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收费
两会过后,国内三大运营商高管以及工信部纷纷透漏要向收费,但腾讯方面却已在辟谣不会向用户收费,其实双方说的都正确,只是大家对收费这个词比较敏感,看到收费就认为会侵犯到自身与边上人的利益,或者只是疑惑而已。但是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事情呢?
确实影响了三大运营商的利益,以我自己的使用为例,现在传个图片或者只要不是紧急的事情,都会通过,另外语音传输更是弥补了传统电话不能留言的缺点。据三大运营商统计,随着的盛行,他们的主打业务电话、短信、彩信收入也已出现不增长或者负增长现象。另外据他们描述,在通过GPS的收发信息的时候虽然占用的网络带宽不大,但每次发信息产生的对话严重影响他们的服务。做个比喻,这就好比运营商提供的是高速公路服务,的信息就好比车辆,虽然高速公路够宽,车辆在高速上不影响车辆通行,但是车辆太多的话,收费站的收银员就要忙了,每次发送一条短信就像上一次高速下一次高速,收费员都为服务,这就影响了其他的服务或者他们本身的服务。这也是三大运营商提出的一个向收费的理由。
但是腾讯的回应也很爷们,消费者已经为GPS付费了,就不应该为再付费。对我们P民来
说,事实就是这样。那怎么办呢,两方都有道理啊,这时工信部就得出来调解了。“你们别吵了,啊,你们使用了人家的服务嘛,又影响了别人的其他业务,肯定得收费的啦,但是怎么收费呢,还要慢慢研究”。腾讯这时也叫肯定会喊冤。但是能怎么办,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吧。
既然国内吵得热闹,那我们就看看人家国外怎么搞吧。美国最大的运营商AT&T,也经常会与Skype以及VoIP发生矛盾。人家也曾限制苹果手机安装Skype APP,但是最后呢,还是阻挡不了互联网发展的趋势,Skype不仅在iphone,还增加了android版本。你们能拿他怎么办呢?而且人家Skype除非拨打固话才收费。其实像这种OTT服务,国内早期就有,比如飞信,当时也不是火了一阵子么,但是也就昙花一现,难道就只允许你们移动自己放火,而不许腾讯点灯么。再说三大运营商不是老吹牛说3G、4G网络如何好,难道你们的提速只打算为自己服务吗?手机互联网发展这么快,按得了这个葫芦能保证不出现其他的瓢吗?再说如果你运营商真把人家逼的向用户收费,那如果我们就只好通过WIFI了,这下总不碍你们了吧。
激动了一下下,但是OTT服务这是一个大市场,智能手机已经取代功能手机,所有运营商们
的大佬们还是坐下来好好谈谈,怎么去把这个蛋糕做大才是重点,同时也把OTT服务规范起来,让我们普通P民用手机上网能感到安全方便。 
胡延平
第一轮:
  2013年1月4日,媒体纷纷报道,据“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透露,“从2012年的全年数据来看,电信运营商短信量比去年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电话业务量甚至也下降了5%。”并在报道中不约而同地以此为理由,外加一些传言,来证明“运营商和腾讯等OTT之间矛盾的日渐表面化,两大阵营关系紧张。”顿时,网上唱衰运营商,看好的文章铺天盖地,似乎运营商马上就会被OTT干掉了。直到2月中旬,春节短信的统计数据出来,虽然增幅放缓,但总量仍再创新高,行业专家的眼镜碎了一地。3月中旬运营商发布2012年的业绩,三家主要业务量均在攀升,“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所谓统计数据真伪一目了然;但这一荒谬的数据,居然在后来“收费”事件中屡屡被引用,其中的味道非常值得玩味。
  第二轮:
  媒体广泛报道的中国移动对OTT的态度,是基于12年底李跃总裁的公开讲话,以及奚董事
长在巴塞罗那展会期间的发言,关于这些我在上篇博客已经谈及,个人理解并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官方态度。运营商对互联网和OTT的完整表态是在2012年的业绩发布会上,三家运营商主帅均认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承认“未来可能对运营商业务收入构成冲击”,又表示“目前对运营商业务影响不大”;另一方面也都在积极表示,“OTT业务将会与运营商数据业务产生协同作用,只要处理得当,两者可营造双赢的局面”。
  在技术方面,运营商对颇有微词,认为对信令资源的使用方式需要优化。在中国移动网上有数量众多的用户,这些用户使用时加重了信令网的负荷,甚至有可能对其他通信业务产生威胁,这方面的技术讨论也有很多,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我和小宝的互联网生活和@MMN是我的长文。而要解决这类问题,确实需要OTT企业和运营商共同协商,因此运营商一方面与腾讯协商,同时向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协调解决的诉求;而工信部也召集运营商,就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3月中旬,“收费”的传言逐渐传播开来。这一传言从何而起?在3月14日腾讯辟谣声明的新闻中,提到了经济之声《天下公司》的报道,但这也不一定就是起点。而即使运营商和腾讯的官方态度都已明确,整个3月的中下旬,围绕收费与免费的整理一直没有平息,
行业人士和业内媒体也纷纷发表或支持或反对的声音,似乎不谈这个事情就落伍了、不专业了。在此期间,移动对飞信的升级改造、中国电信和网易合作翼聊、甚至联通的流量详单查询,运营商任何一个与互联网业务有关的动作都会引起媒体的胡猜乱想,有关报道都在试图证明:运营商已经站在了互联网公司的对立面,试图阻拦互联网和OTT业务的发展。
  第三轮:
  3月的最后一天,苗部长的发言又掀起了一轮新的媒体关注,苗部长说的是什么呢?
  第一段,“工信部正在协调运营商收费一事,已经要求运营商提交相应的解决方案,会考虑运营商的合理要求。”第二段,“工信部严禁运营商利用占有垄断的这个地位,卡死像腾讯这样一个非常好的企业。”第三段,“监管部门总体上会站在用户的角度,有收费的可能,但不会大幅收费。”
  在工信部的表态中有部分内容体现出对运营商诉求的认同,而且明确地说出了“收费”这两个字,于是媒体开始抓住这段内容,狠批运营商和工信部沆瀣一气;于此同时,传言也从“收费”演变成为“运营商向用户收费”或“运营商逼迫腾讯向用户收费”,具体的时间表和收
费方案都出了好几个版本,有意无意地混淆着“信令资源占用”和“流量使用”等问题。战火扩大到了行业外,微博上的公知、央视、人民日报以及新华社等媒体纷纷加入战团,人民众的智慧被激发出来了,对运营商一片骂声,运营商立刻成为千夫所指的垄断企业,中国移动成了幕后使阴招的主谋,工信部成了帮凶和护犊子的家长,而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由于“民企”的身份和“悲情”的形象,而最终成了“创新”的代表,得到了舆论几乎一边倒的支持。
  走到这一步,运营商说什么都是错的,一切技术问题都成了借口和理由,而在公关方面的弱势和一贯的保守行为,又让支持者和蒙冤者只能偃旗息鼓。懂和不懂的,断章取义的,心怀鬼胎的,隔岸观火的,各人等或明或暗,扮演着各自的角。互联网在这场公关大战中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第四轮:
  4月9日,腾讯宣布启动2.5G网络优化,这似乎应和着之前马化腾所表示的,“产生信令冲击运营商网络的事情主要发生在2G、2.5G网络上”,暗指对信令资源占用过多的原因是中国移动网络水平低。其实,专业人士早就指出:“信令风暴”不是无线蜂窝网络升级就能解决的,中国移动受冲击最大是用户规模所致,创造出“动态心跳”这样的新名词并不能解决
问题;那么腾讯屡次将矛头直指中国移动,是否有分化运营商的意图?正在大家琢磨这个表态的时候,10日下午腾讯“因机房故障,导致少部分用户约十分钟发送消息失败。”而当故障一发生,坊间立刻就在传故障与运营商有关,足见运营商已经被妖魔化到什么程度了。
  第五轮:
  运营商和工信部作为腾讯的对立面,在公关战中败得一塌糊涂,那么这会不会是腾讯玩的苦肉计呢?持这种观点的运营商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一轮轮的传言也让腾讯的股票受了伤;而且,继3月14日之后,4月5日和11日,腾讯又两次正式辟谣,甚至说“(要对用户收费)纯属有人恶意造谣”,强调“绝不会对用户收费”,这一态度让“腾讯阴谋论”的支持者糊涂了,于是又开始寻和分析,谁是“恶意造谣者”。和360绑定在一起的line进入了阴谋论者的视野,在“收费”的传言广泛传播的时候,line的知名度和营销行为也在同步增长。而与飞信有关联的神州泰岳股票也在一路攀升,更让许多人浮想联翩。第一轮:
  2013年1月4日,媒体纷纷报道,据“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透露,“从2012年的全年数据来看,电信运营商短信量比去年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电话业务量甚至也下降了
5%。”并在报道中不约而同地以此为理由,外加一些传言,来证明“运营商和腾讯等OTT之间矛盾的日渐表面化,两大阵营关系紧张。”顿时,网上唱衰运营商,看好的文章铺天盖地,似乎运营商马上就会被OTT干掉了。直到2月中旬,春节短信的统计数据出来,虽然增幅放缓,但总量仍再创新高,行业专家的眼镜碎了一地。3月中旬运营商发布2012年的业绩,三家主要业务量均在攀升,“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所谓统计数据真伪一目了然;但这一荒谬的数据,居然在后来“收费”事件中屡屡被引用,其中的味道非常值得玩味。
  第二轮:
  媒体广泛报道的中国移动对OTT的态度,是基于12年底李跃总裁的公开讲话,以及奚董事长在巴塞罗那展会期间的发言,关于这些我在上篇博客已经谈及,个人理解并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官方态度。运营商对互联网和OTT的完整表态是在2012年的业绩发布会上,三家运营商主帅均认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承认“未来可能对运营商业务收入构成冲击”,又表示“目前对运营商业务影响不大”;另一方面也都在积极表示,“OTT业务将会与运营商数据业务产生协同作用,只要处理得当,两者可营造双赢的局面”。
  在技术方面,运营商对颇有微词,认为对信令资源的使用方式需要优化。在中国
移动网上有数量众多的用户,这些用户使用时加重了信令网的负荷,甚至有可能对其他通信业务产生威胁,这方面的技术讨论也有很多,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我和小宝的互联网生活和@MMN是我的长文。而要解决这类问题,确实需要OTT企业和运营商共同协商,因此运营商一方面与腾讯协商,同时向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协调解决的诉求;而工信部也召集运营商,就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3月中旬,“收费”的传言逐渐传播开来。这一传言从何而起?在3月14日腾讯辟谣声明的新闻中,提到了经济之声《天下公司》的报道,但这也不一定就是起点。而即使运营商和腾讯的官方态度都已明确,整个3月的中下旬,围绕收费与免费的整理一直没有平息,行业人士和业内媒体也纷纷发表或支持或反对的声音,似乎不谈这个事情就落伍了、不专业了。在此期间,移动对飞信的升级改造、中国电信和网易合作翼聊、甚至联通的流量详单查询,运营商任何一个与互联网业务有关的动作都会引起媒体的胡猜乱想,有关报道都在试图证明:运营商已经站在了互联网公司的对立面,试图阻拦互联网和OTT业务的发展。
  第三轮:
  3月的最后一天,苗部长的发言又掀起了一轮新的媒体关注,苗部长说的是什么呢?
  第一段,“工信部正在协调运营商收费一事,已经要求运营商提交相应的解决方案,会考虑运营商的合理要求。”第二段,“工信部严禁运营商利用占有垄断的这个地位,卡死像腾讯这样一个非常好的企业。”第三段,“监管部门总体上会站在用户的角度,有收费的可能,但不会大幅收费。”