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县衙的对联
细细品味    在平遥古城县衙的大门上,有一幅对联。  上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
  下联: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事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百载烟云归咫尺,一署风雨话沧桑。”在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县,有一座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县衙。平遥县衙始建于北魏,现存的县衙布局保存了明清两代的规制。
   
   
县衙是封建社会县级地方行政公署,县衙楹联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读来颇耐人寻味。且看衙门口两柱上的对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该联告诫百姓要邻里和睦,与人为善,不要争强好胜,不要轻易上公堂;官员要懂规矩,莫要意气用事,要审时度势,勤勉、清白、谨慎才好与民做主。
       
衙门进去是仪门,仪门平时关闭,只在县太爷出巡,恭迎上宪,喜庆节日时才开启。其联曰:“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本联道出了衙门内外情与法的区别,良民享受自由,违法必受严惩。古代把律治刻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案内三尺法”突出强调了法律的威严,国法如山,为官者要秉公执法,不能徇私枉法。
       
仪门后是大堂,是知县处理公务的主要场所,也称官阁,阁上悬有“明镜高悬”的匾额。堂上对联曰:“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此联提出了为官为民的辩证关系和荣辱观,具有很强的亲民意识,提醒不要忘记官吏多从井田来,须视民事如家事。谓民父母,要勤劳案牍,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二堂是知县的日常办公场所,一般民事案件在此审理,堂上联曰:“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有趣的是,这联中“愧”字少了一点,“民”字多了一点,意即给民多一点爱,少一点愧,实是意味深长。与宅门上的“天理国法人情”匾额一起,时刻警示知县在办公时要“爱民如子”,既要符合天理、国法,又要多体察百姓疾苦。
   
   
此外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大仙楼院联),“鱼因贪饵遭钓系,鸟为衔虫被网羁”(花厅中堂联),“事以利人皆德业,言能益世即文章”(县丞房中堂联),“不求当道称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献厅联),“??侯拟律,魏相争谏,拟争系国家天下;包公升堂,海瑞罢官,升罢念百姓黎民”(??侯庙戏台联),“治赋有常径,勿施小恩忘大体;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内宅联)等等。这
些楹联颇有修身立命、忠君报国的励志作用和公生明、廉生威的警醒作用,贯穿了以民为本天下公、为官执法须尽忠的儒家治国的传统观点。
   
“粉署高明留胜迹,中华瑰宝在平遥”,平遥历史悠久,古属冀州地,称“古陶”。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造就了古城深邃的文化内涵。县衙楹联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展示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亮点,折射出华夏文明的光辉,细细品味,给人许多启示,其精华部分,值得借鉴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