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中含巧,巧中有拙
杨振宁先生曾说,做科研应“宁拙勿巧”,有些人却认为做事应讲究“宁巧勿拙”。两者看似对立,细细品味之下并非如此——两种态度所倡导的均非一味求取巧或拙。故我认为拙中含巧,巧中有拙,二者相辅相成,方为制胜之道。
拙,是坚守本真,是经过世事变迁后仍能不忘目标的初心。拙非愚拙,更不是不动脑子、不加思索地蛮干。《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时,叫她先读一两百首摩羯,再读老杜七律一两百首,最后研读李青莲之诗,方算打下了底子。这重重前提看似枯燥繁复,其后实则是对诗道的了解与深入。实践充分证明,香菱苦心学诗后终有所得,那么,此时之“拙”亦可称得上是“巧拙”了。究其根本,此拙非彼拙,乃是有法有度之拙。而巧,正是讲究方法,是千万本手间抛出的妙手,非投机取巧,非小聪明、小把戏。香菱学诗看似笨拙的方法让其诗情大增,这何尝不是一种巧呢?
细细品味拙乃巧的基础,巧为拙的升华。六七十年代,在我国科技水平不发达的情况下,老一辈科学家们用看似“拙”的手算方法计算出核弹的各项参数,为后来的实验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科学家们一个个手握算盘的日夜,如今的中国怎会是航天强国呢?在这场拙巧之争中,正是一
个个赤心学者以拙为底,以巧为笔,为中国的未来算出了最优解。即使你以投机或取捷径的方式逼近制高点,但终究会如二分法的收敛速度一样先上升到极点再跌落谷底。不妨学一学用巧拙并举的牛顿法来代替二分法吧。在繁琐的迭代中亦有秒解极限的巧妙,在朴素的论证过程中不乏有思维的火花。所谓巧拙并举,方为制胜之道,即为此意。
现如今,若是年轻人于巧拙中单取了“投机取巧”与“愚拙”之意,自然与人生目标、光明未来渐行渐远。一味求巧,则满心小道,难成大器;一味守拙,则失落目标,再难寸进。此非为拙巧之道哉!
拙,使人有保持初心的耐力;巧,使人迸发出无限的可能性。让我们拙中有巧,也不忘巧中有拙,总有一天,人生天地宏图,会尽展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