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句有关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生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即712年,死于贞元十五年,即770年,享年58岁。
杜甫的诗有杜甫的家庭背景相对较好,父亲曾任过一些官职,但由于官场上的不稳定,家庭情况逐渐恶化,杜甫也因此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他曾经游学于江南,但未能考取功名,一生都过着贫困的生活。然而,他的诗歌却被人们所传颂,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代表作。
杜甫的诗歌大多注重社会现实,表达人民的疾苦与命运的不公,让人们对社会的弊端有更深入的思考。他的诗风朴实,用词简单而有力,代表作有《登高》、《春夜喜雨》、《望岳》、《三吏》等。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把春雨美丽的景象描绘得入木三分,通过洒落在大地上的雨滴,传递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叹之情。同时,春雨也暗喻了生命之源的喜悦,让人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此外,杜甫也对历史人物、时事政治等方面感兴趣,曾经写过不少关于贞观之治、安史之乱的诗歌,反映出唐代社会的政治变革与历史沉浮。其中,最为著名的诗歌是《登高台序》:
“凌云壮志竟日行,驰骋边塞事艰难。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常时把此行人泪,傅笳便作《岳阳楼》。”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名将王勃攀登高台的壮举,并融合了对于壮烈历史的缅怀与对于现实的反思,读来极具意境。
杜甫的诗歌代表了唐代时期文学的高峰,他对于社会现实与文化历史的追求,开创了诗歌的新天地,对于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诗史哀猿”、“诗圣”、“大历史画家”,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