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关于“歌”的体裁。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一、导,诗圣杜甫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解一个古人,我希望,通过认识和了解,我们能亲近这个古人并进而崇仰这个古人。这个人,就是诗圣杜甫。中国诗坛星璀璨,单单唐朝,就是大师云集,为什么“诗圣”的桂冠却单单落在了杜甫的头上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这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遥想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踪迹,或许,能获得一些人生的启悟。
二、读,亲近美文
初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逐渐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检查预习,给下列加字的读音。
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广厦()
见此屋()
解释加点词语:
挂罥()沉塘坳()三重茅()
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俄顷()何由彻()自经丧乱
()少睡眠突兀()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三、寻,理清思路
感知内容:
1、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你能用几个四字词来概括本诗的内容吗?
感知情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本诗,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概括内容(四个字)作者情感第一节秋风破屋焦灼苦痛
第二节童抱茅无可奈何
第三节夜雨湿屋忧思不绝
第四节盼得广厦忧国忧民
四、品,咬文嚼字
1、第一诗节:用了哪些动词来写风吹茅草的情形?有何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过渡问题: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
2、第二诗节:童为什么“抱茅”?(提示:结合当时社会状况)诗人又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铺床……。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雨,结果秋雨还是不请自来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
3、第三诗节:哪些方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恶劣?。
1、居住条件的恶劣:秋风破屋,夜雨湿屋
2、生活用品的恶劣:布衾多年冷似铁
3、社会环境的恶劣:战乱频繁。自经丧乱少睡眠
过渡问题: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在漫漫长夜,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4、第四诗节:此时此景,作者难以入眠,他想到了什么?由此可见,杜甫是个怎样的人?(提示:从精神品质的角度思考)
讨论明确: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
诗人的精神品质:忧国忧民心忧天下舍己为人宁苦身以利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
五、写,内化语言
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用“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
了”的句式说话。
【导航】根据诗中的叙事、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展开联想。一定要符合原意。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比如,(朗读第1节)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看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一层地卷去,洒落在江郊,焦灼与怨愤分明写在他的脸上……
致杜甫
风,还在低沉地吼叫,
它如此凛冽,如同野兽的悲号。
它抽打着,咆哮着,
卷走你屋上的茅草。
一稚童,正在南村嬉闹。
你缓缓扶杖,步履踉跄,目光却无比深邃。
童子无知,竟抱着你的茅草,笑着、嚷着、跑着,
留你在凛冽的风里,无奈地拄着杖。
呼唤着孩子们,呼唤着冬日里最后一点遮风挡雨的依靠,
连你的叹息声,都湮没在风雨声
天,灰蒙蒙,冷清清。
如同你这个已至暮年的老叟。
要黑天了,要下雨了。
布被在床上蜷缩着,好像也在发抖。
孩儿睡相不好,把被褥都踢裂了。
屋顶漏了,雨声滴滴答答,淅淅沥沥,总在清晨唤醒你朦胧的睡眼。
床头湿处,昨夜未干,今夜又添新雨。
你怎能安稳入眠?
自经战乱,你想到那金戈铁马、那锦绣山河,正遭铁蹄践踏,便彻夜难安。
长夜漫漫,床头湿处,点滴到天明。
让你如何到这千万广厦,
让普天下贫寒的读书人不受风雨侵扰,安稳如山,喜笑颜开。
若这样的理想能够实现,
就算让你仍住在这破旧和漏雨的屋子里,
就算在静寂寒冷的夜里受冻而死,你也安然!
六、忆,读诗知是故人来
1、走近作者
《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列入“世界文化名人”行列。
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靠朋友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安身,不料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前面我们说过,面对伟大的事物和人物,我们要学会崇敬。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希望语文课堂是一座桥,让同学们通过这座桥亲近杜甫,崇仰杜甫。在这篇文章里引用了很多杜甫的诗句,我用红字标出来了的,我读其他部分,你们读杜甫的诗句,最好能注意根据文章的提示,读出诗句应有的感情!
杜甫的诗有诗成为圣亦为史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沉甸甸的名字——不仅因为他在诗歌创作史上继往开来的沉甸甸的成就,也因为他历尽艰辛而依然悲天悯人的沉甸甸的情怀。
年轻的杜甫,有显赫的家世,有雄伟的志向,有大把大把美好的光阴,漫游齐赵,裘马清狂,好不潇洒!在这样的漫游中,他登上了五岳之首——泰
李白的“一生小像”;在这样的漫游中,即使科举考试落第,也充满了不过试
风发的年轻杜甫。
但,杜甫,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理想的杜甫,怎么肯终日漫游、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