适,因此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原本的游戏导入,也因考虑到孩子的能力而取消,改为开门见山,直捣主题。
  这是一堂欣赏课,我却将重心偏向了游戏上,忽略了让孩子安静地欣赏音乐的重要性(一般需安静地完整欣赏三遍),以至于虽然孩子的表现、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但对于音乐的理解以及所表达的内容的掌握就比较欠缺,与欣赏课的目标背道而驰,这是我将在以后内容定位时所要注意的。
小狗圆舞曲教学反思4
  《孙中山破陋习》这篇课文以鲜活的文字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了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故事旨在让学生学习和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刘老师的课对这一难点的把握十分到位。
  一、线索十分清晰
  刘老师从:为什么会由原来活泼开朗的女孩变得再也没有笑脸和歌声“入手,在学生充满疑问的时候,引出”缠足“,体会这一陋习的“陋”之所在。接着引出孙中山和妈妈的对话,通过朗读,让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妈妈的伤心和无奈,也了解到了孙中山的心痛和愤怒。最后回到__结果,孙中山破陋习,感受人物之伟大。刘老师整节课的教学走的是一条情感的主线,学生也很入情,也能悟情。
  二、结合课后练习中的句子比较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渗透其中。
  句子的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刘老师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如何把句子写具体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